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菁
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成長和學習的關鍵階段,也是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及行為習慣的關鍵環節,對學生的長期發展具有巨大的影響作用,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應用適宜的教學模式開展課堂教學,增強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使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要點。因此在音樂課程中,老師就需要融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挑選適宜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音樂素養,助力學生培養優良的思想品德。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內容,可以獲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關系,其個人價值觀尚處于建立初期,也是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德育,有利于學生良好價值觀念的形成。老師需要對德育工作予以重視,并且針對德育的滲透教育方式進行探索和創新,從而獲得更好的德育效果。目前,在我國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大部分老師依然以完成教學任務為主導,并沒有真正發揮出音樂學科所具有的價值和內涵。首先,音樂課程在內容的設計方面,有著較大的空間。在小學時期,大部分課程都非常重視對教學目標以及內容的設置,在此前提下,如果想要滲透德育內容,就會存在很多障礙。而音樂課程其自身在教育教學方式上就較為靈活化,這給了老師更多發揮的空間和余地,更便于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實現德育滲透。其次,音樂課程其自身就具有德育功能。音樂中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可以對學生形成比較顯著的感染力,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內容,可以更好地引發學生情感方面的共鳴,使學生對德育內容形成更為直接的體會,由此在順利完成音樂教學的同時,達到德育目的。
在過去的音樂教學中,并沒有將德育內容滲透其中,僅是對學生實施音樂方面的教育。事實上,美育和德育在某些程度上具有密切的關聯,二者完全可以實施同步教育。在很多經典音樂作品中,都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德育元素,體現了創作者對美好生活以及人生、理想等的追求與期望。所以,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突破陳舊的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融合現代教育理念,把握開放性原則,實現美育和德育的有效融合。
伴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借助對自身認知系統的激發來獲得和吸收新的知識,并以此為基礎,構建起屬于自己的知識結構,對知識進行有效整合。在建構主義中指出,老師在教學中應轉變身份,為學生提供更多可以實現自我展示的機會,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同時,尊重其多樣性與獨特性,讓學生能夠自由、自主地發展。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需要重視其具有的主觀能動性,在確保學生主體的基礎上,在音樂教育中滲透德育元素,使學生可以利用自我教育的形式,實現德育知識的內化。
音樂始終是學校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性課程內容,在語數外專業課為核心的課堂教學中,對音樂和美術等藝術課程的支持力度遠遠不足。音樂課不但在分配的時候課時極少,并且對音樂教學的規范化管理不到位。音樂是可以熏陶我們情操的一種藝術行為,盡管無法在學生各科成績和文化素質中獲得展現,但卻可以在潛移默化中直接影響一個人的修養和形象,小學生正處在發展成型的時期,對個體內在修養的塑造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對小學音樂教學漠視是不正確的。
音樂課程始終是一門缺少現實專業需求的科目,部分學校的音樂課程甚至都沒有課本,從來沒有對課程內容的思想路線進行規劃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干擾,音樂課程的課堂教學經常流于表面,對音樂創作者以及創作動機等缺少比較詳細的解釋,過度偏向教材知識,對現實音樂的賞析比較缺乏。唯有在真實感受音樂、聆聽音樂的過程當中才能體會到音樂之美,感受到創作者所傳達出來的情感以及音樂自身的特點。音樂教學的課程內容不科學,根本無法真實發揮音樂教育的功能。
“語文是化學老師教的吧”,實際上這并非一句笑話,在目前的小學教學中,長期存在一位老師同一時間教學幾門學科的狀況。部分學校老師資源缺乏,就會讓英語老師等專業課老師去教學美術課、音樂課等輔助性的科目。這也是比較不當的,這樣會導致音樂課程專業性的缺乏,只是簡單進行各種歌唱、聽音樂等內容,無法有效地塑造學生的音樂素養。
