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寒凝
教師想要在音樂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僅需要教授他們基本的音樂知識和技能,還應當加強他們的審美、創造和表現等能力,此外,還需要拓寬學生的視野。想要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就應當加強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這也是最主要的核心素養提升途徑。初中生最主要的音樂學習內容就是歌唱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基本歌唱技能,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感受、體驗和表現音樂等。然而,在實際歌唱教學中發現,大部分學生缺乏正確的演唱坐姿和鏗鏘有力的聲音,筆者對此類現象引起了關注和思考,并探討了如何在小學音樂歌唱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培養任務。
我國在不斷推進新課改的同時,也加快了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速度,教師在實際課堂中會結合原有知識和審美藝術,發展學生的情感、傳授教學內容和學習方法,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加強他們的綜合素質,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為新課程實施創造有利條件。
音樂基礎知識由樂理知識和視唱技能組成,也是開展音樂教育的前提,有助于學生形成審美觀。教師在教授音樂基礎知識時,為優化教學效果,會采用拍手、揮舞和扭身等肢體動作或節奏變化方法,借助不同的肢體語言加強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掌握程度,幫助他們更好地認知音樂作品。同時,音樂教師會采用與學生特點相符的表現手法渲染歌唱情緒,讓學生根據肢體語言體會節奏、旋律和音色的變化、波動及轉換等,且教師會根據小學生更易于接受直觀事物的特點,采用圖片、色彩和符號等,讓學生表達自己對作品的體會,例如在教授《月亮月光光》這首作品時,教師可以與學生交流基礎知識,例如作品節奏和力度等,讓他們感受優美的歌曲旋律,從而幫助他們體會作者在安靜平和夜晚的思鄉之情,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然后再實施歌唱教學,此外,教師也可以創新傳統教學目標和教學模式等,鼓勵學生有機融合舞蹈、美術等藝術知識,從而形成全面的音樂創造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互動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展現和創造美,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基礎知識,還可以保證其身心的健康發展。
《樂記》音樂古籍中提道:聲樂應當做到“感于物而動”。這意味著音樂具有一定的表達規律,歌唱中必定會形成情感,應當表達出社會中緊密聯系的主客觀內容,有學者根據長期研究結果對“歌唱能力”做出了如下定義:完成演唱歌曲的水平,并認為在培養歌唱能力時,應當以培養良好姿勢為優先,這也是音樂教師最主要的歌唱教學任務,然后再訓練學生的發聲和情感表達。
音樂教師在實際課堂中應當明確正確歌唱姿勢可以保證學生歌唱質量,結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首先在音樂課堂中培養同學們正確的唱姿,并教授學生保護嗓子的方法,制定科學可行的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呼吸運氣方法,從而提升他們對歌曲美感的表現能力,使學生可以做到聲情并茂地歌唱。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聆聽、模唱等活動,幫助他們感受作品旋律和作品內容,從而形成良好的聽覺和唱功。例如在教授明快、歡唱的作品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打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放松他們的狀態,促使學生可以積極學習、主動哼唱,也可以打造與歌詞內容相符的環境,從而增強歌曲教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教師還可以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在教授學生歌詞、曲譜和節奏等知識的同時,了解他們心理變化,及時應對學生的情感變化,從而提升他們的音樂思想認知和情感能力等,并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相信學生通過聆聽、學習和唱誦音樂等,必定可以融入音樂世界,全方位感知作品風格及其文化內涵,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和認知歌曲,做出充滿感情的演唱,進而激發聽眾共鳴。
