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海,梁俏玲
(1.黃梅縣人民醫院醫務科,湖北 黃梅 435500;2.黃梅縣人民醫院腫瘤科,湖北 黃梅 435500)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之一,患者發病后表現為明顯的肝區疼痛,出現腹痛腹脹等癥狀,并隨著患者病情的進展,會出現肝臟組織的壞死、破裂,可引起腹腔內出血,出現腹膜刺激征,最終危及患者的生命[1-2]。肝動脈栓塞術是經過經皮股動脈穿刺,選擇性插管至肝動脈支,注入化療藥物及栓塞劑的一種治療方法,進而達到控制肝癌病灶的生長或破裂出血,阻斷肝癌病灶的血供,使瘤體出現缺血、壞死或縮小,發揮治療作用[3-4]。但患者在介入術后易出現以惡心嘔吐、肝區疼痛、腹瀉、發熱等為主要表現的介入術后綜合征,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的預后效果。因此,如何提高原發性肝癌患者介入術的手術效果,延緩患者術后病情的發展,改善生活質量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方向[5]。吲哚美辛栓是臨床常用的腫瘤止痛及腫瘤血液病退熱藥物,在預防和治療介入術后綜合征中有一定效果,但效果仍有提升的空間[6]。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癥疾病是近幾年臨床研究關注的重點方法,中醫在癌癥腫瘤疾病的治療優勢不斷凸顯,中醫辨證論治可實現標本兼治的目的,并能彌補西醫治療的不足[7]。為此,本研究中對原發性肝癌患者介入術后給予自擬解毒疏肝方聯合吲哚美辛栓治療,觀察評估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及肝功能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4例原發性肝癌介入術后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經CT、MRI、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原發性肝癌,符合《CSCO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2018版)中的相關診斷標準[8];②均采用肝動脈介入栓塞術治療;③術后均出現介入術后綜合征;④對本研究治療藥物無禁忌證;⑤自愿參與本項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者并發其他肝功能疾病;②手術禁忌證患者;③基礎資料、臨床檢測數據缺失或不完善的患者;④癌癥終末期患者,預計生存周期<3個月。84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各42例。組間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肝動脈介入栓塞術治療,對照組在術后給予吲哚美辛栓(北京雙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1391,規格:100 mg/枚)100 mg經直腸給藥,取塑料指套一只,套在食指上,取出栓劑,持栓劑下端,輕輕塞入肛門約2 cm處,1枚/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自擬解毒疏肝方治療,方劑組成為:柴胡15 g、當歸15 g、茯苓15 g、赤芍15 g、黃芪12 g、大黃12 g、白術12 g、丹參10 g、枳殼10 g、大棗8枚、甘草6 g。1劑/d,水煎煮得藥湯20~300 ml,于早晚分次服用。兩組患者均治療4周。
1.3評價指標:于治療結束后觀察評估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計算對比組間總有效率。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主要癥狀包括惡心嘔吐、肝區疼痛、腹瀉、發熱等進行評分對比。根據患者的癥狀程度分為無、輕、中、重四個等級,采用四級評分法分別記為0、1、2、3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癥狀越嚴重。于治療開始前、治療結束后采集患者的空腹靜脈血約3 ml,在TG16-WS臺式多功能高速離心機(長沙湘銳離心機有限公司)中離心分離,轉速3 000 r/min、離心半徑8 cm、離心10 min分離得到血清上清液樣本,在C3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杭州艾康醫療設備有限公司)中檢測患者谷氨酰轉移酶(GGT)、堿性磷酸酶(ALP)、總膽紅素(STB)水平,檢測試劑盒購置于北京百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對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統計對比。
