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蓉


摘? 要:目的? 評價運動康復結合情緒管理在慢性心衰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2019年3月~2020年3月赤峰市醫院收治的84例慢性心衰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配合運動康復+情緒管理。比較兩組患者康復護理效果,包括6 min步行距離、生活質量、心功能狀況等。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6 min步行距離長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等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慢性心衰患者治療期間配合常規護理、運動康復、情緒管理,可以進一步促進患者心功能改善,進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運動康復;情緒管理;慢性心衰;心功能;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3-0108-03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種原因導致心臟結構和(或)功能的異常改變,使心室收縮和(或)舒張功能發生障礙,從而引起的心肌收縮力減弱、心臟供血障礙等一系列復雜臨床綜合征[1]。流行數據調查指出,慢性心衰臨床發病比例一直居高不下[2]。慢性心衰患者具有乏力以及呼吸困難等表現,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從而嚴重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3]。因治療與護理工作相輔相成,為了促進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療預后,護理工作也是重要的環節[4]。運動康復護理以運動鍛煉為主,在提高患者運動功能的基礎上促進康復[5]。情緒管理通過患者情緒管理,可以在穩定患者心理的基礎上建立治療信心,提高患者遵醫行為,從而提高患者治療預后。基于此,本研究選擇2019年3月~2020年3月赤峰市醫院收治的84例慢性心衰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采取運動康復護理干預與情緒管理的臨床價值,現將研究資料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3月~2020年3月赤峰市醫院收治的84例慢性心衰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例。對照組患者男22例,女20例;年齡55~78歲,平均年齡(68.80±5.60)歲;病程2~9年,平均病程(4.50±2.20)年;心功能分級:Ⅱ級10例,Ⅲ級22例、IV級10例。觀察組患者男24例,女18例;年齡56~79歲,平均年齡(69.05±6.30)歲;病程2~8年,平均病程(4.80±2.30)年;心功能分級:Ⅱ級8例,Ⅲ級23例、IV級1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心功能分級等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具備配合研究能力;②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腦血管病學分會制定的診斷標準[6]。
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不全患者;②肢體功能障礙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慢性心衰患者生命體征監測、知識宣教、病房環境護理、飲食護理、用藥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配合運動康復+情緒管理。①運動康復。心功能IV級者要求絕對臥床休息,每日輔助床上被動運動,協助患者洗漱、翻身等基礎運動、日常訓練;心功能III級者臥床休息,生命體征穩定情況下下床活動,協助站立、行走鍛煉,逐漸增加鍛煉強度、時間;心功能II級者在保障休息充足基礎上進行適當運動,輔助患者室外散步,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心功能基本恢復者,制訂個性化運動方案20~30 min/次,1次/d。②情緒管理。了解患者生活習慣等情況,評估患者精神以及心理狀態后制定情緒管理方案。與患者、家屬每日進行有效溝通,時間以15 min為宜,鼓勵患者主訴并耐心傾聽,詳細講解慢性心衰知識,指導患者聽音樂、看書、冥想等改善情緒技巧,并做好家屬溝通以獲取親情、社會支持。
兩組護理干預時間均為2個月。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6 min步行距離、生活質量及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等心功能指標。②生活質量評分:采用明尼蘇達州心功能不全生命質量量表(MLHFQ)進行評分,總分0~100分,0分病情最輕,100分病情最嚴重[7]。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LVEDD、LVEF等心功能指標水平均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上述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6 min步行距離、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生活質量評分情況均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生活質量評分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心衰即心梗、心肌病、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等所致的心肌損傷,患者常出現呼吸困難、乏力等癥狀,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慢性心衰多采取綜合治療手段以改善患者的疾病癥狀、控制病情發展。但有關慢性心衰疾病的治療目標不僅局限于改善疾病癥狀,而是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與生存質量。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心功能以及負性情緒,需配合有效的康復護理[8]。運動康復護理強調康復訓練對患者身體功能的改善,情緒管理強調情緒安撫,助于提升患者的遵醫行為,運動康復與情緒管理的配合能夠進一步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運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進而促進患者康復,滿足患者身體、心理方面的護理需求。蔡黎嬌[9]研究表明,運動康復結合情緒管理能改善慢性心衰患者運動能力,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護理效果顯著。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水平、6 min步行距離以及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進而提示,運動康復與情緒管理可更好的促進患者預后,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生活質量。本文研究結果與王偉[10]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除對癥支持治療外,必要的護理干預是提升慢性心衰患者預后的關鍵。予以慢性心衰患者運動康復護理結合情緒管理,可以進一步改善和穩定患者的心功能,進而改善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張玲.運動康復護理干預對改善慢性心力衰竭者心臟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8):270.
[2]黃迪,張金晶,周敬群,等.慢性心力衰竭伴焦慮抑郁患者治療的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20,41(3):255-258.
[3]陳苗苗.運動康復護理用于66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效果評價[J].心理月刊,2020,15(2):115.
[4]于淑慧.舒適護理干預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護理中的體會[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2):17-18.
[5]柳琳升,宋丹,樊杰.過渡期護理模式在慢性心衰患者家庭照顧者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96):298-300.
[6]高玖鳴,王文.高血壓及心腦血管疾病流行病學的最新數據:美國心臟病和卒中年報2008[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9,17(6):494-495.
[7]龔中元.運動康復護理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的臨床價值[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9,9(20):69-71.
[8]孫永靜.有氧運動訓練結合護理干預對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康復的影響[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9,42(5):104-105.
[9]蔡黎嬌.運動康復結合情緒管理在慢性心衰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9,9(11):91-93.
[10]王偉.護理干預對慢性心衰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9,26(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