教師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應重視音樂歌唱教學,讓學生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正確認知歌曲,感受其中的內容和內涵的特色及特征。在歌唱教學中,教師應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重視學生情感變化,與他們保持密切的溝通交流,這有助于學生對歌曲美麗的深入感受,學生在歌曲情感的鑒賞品味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在腦海里形成相應的畫面,獲得聽覺和視覺的享受,通過感知作者心境更好地融入音樂當中。
在歌曲演唱中,如果演唱者可以先形成意境,就可以對歌曲做出更真實的表達,從而將聽眾帶入作品中。演唱者應當忘乎所以地演唱,完全融入歌曲中,模仿作品中的人物,想象自己就是作品中的人物,打造出逼真的歌曲人物形象,如此,才能夠將歌曲情感內涵完整地呈現給聽眾。所以,要求歌唱學習和演唱者全方位地掌握作品情感思想。
小學音樂教師可以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貼近的、包含細膩情感和美好萬物的一些作品,例如《嘎達梅林》這首民族歌曲,在組織學生鑒賞和演唱這首作品時,教師可以不斷展開歌曲畫面,草原上群馬奔騰,曲調和意境悠遠、深厚,廣袤、英武的歌唱表演可以激發聽眾的聯想,從而被作品內容吸引,形成美好、無限的遐想和回味,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和演唱熱情。在實際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短視頻中的蒙古族歷史,讓他們了解草原生活特征,并讓學生一邊伴唱一邊聆聽,從而陶醉在歌曲意境中,形成更強烈的歌曲學習和演唱欲望。這也說明了,教師將文化知識引入歌唱教學中,有助于學生對作品背景及其情感環境的了解和體驗,教師應當主動在課堂教學中表現作品情感價值,然后再將歌曲內容和唱法等教授給學生,從而提升他們的音樂綜合能力。
1. 不重視歌唱學習
目前,小學生在歌唱教學中依然存在娛樂觀,因為不屬于考試科目而未對其引起重視。學生將音樂課堂作為放松身心的場所,認為學習音樂是為了緩解緊張生活,這不利于教師落實三維目標,也難以培養他們的音樂核心素養。
2. 缺乏主動歌唱熱情
小學生存在年齡限制,在歌唱教學中,許多小學生會感到害羞,尤其是只有個別同學會主動單獨歌唱。實際上,引導學生從羞于表現轉變為主動表現,也是音樂教師最主要的教學內容,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藝術表現力,但是卻很少有教師關注到這一點。
3. 缺乏歌唱訓練動力
由于小學生缺乏充足的音樂基礎知識,也沒有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所以缺乏歌唱能力。無法對歌曲內涵做出準確理解和全面表達。大部分小學生在有難度的歌唱訓練中十分被動,缺乏主動性,影響了教師教學效果。
1. 課堂教學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一些小學音樂教師并未深刻解讀新課標,無法在實際教學中有效運用新課標理念,缺乏多樣化的教學設計,且采用了單一的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等,難以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在此類教學模式下,即使最初想要上音樂課的學生,在守舊、滯后教學模式的影響下,也會逐漸失去學習動力。
2. 專業教師缺乏成長培訓
國家近幾年越來越重視教師專業化發展,然而,由于音樂學科的地位并不高,學校很少為音樂教師提供專業培訓,所以導致音樂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不足。
3. 教師未深入理解音樂核心素養
教師在缺乏現代教學理念的情況下,經常會在教學中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如果教師只是在課堂中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前瞻和預見能力,就無法為現代社會提供滿足要求的音樂教育。還有一些音樂教師甚至沒有關注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興趣和需求。還有部分教師未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一味地追求如期完成教學任務,卻未關注學生興趣和個性特點等。
總的來說,音樂教師和學生在小學音樂歌唱教學中都面臨著未充分認識音樂課,缺乏現代教學觀和學習觀等問題,此類現象不利于教師落實核心素養培養任務,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所以,我們應當正視現狀,找準切入點,這是目前亟須思考的重點。
教學原則指的是教師按照某項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制定的與教學規律相符的基本準則,屬于抽象、概括的教學經驗,也是引申和具象化的教學原理。可以便于教師結合實際教學情況,開展引領性教學。
音樂藝術源自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是人們最主要的娛樂和情感表達形式,各國各地有著源自本土的民族音樂,教師應當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音樂,讓音樂返璞歸真。音樂學習應當以體驗為主,體驗升華屬于人的理念和信念,會對其思維和行為產生影響。教師在歌唱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情景模擬和示范演唱活動,從而加強學生的音樂體驗,感受真善美的人性。
