王玉翠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小學體育教學中融入了很多具有特色的訓練項目,這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提升了體育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把趣味田徑運動融入小學體育教學中,可以促進學生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長,引導學生們形成良好的進行體育鍛煉的終身習慣。本文主要分析了趣味田徑運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意義和運用策略,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趣味田徑;小學體育;意義;策略
引言:
近幾年,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漸深入,社會各個領域都十分關注體育教學的質量。將趣味田徑運動結合到體育教學中,不但能夠有效的滿足學生們的實際成長需要,還能夠有效的增強學生們的整體素養。在小學體育教學中融入趣味田徑運動,能夠充分的促進小學田徑運動的進步和發展,有效調動學生們對體育鍛煉的興趣,使他們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促進他們形成合作互助的觀念。
一、趣味田徑運動的特征
首先,趣味田徑運動的運動器材非常有魅力。趣味田徑的運動器材都比較創新和簡單,符合學生們的身心特點,它的色彩比較明艷,一般都印有學生喜歡的卡通形象,這會充分的吸引學生們的運動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訓練中。其次,趣味田徑的運動方法比較多樣化。趣味田徑一般都是經過團隊合作的形式進行的,運動過程十分有趣,對學生們可以形成強大的吸引力,能夠激發學生們的合作奮斗意識,提升學生們的競爭欲望。
二、 趣味田徑運動融入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1.鍛煉學生的道德品質
田徑運動項目一般都包括個人的項目以及團隊的項目,它們都可以鍛煉學生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個人的項目能夠指導學生們不斷地嘗試和發現自我,可以使學生們形成競爭觀念,團隊項目能夠鍛煉學生們形成集體觀念和合作意識,學生們會為了提升團隊的成績,敢于承擔責任,學會包容他人。田徑項目能夠鍛煉學生們形成優秀的道德情感,趣味田徑的進行會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使學生們發現他人的長處,增強自己的道德品質[1]。
2.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小學階段的學生們年齡比較小,身心發育不健全,在教學中進行田徑項目,可以鍛煉學生們的肢體協調性,幫助學生們的身體素質得到提升。在個人成長的時候,不論是智力方面還是體能方面,都和運動有著十分直接的關系,德智體美勞是具有綜合性的過程,只有經過科學的運動,學生們才能提升自己的身體素養,有效的滿足學生們的成長需要。趣味田徑運動可以使學生的肢體協調度得到提升,學生們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也能鍛煉自己的核心素養。
三、 趣味田徑運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運用的有效策略
1.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教師是體育活動的引導者,教師的教學水平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教師們需要積極的創新和改革教學方法與教學觀念,在進行趣味田徑項目的時候,根據學生們的實際學習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設計一些符合學生不同情況的訓練項目。此外,教師還需要運用一些創新的教學器械,設計一些充滿樂趣的訓練內容,使學生們能夠積極的參與到訓練中,有效的提升訓練的豐富多樣性,提升學生們的身心素養。
2.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在以往的田徑訓練項目中,門檻都比較高,許多訓練項目的內容不符合學生們的身心狀況,這些項目也比較復雜和枯燥,學生們無法產生濃厚的興趣。將趣味田徑結合到小學體育中,能夠有效的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使體育課堂內容變得十分豐富,有效的提升學生們的課堂參與程度。另外,在趣味田徑運動中,學生們的身體素質也會飛速的提升,還有助于他們形成合作觀念。教師們需要結合學生們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為他們設計一些有趣的項目,使學生們可以積極參與到其中,鍛煉他們形成運動的好習慣。比如,教師們可以組織學生們進行平地接力跑、阻礙接力跑、雙人趣味跑等多種有趣的形式[2]。
3.增加對趣味田徑的重視程度
我國的體育教學課堂氛圍很多都是枯燥乏味的,學生們不能對體育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為了改善這樣的情況,可以在教學中融入趣味田徑內容,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所以,教師們需要增加對趣味田徑項目的認知,正確的了解趣味田徑內容,逐漸優化和改善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運用趣味田徑項目提升學生們的體育能力和身體素養。教師們需要對趣味田徑產生科學的認知,改變以往的錯誤認知,在進行趣味田徑的時候,為學生們穿插一些學習內容,有效的鍛煉學生們形成運動觀念。
結束語:
綜上所述,把趣味田徑運動結合到小學體育教學中,能夠不斷地拓展體育運動的內容,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充分滿足學生們的實際學習需要,提升課堂教學的樂趣性,幫助小學體育教學順利的發展。在實施課堂教學的時候,體育教師還能夠根據學生們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他們的身心素質,科學的運用田徑內容,使學生們可以快樂的學習知識的同時,強健自己的體魄,有效的完成教師的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成軍.趣味田徑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05):21-22.
[2]周俊.趣味田徑運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希望月報(上半月),2008(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