1.4療效判斷:療效判定[9]:顯效:患者惡心嘔吐、肝區疼痛、腹瀉、發熱等各項癥狀完全消失,肝功能指標恢復至正常范圍;有效:患者各項表觀癥狀顯著改善,肝功能各項指標水平顯著降低;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表觀癥狀、肝功能指標水平均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兩組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48%(38/42),高于對照組患者為73.81%(31/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n(%),n=42]
2.2兩組癥狀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評分比較分,n=42)
2.3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的GGT、ALP、STB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2.4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觀察組、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4.29%(6/42)、9.52%(4/4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n=42]
肝動脈栓塞術治療也是一種臨床推薦的治療方法。肝動脈栓塞是通過阻斷患者的肝區血供,使病灶區域缺血、缺氧出現的組織壞死,同時栓塞過程中還可注入化療藥物等栓塞劑,通過肝區局部化療藥物的釋放,抑制腫瘤癌細胞的生長。但近些年的臨床報道顯示,單純的肝動脈栓塞術治療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患者在介入術后出現多種癥狀組成的綜合征,影響患者的手術效果及預后生活質量[10-11]。吲哚美辛為常用的非甾體抗炎藥,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與釋放發揮作用,臨床用于腫瘤止痛及腫瘤血液病退熱的治療,是原發性肝癌術后常用的輔助用藥。并且通過直腸給藥,藥物可迅速被腸黏膜吸收后進入淋巴系統和靜脈血中,能夠迅速發揮藥效,并且不受給藥時間、服藥后食物類、胃腸道消化液對藥物的拮抗作用,有效保證了患者得到最佳止痛、退熱作用,從而對術后綜合征發揮一定的治療作用,但單純的吲哚美辛栓治療也存在療效不足的現象。
中醫理論和實踐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在治療癌癥腫瘤等復雜疾病中也有著良好的表現,中醫通過辨證論治,對癥施治,將患者機體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通過中醫手段進行調理,彌補西醫治療的不足。中醫理論中并無肝癌這一病名,通常將其歸屬為“癥瘕”、“癌病”、“肝積”等病變范疇,患者的正氣內虛、外感邪毒等導致的臟腑功能失調,七情內傷,飲食失調,并伴有脾胃素虛之癥[12]。本病的病機以脾胃氣虛、肝腎陰虛為本,氣滯血瘀、濕熱毒聚為標,屬本虛標實之證,突出表現在氣滯、血瘀、熱毒、水停等癥。根據中醫的病機解釋,中醫治療應以疏肝解郁、益氣補血、解毒養陰、軟堅散結為主要治療原則[13]。基于此原則本研究觀察組增加自擬解毒疏肝方治療,患者的臨床療效得到顯著的提升,表明自擬解毒疏肝方的應用能夠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這是因為該方劑由柴胡、當歸、茯苓、赤芍、黃芪、大黃、白術、丹參、枳殼、大棗、甘草等多味中藥材組成。方中赤芍、當歸具有養血調經、柔肝止痛之功效,茯苓、白術、黃芪則能疏肝解郁、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柴胡清熱解毒,大黃涼血解毒,逐瘀通經,丹參則能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涼血消癰,枳殼具有緩解胸脅氣滯,脹滿疼痛的作用,大棗則能健脾益氣、養血安神,甘草理氣和中調和諸藥。全方配伍合理,共奏清熱解毒、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解毒養陰之功效[14]。因此,觀察組治療后的惡心嘔吐、肝區疼痛、腹瀉、發熱等癥狀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在肝功能指標對比中,觀察組GGT、ALP、STB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經自擬解毒疏肝方治療后,患者的肝功能狀態得到改善。這是因為茯苓、白術、黃芪則能疏肝解郁、健脾益氣之功效,經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大黃、茯苓等方中多重中藥有效成分可增強機體免疫力,保護患者的肝臟功能,具有較強的護肝及抗組織纖維化作用,可以改善化療藥物或手術對肝臟的損害。觀察組增加自擬解毒疏肝方治療,不良反應未顯著增加,提示安全性良好。
綜上所述,自擬解毒疏肝方聯合吲哚美辛栓對原發性肝癌介入術后綜合征患者治療效果顯著,降低肝功能指標水平,治療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