學生在歌唱過程中可以展現自我、感受成功,并掌握更高水平的社會活動能力,也可以外化自身的課堂學習成果,獲得他人認可,是學生最主要的自我價值體現方式。音樂教師在小學歌唱教學中,通過與學生的共同探索,可以顯著加強他們的音樂技能,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學習體驗,也有助于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同時,教師除了應當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外,還應當關注他們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全面落實因材施教理念。
從原則上來說,音樂本位要求教師在音樂課堂中關注其學科特點,重視并結合音樂學科及學生的教學規律和音樂學習特點。教師可以采用多樣、開放、多元的音樂素材,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音樂表現形式,從而加強他們的英語感受。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聆聽一些沒有聽過的作品,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拓寬他們的眼界,還有助于培養他們開闊的胸懷,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
協同融合要求音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有機融合各領域的教學資源,打造具有協同效應的音樂教育體系。現代美育對融合式教學提出了如下要求:教師應當在音樂教育資源的擴大和整合基礎上,引導各方主動開展協同合作等。通常音樂教育中涵蓋了廣泛、綜合性強的知識,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歌唱教學的協同效應,開展由點及面的音樂活動,如此可以更便捷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創新發展原則要求教師在音樂課堂中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以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音樂藝術活動需要以創造性思維為創作和表演的前提,而小學生面臨著巨大的課業壓力,音樂活動可以放松他們的身心,給他們帶來深入心靈的音樂體驗,這也體現了音樂教學的重要價值。
我國在不斷深化課程改革的同時,也對小學教師提出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任務。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應當全面發展學生自主能力,關注他們的全面發展,引導學生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斷挖掘自身的潛能,發揮自身的優勢,幫助所有學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從而形成勇于攀登的精神。小學時期是培養學生習慣的關鍵時期,所以,教師必須正確引導學生,采用綜合育人目標替代傳統單一的教學目標。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意味著,小學教師應充分挖掘學生潛能,采用引導等形式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觀。開設小學歌唱課有助于陶冶學生情操,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加強他們的學習樂趣,也有助于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從而更積極地學習音樂。此外,學生在主動學習音樂的同時,也可以從音樂中獲得人生感悟。所以,小學音樂教師除了需要教授學生基本樂理知識外,還應當重視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在歌唱教學中教授《小樹葉》這一作品時,應加強學生的親身實踐,采用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作品樂感。教師可以讓學生一邊聽歌一邊觀看多媒體中展示的樹葉動畫和樹葉圖片等,幫助他們更深刻地體會旋律波動,掌握不同歌詞的不同含義。采用直觀的展示方法培養學生直觀的音樂認知,教授他們欣賞大自然美的方法,從而感受作品內涵。學生在欣賞《小樹葉》的同時,會聯想到秋日美景,從而有機結合音樂和自然,獲得邏輯思維的發展和音樂鑒賞能力的提升。
小學音樂教師在核心素養教學中應關注學生學習體驗,重視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以實踐育人為主要方法。小學歌唱教學的目的是發展學生創造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所以學生需要具有良好的想象力和觀察力。而小學生存在年齡限制,缺乏創造音樂的能力,所以,教師應當采用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符的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欣賞、表演和創新等活動,為他們創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為他們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從而加強他們的歌唱學習成就感。
