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方方
教學對象:
高一年級
教學目標:
1.以情感為線索,體會文章“多可喜、多可悲”的情感內涵。
2.掌握體會作者情感的重點詞句。
教學重點:
品讀文中的細節,體味飽含的深情。
教學難點:
理解親情與作者奮發有為思想的聯系。
教學方法:
運用誦讀法品味文章情感。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親情、友情、家國情是文學史上永恒的主題。有關親情的文章更是魅力無窮,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正是這樣的文章。(板書題目)
二、整體感知、把握情感:
1、從我開始,交替領讀課文,其他同學小聲跟讀。(用筆標記他們讀錯的字音)
2、剛已讀過,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文章中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明確: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板書:喜、悲) “可”值得
然而我在這里居住,多么令人感到喜悅、又多么令人感到悲傷啊!
3、這句話處于什么位置?結構上什么作用?在這句話之前劃出喜的語句并讀出。
明確:(1)“前辟四窗,垣墻周庭……珊珊可愛”
(2)思考:作者因何而喜?(句子讀在前,提問在后)
a.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明亮洞徹
b.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勝”優美
景物優美
c.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
情緒愉悅
d.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物我和諧
e.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清靜優美
(3)盡管經過作者的修整,但項脊軒仍舊是一所舊的、小的房子,和新的、大的、明亮通透的房子比起來仍舊不值一提,為什么作者卻自得其樂?而且給這么小、破的小屋起了這樣一個雅致的名字?以“軒”為名。
讀“偃仰嘯歌、冥然兀坐”,意為悠閑放歌、靜默獨坐。讀一下,讓作者感到開心的是自由。
這是一個讓自己安放心靈的空間。冰心老人93歲高齡,仍在叩問靈魂深處的家,那是一個和諧自然,沒有俗世紛擾的獨特存在。
歸有光遠祖,曾在江蘇太倉項脊涇住過。有紀念遠祖之意。
(4)語言以四言為主,駢散間行,駢句讀起來節奏緊張,散句讀起來節奏舒緩緩,富于變化,正與作者內心情感的律動相吻合。
(5)朗讀品味其自得、自適的情感。
4、我們回到這句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中然字如果去掉,大家讀一下,有什么不同?“然”字的使用,更能表達作者內心情感復雜交織。
上面我們發現了作者的喜,下面我們來找找悲的地方。
(1)作者因何而悲?讀出
“迨諸父異爨……凡再變矣”
明確:悲的是家族敗落。
(2)原來的家?通南北為一、四世同堂、溫情和睦。
現在的家?割裂開來,溫情不再,
“異爨”:分家
“庭中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在從籬到墻的變化中,家庭的溫情和溫暖也慢慢消失。這不僅是空間的阻隔,更是心靈的阻隔。
(3)再讀,讀出作者對家族衰敗的無奈,溫情不再的感傷。
5、因為家族的破敗,溫情的不再,親情的回憶對自己來說就顯得彌足珍貴了。我們先來看作者回憶母親的一段文字。
(1)由我朗讀,大家找出體現作者情感的關鍵句。
“語未畢,余泣、嫗亦泣” 為什么“泣”?
(2)品讀語言。
“某所,而母立于茲”:讀。翻譯。什么情感?物在人亡,同樣的地方,卻再也見不到那個關心的人。作者的心里已經泛起波瀾。
“兒寒乎?欲食乎?”什么意思?雖平淡易懂,但對于一個幼年喪母的人來說,最打動人便是親人的關懷,這種關懷可能僅僅是輕輕的問候。而且對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小孩來說,最大的問題莫過于既包含暖的問題。對歸有光來說,母親一家之主,她不僅要主持家政,還時刻記掛自己的孩子,這些場景雖及其細小、普通,但是事情不在于大小,反而是小事,點點滴滴,像珍珠般敲擊我們的心靈。
同學們,你會回憶一下,在你們生命的十幾年中,親人給你的感動有哪些?(一兩個同學說)
找一個女同學讀一下,再次體會喪母之悲。
6、對于一個8歲的幼童來說,母親的記憶是模糊的,但是祖母給了他親人的關懷。讀第三段文字,最讓你感動的是哪一句?原因何在?
a.“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看似責怪作者不出來活動、像一個女孩子,其實是祖母對自己悶在書房讀書的一種關心,心疼,想用開玩笑的語言讓作者放松。
b.比去,以手闔門。
祖母并不是真的責怪他悶在書房里,從“以手闔門”的動作可以看出祖母不想過多打擾作者。有埋怨,但在臨去前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透露了祖母的心思。c.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
內心對作者的期望從這句話全部暴露出來,祖母對作者包含期望,同時也是對家族復興的期望。
d.頃之,持一象笏至,
“持”的動作含義深刻,一方面是對家祖的敬重,一方面又是對作者深切的希望。
e.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非常莊重的鼓勵,而作者印象這么深刻,可是他對祖母渴望的內化,這不僅是祖母的期望,也是他心中的責任。
我們通過品讀祖母這段文字,這種回憶性的文章與一般的緬懷文章不同,它有一種力量——振興家族的希望,作者正是以此為動力,回憶起和項脊軒相關的人和事。
(2)寫母親時,作者最后的情感落腳點是“泣”,寫祖母時最后到“長號”不自禁。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別。
母親是個人關懷,祖母是家族使命,作者深感責任之重大,故“令人長號不自禁”。
讀這段文字,體會作者情感的放任。
7、我們品味了母親的關懷、祖母的期望,現在我們品一下妻子的陪伴。
先讀這段話。
寫了妻子哪些事?“憑幾學書” “述諸小妹語” 性格?
夫妻感情如何?
我們來看最后一句話“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手”:親手,作狀語、“植”栽種,名作動。
作者和妻子情感和諧、志趣相投,用“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情感歸向靜默,“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固然是作者年齡不同、經歷不同在文字中的反映,也是用“亭亭如蓋”的枇杷樹將作者全部情感寄托在如蓋的枇杷樹中,“言有盡而意無窮”,感情歸于沉寂。
相信隨著大家人生經歷的豐富,對寫妻子這一節會有更深的體會,許多年后當你重新閱讀這篇文章,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三、再讀,體會情感的閉合
文章看似寫物——項脊軒,實則寫人,這些人都或多或少和項脊軒有關聯,
作者也正是通過項脊軒將這些人事集中到一起來,用自己的情感把它們統一起來,作者以情感貫穿文章始終,作者無意寫三代婦女的家傳,而是將親情、愛、溫暖化為作者前進的動力。
一篇好文章值得我們反復品讀,在不同的階段,經歷過不同的人生故事以后,我們重讀文章也會有不同的感悟。
最后重讀課文。
四、板書設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