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燦華
摘要:師幼互動是幼兒與教師的重要聯結形式,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鼓勵,也離不開他們的指正和推動,由此可見,師幼互動是伴隨幼兒成長的關鍵。而共情理念是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幼兒、引導幼兒的核心思想,因此,教師在日常幼兒培養中應當積極落實共情思想,采取有效的師幼互動形式,幫助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共情理念;幼兒園;師幼互動
前言:
幼兒培養是人才體系建設的基礎,而教師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主要引導人,由此,師幼互動就成為幼兒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最為重要的人際互動形式。師幼互動的效果和質量直接關系到幼兒的交際性、社會性和合作性的發展。因此,探索師幼之間的有效互動,成為提升幼兒成長能力的關鍵途徑。
一、共情理念的涵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才培養逐漸從注重表象能力養成轉變更加偏重心理能力的培養,心理能力的好壞直接關系著人的未來發展方向。而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當前的教育必須立足于幼兒正確的心理引導,因此,共情理念就逐步滲入到幼兒培養過程之中。
幼兒培養中的共情理念,是指教師能夠站在幼兒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想法、情感和思想,能夠看到幼兒的需要,從而真正尊重幼兒、理解幼兒。由此可見,在共情作用下,教師和幼兒之間的心理距離將進一步縮短,幼兒愿意與教師互動,愿意傾訴和傾聽,教師也更加能夠了解幼兒,尊重幼兒,從幼兒需要的角度給予他們適合的教育。因此,學會共情,是合理開展幼兒培養的關鍵。
二、共情理念下的幼兒園師幼互動策略
(一)尊重幼兒天性,從觀察出發建立互動意識
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愛模仿,這些都是幼兒的天性,同時,他們熱愛游戲、熱愛玩耍,這是幼兒天性最好的體現。而完善師幼互動的最關鍵前提,就是要尊重幼兒的天性,讓幼兒能夠感受到被尊重的態度,從而才愿意去與教師互動。而傳統的師幼互動過程過于模式化,幼兒不能合理釋放天性,在互動過程中也缺乏情感的支撐和引導,這樣就使得幼兒對互動過程缺乏興趣,甚至將嚴重限制幼兒的創新思想和想象能力。
幼兒成長是遵循天性使然,每個幼兒都是自然生長規律下靈動的個體,只有教師建立良好的互動意識,充分了解幼兒,在培養中尊重幼兒的天性,才能夠使得師幼互動有效進行。所以教師可以通過日常的幼兒觀察記錄,來了解幼兒的內心想法,比如不愿意睡午覺的幼兒中,有的幼兒下午活動仍然精神奕奕,而有的幼兒則顯現出遲鈍或走神的狀態,此時教師就不能一概而論地要求幼兒全部完成午睡,而是結合幼兒自身的需要,引導他們進行適當的休息,可以是閉目養神,也可以是睡覺,但不能影響他人。在這種觀察記錄的形式下,教師更加地了解幼兒,也能夠理解他們的行為所代表的意義,從而走進幼兒內心,建立良好的互動意識。
(二)抓住游戲契機,從共情出發增強互動能力
游戲是幼兒最為喜愛的活動形式,幼兒能夠通過游戲探索未知的世界,能夠從游戲中獲得自我能力、認知和經驗的成長。在游戲中,幼兒往往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并且表現出自己最真實的訴求,也觸發出他們最真實的情感,這是教師能夠了解和理解幼兒的最好契機。因此,要增強師幼互動能力,教師就需要抓住游戲契機,從幼兒的不同角度出發,去充分理解幼兒的內心感受和想法,用積極的態度從共情理念出發,引導幼兒完成游戲中各種困難的克服和問題,實現自我成長。
比如在開展剪紙等手工游戲時,有的幼兒由于手部細微動作的控制力不足,往往會剪壞手工作品等,此時幼兒會表現出傷心或者著急的情緒,此時如果教師采取呵斥的態度,那么將徹底割裂師幼之間良好互動的可能性,因此,教師應當從共情角度出發,及時來到幼兒跟前,用溫柔的語氣和態度去詢問幼兒的煩惱之處,并表示自己可以理解,適當地安慰并積極引導幼兒重新開始,通過這種方式,幼兒能夠感受到共情的力量,能夠體會被理解的情緒,從而逐漸接納、正視不良情緒,繼而用更加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在游戲中,教師不能只做指導者,同時還要做觀察者、共情者和支持者,這樣才能夠讓幼兒愿意互動,愿意尋求教師的幫助,從而逐漸增強幼兒與教師的互動能力。
(三)借助家庭力量,從溝通出發實施互動保障
家庭是幼兒最溫暖的港灣,也是幼兒成長最為堅實的后盾,而幼兒的成長離不開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引導。因此,教師與家長是幼兒成長中的協作者,承擔著幼兒成長的不同責任。透過家庭,教師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幼兒,從而能夠實現師幼更透徹地互動。而良好的師幼互動不僅需要教師對幼兒的充分了解,同時也需要家庭的積極支持,這樣才能夠有效地保障教師與幼兒之間的情感聯結。因此,教師在日常培養時還需要借助家庭的力量,通過積極溝通的形式增進與家庭之間的協作,充分了解幼兒,保障師幼互動的有效實施。
比如對于幼兒成長最關鍵的家庭環境,教師可以通過與家長溝通的方式來了解,這能夠幫助教師更加了解幼兒的性格因素、成長環境因素,從而有效地實施互動引導。同時,教師還可以與家長建立定期的溝通渠道,例如微信平臺、公眾號的家長服務欄目,又或者實時的訊息通訊方式等,及時有效地反饋和吸收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家長課堂、家長進校園等多種與家長直接交流的活動,通過交流和培訓等,讓家長和教師都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兒,并且能夠看到幼兒內心的需求,學會共情,這樣才能夠使得師幼互動形式更加穩固地推行下去。
三、結束語
教師是幼兒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更是幼兒成長過程的協助者,教師與幼兒之間應當是一種平等、尊重的關系,而良好的共情能力可以讓教師正視幼兒的需求,讓幼兒理解教師的教導,如此才能夠實現一種良性循環的師幼互動。因此,教師不僅要學會尊重幼兒,還需要看到幼兒的天性,了解幼兒的成長環境,在多樣的師幼互動過程中走進幼兒的內心,理解幼兒的情感,從而使得幼兒更加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羅青.共情理論視角下師幼互動策略研究[J].教育評論,2019(3):138-141.
[2]王梅金.師幼互動——幼兒教師領域教學的核心要素[J].科教文匯,2020(4):142-143.
[3]吉久紅.在師幼互動中滲透“愛的言行”[J].教育觀察,2019(38):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