歌唱教學是最主要的音樂教學組成要素之一,小學生正處在關鍵的身心發展階段,不只是學校,家長也應當支持學生的歌唱學習。教師除了可以在校內開展歌唱教學外,也可以靈活運用、充分發揮校外教學資源和各大音樂交流平臺的優勢,拓展、豐富學生的音樂資源。學校應按照課程和教學大綱的規范及要求,在歌唱教學中引入校外課程資源,引導家長和社會群眾幫助小學生獲取和利用歌唱教學資源,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地方教育部門可以在歌唱教學范圍中納入一些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音樂作品,加強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感受。學校可以獲取多種渠道中的歌唱教學資源,發揮此類資源的重要作用,便于小學音樂開展歌唱教學,目前,家庭資源、民族文化和音樂交流平臺是小學最常見的歌唱教學資源。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參加此類平臺中的歌唱比賽和歌唱展演等,每年開展兩次歌唱比賽,以此歌唱展演互動,從而全面激發學生的歌唱熱情,加強他們的歌唱能力和藝術修養。
此外,學校應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全方位挖掘特色歌唱教學資源,例如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等,從而達成有效開發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的目標。例如一些地區聚集著少數民族,有豐富的鄉土藝術資源,且民族特色濃厚,有大量民間藝人,能夠彌補小學音樂教學面臨的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也有助于教師更好地開展歌唱教學。地方政府可以引導民間藝人主動配合校園教學,補充歌唱教學形式,在發展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鄉土情感。也可以定期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唱活動,便于學生感受美好的民族音樂,從小熱愛自己的民族,也有助于當地順利傳承民族音樂歌唱技能,加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最后,學校可以在歌唱教學中全面發揮校外人士的作用,主動聯系藝術團和新聞媒體等,組織學生在此類機構中開展實踐實訓活動,由民間藝人負責活動的推廣和宣傳,從而全面改變傳統的歌唱教學模式,達成拓寬學生視野、培養他們歌唱熱情的目標。
在小學歌唱教學中組織學生參加充滿魅力的旋律組合活動,可以顯著激發他們的創造欲。學生在組合旋律活動中,不會受到具有約束力的條框,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隨意創編歌曲。
教師在小學歌唱教學中可以引入一些樂器,讓學生感受力量強大的節拍,教師在歌唱教學中除了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大合唱外,還可以讓他們采用不同的發聲物改變音樂,從而感受音樂的魅力。
例如,教師在教授《時鐘滴答》這一作品時,可以讓學生觀看時鐘指針在動畫演示中是如何轉動的,讓他們體會時間變化。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比時鐘滴答聲和自然界的其他響聲,引導學生體會聲音強弱,明確各種聲音的特點,然后再組織學生演唱歌曲,如此可以便于學生更好地感悟歌曲,將自身的情感融入歌聲中。在學生熟練掌握歌曲演唱技能后,教師需要發展他們的創造思維,讓學生自主演奏打擊樂器,從而更準確地感悟聲音,比較聲音強弱不同的各類樂器。再如,教師在古詩新唱《靜夜思》教學中,可以先教授學生創編歌曲的技能。首先播放他們熟悉的旋律,讓學生觀察他們熟悉的五言詩歌詞。然后,引導學生發現哪些歌詞與自己熟悉的詩句相似,學生紛紛回答《送別》和《竹里館》等。教師可以在此時讓學生填寫同一曲調的歌詞,組織他們開展演唱活動,選出填詞最佳的一組,從而培養他們的歌唱創作能力,幫助學生有效遷移自身所學的音樂知識。相信教師在歌唱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感受和認識活動,必定可以顯著加強他們的演唱能力,并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
所有音樂作品皆蘊藏著濃厚的情感,例如無私的母愛、師生之情、友誼之情和愛國之情等。即使小學生缺乏人生閱歷,無法深刻理解作品情感,但是他們的內心和思維更加單純、簡單,音樂情感更易于感染他們。所以,教師在歌唱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歌唱活動,讓他們一邊聽歌曲一邊學唱,從而達成融情于境、境入其心的目標,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其內化為自身情感,獲得情感升華,形成良好的音樂素養。教師想要在歌唱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情感素養,就應當對歌唱音樂作品做出仔細選擇,選擇具有情感教育意義和簡單韻律節奏的歌詞,且演唱難度應當匹配學生實際歌唱水平。
