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文倩
摘要:自新課標以及統編版教材涉及“整本書閱讀”以來,有關“整本書閱讀”的研究再掀熱潮。整本書閱讀教學實施伊始,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價值層面,對于策略的研究不甚完善。筆者針對當前研究現狀,提出了:鋪基石搭橋梁,消解閱讀障礙;溝通課內外,確保閱讀開展;實施專題研討,促進深度閱讀;落實反饋評價,檢驗閱讀成效等策略。
關鍵詞:初中;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簡·愛》
一、相關概念辨析
(一)整本書
整本書的概念是相對于現行教材中的單篇短章來界定的,整本書蘊含作者完整的思想,能提供完整的背景信息,學生可以在一條線上關注人物形象的變化與故事情節的發展;整本書的內容具有極強的關聯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系統思考的思維習慣;因整本書內容的豐富性,學生需要構建不同的閱讀策略,自主進行知識遷移,進而有助于訓練多種閱讀方法的使用。
(二)整本書閱讀
筆者所理解的整本書閱讀就是在相對集中的時間里,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教師指導為輔,學生理解并能獲得感受地閱讀完一整本書,從而培養閱讀習慣,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擴大閱讀量,達成閱讀目標。整本書閱讀能夠很好地消解單篇閱讀教學知識化的弊端。
二、初中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
對整本書閱讀的教學來說,鄭桂華教授指出,語文教師的理性做法是:知道“哪些是應該做的”和“哪些是自己能夠做的”的區別,即明了“應為”和“可為”的關系,在教學實施上避免走向極端[1]。教師應該在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可為”上苦下功夫,力求通過多種有效途徑推動整本書閱讀教學有效落實,促使學生真正“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一)鋪基石搭橋梁,消解閱讀障礙
產生興趣是讀書的開端。傳統單篇短章式的教學更注重精讀精講,反復操練,以掌握知識為主,而整本書閱讀教學就要打破這一教學模式,由知識教學轉化為促進學生理解感受的教學,即教師對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落點不再是學生應該掌握哪些知識,而是落腳在學生的個人感受與個性化解讀上。而達成這一教學落點的第一步便是教師應采取多種措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千方百計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有這一條,語文素養的提升才不是空話。”[2]以閱讀《簡·愛》為例,教師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從閱讀價值入手,展示《簡·愛》的相關評價,讓學生形成對《簡·愛》的價值認可;利用網絡資源,播放電影片段,讓學生觀察電影與文本描寫的異同點;借助檢測與檢查,組織學生根據閱讀內容形成題目,小組互答,通過激勵手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持續閱讀的必要保障。閱讀習慣不能憑空產生,它需要教師、家長和學生形成合力,教師在課堂講解閱讀方法,整本書閱讀與單篇短章的閱讀不同,單篇短章使用精讀的方法,而整本書由于其內容的豐富性、復雜性,涉及略讀、跳讀、瀏覽等多種閱讀策略,教師要向學生點明,并指導學生學會遷移運用;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榜樣示范作用尤為重要。家長要支持鼓勵學生閱讀,自己也應該盡力做到每天閱讀,營造讀書氛圍;學生要熱愛讀書,自覺運用工具書以及參考資料。
(二)溝通課內外,確保閱讀開展
部編版教材打造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整本書內容繁多,不可能完全依靠課上時間。因此,整本書閱讀既要求充分理解文本內容,同時又對時間安排提出了要求。為了既讓學生充分閱讀,又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師就需要做好閱讀時間規劃。在初中,語文課平均每周5節課,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基本語文課”和“閱讀課”,每周劃出其中兩節課進行閱讀指導以及學生的閱讀分享交流活動。
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閱讀成果,也要注重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動態監管。實施動態監管最有效的辦法之一便是創設閱讀任務,教師可以以閱讀任務單的形式呈現閱讀任務,任務單的制定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在這里,筆者試以提出一種形式:筆記式閱讀任務單。顧名思義相當于學生的閱讀筆記。要求學生在閱讀完一部分之后,記錄自己閱讀的章節、內容、文中的精妙之處、閱讀見解以及時長。待整本書都閱讀完成之后,學生便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長軌跡”,教師也可發現其中出現的不足,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三)實施專題研討,促進深度閱讀
語文教學應由課堂延伸至學生生活,專題學習的“題”也必須是與學生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或者生活經歷所相關的,而這個問題又是學生自己難以解決的,需要教師的引導。在研讀的過程中學生結合生活經歷重新考慮這些問題,能夠獲得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態度。在一整本書中可能存在多個主題,需要教師發掘。教師呈現多個專題,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自行選擇合適的專題進行研究探索,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勢必會針對某一專題再次深入文本,獲得更為深刻的見解。在不同專題的討論中,學生們發表自己的見解,傾聽著他人的觀點,課堂不再是知識的堆積,而是思維碰撞。在《簡·愛》中我們較為容易發現的一個專題便是“愛情”,這部小說主要講的就是簡·愛和羅切斯特曲折的愛情經歷。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對愛情有著模糊的理解和認知,教師可以借助這一小說主題與學生共同揭開愛情這一神秘的面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簡·愛的愛情經歷,設置相應的專題,如
“簡·愛應該接受羅切斯特嗎”與學生展開討論,幫助學生正確看待愛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四)落實反饋評價,檢驗閱讀成效
閱讀是主體自主操作的行為,由于閱讀主體認知方式和知識儲備的差異,在閱讀過程中閱讀主體會產生不同的理解。教師應洞察學生的想法,不僅關注學生的成績,更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得,更關注學生運用的學習方法。因此,在評價時應避免分數化評價,過分重視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以表現性評價為主,及時查閱學生的閱讀任務單,關注學生從書中讀到了什么,簡·愛堅持尊嚴的人格魅力有沒有感染到學生,學生有沒有形成對愛情的獨到見解等等。只有如此,學生的閱讀興趣才不會被試題、分數所湮沒,學生才會真正愛上閱讀,從閱讀中發展語文素養,提升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鄭桂華.“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任務群:理念細究與實施推進[J].語文建設,2019(09):4-9.
[2]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