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墾橫
(株洲市三三一醫院,湖南 株洲 412002)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主要是指各種原因如病毒感染、理化刺激、自身免疫等持續反復作用于胃黏膜所引起的慢性炎癥。而小兒幽門螺桿菌(Hp)相關性慢性胃炎在我國呈高發病率,近年來隨著纖維胃腸鏡檢查手段的不斷進步和小兒胃鏡檢查的開展,該病的診斷難度下降,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1]。Hp是定植于胃黏膜表面的一種革蘭陰性菌,是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的重要誘發因素之一,也是某些常見消化系統腫瘤如淋巴瘤、胃癌等的主要致病因素,Hp感染會導致胃黏膜慢性、低程度的炎性反應,改變胃腸道正常定植菌群,進一步引發多種胃腸道及胃外疾病。目前研究表明大多數Hp的定植發生在5周歲前,在中國Hp感染率為40%~60%,在20歲前出現感染的概率為37.1%。兒童慢性胃炎的高發病率對患兒的生長發育帶來巨大影響,危害其身心健康[2]。抗Hp治療是臨床治療Hp相關性疾病的基石,然而單一用藥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且極易使機體產生耐藥性再次感染Hp,因此聯合用藥的方式逐漸得到推廣[3]。本研究旨在探討益生菌聯合三聯療法治療小兒Hp相關性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兒科、消化科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慢性胃炎患兒12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診斷標準參考第9版《內科學》,經癥狀、體征評估、14C呼氣試驗檢查確診為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慢性胃炎;②自愿加入本研究,積極配合治療;③排除有藥物禁忌證和過敏反應史;④排除有肝腎功能及心血管疾病。采取隨機數字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試驗組中男28例,女32例,年齡0.6~7歲,平均(3.78±0.52)歲;對照組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0.5~6歲,平均 (3.56±0.86) 歲。兩組患兒性別、年齡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兩組患兒入院后予以一般治療,健康指導,由患兒家屬配合協助安撫患兒,避免情緒過于激動,正常作息和營養、規律飲食。在一般治療基礎上對照組患兒予以標準三聯療法:奧美拉唑10 mg/片,1片/次,1次/d口服;克拉霉素0.5 g/粒,15~20 mg/kg,2次/d口服;阿莫西林0.5 g/粒,50 mg/kg,2次/d口服。試驗組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口服益生菌治療,予以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1粒/次,0.1 g/粒,2次/d口服。治療時間均為1個月。
1.3評價指標:①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治愈:患者接受治療后各疾病癥狀消失,Hp轉陰;好轉:患者接受治療后各疾病癥狀顯著好轉;無效:患者接受治療后各疾病癥狀無明顯變化,Hp陽性。計算兩組有效率[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②治療前、治療后癥狀積分(納差、腹脹、反酸、上腹部疼痛),按照0~3分四級評分法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癥狀越嚴重;③Hp根除率(根除率=治療后Hp陰性患兒人數/總人數×100%);④1年內Hp復發率;⑤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1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比較:試驗組患兒治療有效率81.67%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的6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n=60]
2.2兩組患兒治療前、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治療后兩組患兒的各項臨床癥狀積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n=60)
2.3兩組患兒Hp根除率比較:治療1個月后,對照組的Hp根除率為51.67%(31/60);試驗組的Hp根除率為78.33%(47/60),試驗組Hp根除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復發率比較:對照組出現輕微胃腸道反應6例,主要表現為腹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6/60);試驗組出現皮疹1例,頭痛3例,輕微胃腸道反應3例,其中1例腹瀉,2例輕微嘔吐,不良反應發生率為 11.67%(7/60);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對照組有13例復發,復發率為21.67%(13/60);試驗組有5例復發,復發率為8.33%(5/60),試驗組復發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慢性胃炎為臨床常見病,而小兒Hp相關性慢性胃炎在我國呈高發病率,并有逐年上升趨勢,其發病機制復雜,目前尚未闡述明確,有研究認為其通常與攻擊因子與防御細胞因子失衡有關,也有研究發現長期Hp慢性感染會改變胃腸道菌群[4-5]。由于該病具有癥狀復雜、多樣、反復性、周期性、根治難度大、易復發等特點,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且由于長期慢性感染與多種消化道腫瘤的發生具有相關性,早期及時的治療意義重大[6]。
本研究中以奧美拉唑聯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作為標準三聯療法治療,作為指南推薦的質子泵抑制劑(PPI)+抗生素聯合用藥,可發揮協同功效,但其對胃黏膜功能的修復效果欠佳[7]。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含有保加利亞乳酸桿菌、雙歧桿菌、嗜熱鏈球菌等胃腸道常見定植菌,糾正長期慢性感染所致菌群失調,從而調節胃腸道正常生理功能,正常菌群在胃腸道黏膜表面定植形成保護黏膜,產生屏障作用,同時與Hp形成競爭關系,減少Hp定植、阻斷Hp生長繁殖,對維持患兒胃腸道微生態平衡具有重要價值[8]。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治愈人數明顯高于對照組;臨床癥狀緩解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后納差、反酸、腹脹、上腹部疼痛等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試驗組患兒HP根除率優于對照組,1 年復發率更低,且不良反應發生率無差異,可見益生菌與三聯療法聯合應用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和體征,促進疾病好轉,提升患兒的生活質量,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