例如教師在音樂課堂中教授《國旗國旗真美麗》作品時,可以讓學生觀看視頻中的天安門升旗儀式。讓他們感受莊嚴、挺拔的國歌和軍人英姿,從而激發他們的民族自信心,隨著國旗的不斷上升,學生內心也可以體會到國旗的美和威嚴。在學生形成一定情緒后,教師可以進入主題,讓學生學唱歌曲,并引導他們用歌詞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歌唱教學中達成情感教學任務。
課堂評價是最重要的教學環節之一,首先,可以在教學和學習活動中融入課堂評價,將教學和學習活動融合為一個整體,首先,由師生共享或共同負責學習目標、評價信息和評價過程等,然后由教師、學生開展評價反饋、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活動,從而優化歌唱教學的質量。此外,教師也可以根據反饋結果調整教學計劃,優化后續教學,充分發揮課堂評價的優勢。所以,教師需要制定課堂評價的有效運用策略,開展高效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在學習中植入評價,學生根據課堂評價可以明確自身的學習現狀和學習進展,此類信息是學生思考學習和生活的主要依據,可以增強他們的主動學習意識,彌補自身的不足之處,從而獲得快樂的學習體驗。
課堂評價主要涉及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等。筆者認為,在實際的評價過程中,教師應該用具體、有針對性的措施。雖然無法統一學生的音樂感受,然而,如果教師在課堂中只是用好、不錯等評價學生,那么就無法發揮出評價的重要作用,學生也不會對教師評價引起關注。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采用有助于提升他們能力的評價方法。例如,教師可以在《鄉間小路》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接龍唱活動,讓組與組之間進行聆聽、評價,在完成演唱后,教師可以邀請各組代表對另一組進行評價,有學生評價“A組十分投入地演唱,然而他們高潮部分的節奏沒有唱整齊”。隨后另一組也評價了該組的表現,在具體、明確的評價和提升目標中,學生的演唱熱情顯著提升,他們紛紛想要再演唱一次,彌補之前的不足。這充分體現了評價的積極作用,采用相互評價的形式,可以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可以給學生帶來成功的體驗,為他們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課堂評價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評價學生,全面發展他們的各項能力。學生成長離不開課堂,課堂教學質量關系著他們日后的發展,所以,教師應當堅持發展導向原則,在課堂教學中保證師生的共同發展。歌唱教學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起到了關鍵作用,也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符合學科核心素養對學生提出的自主發展要求。所以,小學音樂教師應不斷探索和思考如何課堂評價的正確運用方法,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音樂教師在歌唱教學中扮演著組織者和引領者的角色。音樂教師應加強自身專業素養,音樂和教學就如同表演藝術和舞臺表演,教師在歌唱教學中應全面研究每首歌曲,精心制定有效的音樂教學計劃。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音樂教師可以結合不同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熱情,發揮多媒體等教學設備的作用。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先用鋼琴彈奏作品,然后讓學生學唱歌詞,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教學模式,例如在全班面前邀請演唱好的學生向其他學生進行展示。總的來說,必須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與學生興趣相符的教學方法,從而激發他們的音樂學習興趣。在教學設計環節,教師應遵守多樣性、靈活性和開放性原則。在課程設計中,設置關鍵課程的預期問題和解決措施,在各個時間段和活動區,教師應隨時結合學生需求或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安排和調整。相信通過教師的精心備課、提前預設,必定可以顯著優化小學歌唱教學的效果。
總的來說,核心素養視域下開展小學音樂歌唱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助于學生真實情感的表達,也有助于豐富學生的體驗。然而,小學音樂教師目前在歌唱課堂中開展核心素養教學時,主要遇到了如下問題:學生不重視歌唱學習、缺乏主動歌唱熱情和歌唱訓練動力,且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有待提升、未深入理解音樂核心素養等。為改變這種局面,筆者提出了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音樂歌唱教學原則和教學策略,以期幫助小學音樂教師在歌唱教學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