對學生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是小學德育內容的關鍵方面,應用音樂渠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更容易獲得理想的成效。
比如在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一歌的課堂教學時,老師可自然而然指導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層面的情緒陶冶,方式方法可不拘泥于教科書范疇內的知識傳遞,而擴展為愛國教育主題、審美以及道德水準層面的陶冶和指導。比如詳細講解五星紅旗設計的作用,國歌在唱的過程中需要遵從的基本禮儀等。五星紅旗與國歌都是民族尊嚴的一種體現,所有國人都應以絕對的敬畏之心對其實施維系,確保國家民族的尊嚴不會受到侵犯。在唱國歌時,演唱者應把對祖國的敬畏之心和贊美之情融入唱中,進而傳遞出撼動人心的功效。另外,老師也可安排各種紅歌活動來滲透德育元素。比如用歌曲的方式方法進行五星紅旗知識競賽活動等,同時進行德育元素與音樂課程的教育活動。知識競賽活動的內容可以從以下層面設計:先開展有關愛國主義常識問答,優勝者即可得到比賽歌曲的優先決定權,之后實施第二輪知識競賽活動時,取勝者也可先行進行樂譜和歌曲歌詞層面的訓練等。這樣的有著過關屬性的知識競賽活動可以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參與的動力,在實現闖關任務的前提下,學生也可以自然而然得到德育與美育的陶冶,進而自然而然完成學習任務,達到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音樂教育是實現品德教育的重要方式,所以老師在設計教學策略時,要以德育理念為引領,充分挖掘教學過程中的德育元素,再與小學音樂的內容結合在一起開展教育。另外,老師亦可融合實際的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使用具備德育價值的音樂作品,使學生在可以完成課程學習任務的前提下,還可以獲得相應的品德教育。
如在實施《勞動最光榮》的課堂教學時,因為這一曲子節奏明快,歌曲歌詞的內容也相對通俗易懂,所以老師可安排學生在聽歌的同時進行勞動,在歌曲結束時停下勞動活動,并談談勞動過后的體會怎樣。這時學生會形成愈發現實的體會,如自豪、愉悅、驕傲等。過后老師可繼續提問,因為什么原因形成以上這種感受。學生就會回應勞動可以造就更干凈、整潔、溫馨的環境,會給人帶來愉悅感。將其作為前提開展歌曲的練習及感受,就會獲得愈發深入的課堂教學功效。學生自己進行歌曲內容的感受,在把握演唱技巧和相應的基礎理論知識的前提下,有助于提高德育修養,進而在情感方面也可以獲得相應的提升。
想要充分利用音樂學習方式實現德育,便需教師充分開發音樂內容里的德育元素。老師應該加大對德育的關注度,將德育當作指導原則來深挖音樂內容里的德育成分。有效確定內容中所含德育元素,應用適宜的教學方式,深入研究音樂內容里的德育意義,進而為學生構建愈發本真的德育氛圍。目前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音樂課程內容愈發創新和靈活機動,和學生的真實認知結構的聯系度更強,所以老師在實施實際的課堂教學時,可以在熟練掌握課程能力的同一時間,對作品產生愈發深入的情感表達,從品德層面對作品產生嶄新的解讀,深層次了解作品強烈的情感。
如在實施《天地之間的歌》課堂教學時,老師可以先領著學生基本了解音樂的大概意思,調動學生產生探究天地萬物秘密的欲望,從而產生對自然環境科學的追求和喜愛之情。之后老師就可以樂曲的主旨和學生開展溝通交流,自然物質有著靈活性和多變性的特點,學生可多方面歸納自己對自然景物的理解,同時結合樂曲對大自然的美開展體驗,回過頭看自然災害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由此產生唯物辯證的自然理念。老師根據設定的課程內容開展深入研究,有效拓展,可以把德育與音樂學習深度融合實施,不但使學生理解了基礎的課程知識,還可以在同一時間實現德育,讓學生以更加深入、全方位的角度理解和認識樂曲,依托于音樂方式得到更多的啟迪及教育。
民族音樂具有獨特的地方特點和濃厚的民俗氣質,凸顯出相應區域內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風格,也為學生打開了一扇認識不同區域文化藝術風格的大門。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老師要重視挖掘課本上的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使其變成實施音樂德育的素材,突顯音樂教育中德育的資源優勢,在音樂教學中滲入民族音樂素材,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精神,充分體現地方音樂素材功效,革新小學音樂德育模式。
比如《楊柳青》這首民族歌曲悠揚動聽,是極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曲目,抒發了勞動者追逐美好生活的喜悅心情。在此首曲目的鑒賞環節中,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演示農戶在地里干活的畫面:勤懇樸實的農民一邊勞作一邊演唱,完全忘掉了勞作的疲倦。在多媒體環境下,學生不僅可以飽覽秀美的江南風韻,同時對揚州的民俗文化、吳儂軟語的特點同樣會有更豐富的認知。在歌詞解讀中,老師還能夠引用有關于揚州的民俗文化和民間傳說,融情于景的音樂教育環節,更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對民風民俗藝術的認識,并因此受到感染和陶冶。像這樣的德育具備無痕滲入的特點,可以防止空洞無物的德育理論知識令學生覺得單調枯燥。借助民族音樂的學習,可以調動學生愛祖國愛家鄉、回報家鄉的正向情緒,從而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及行動表現,圍繞音樂課堂教學創新需求,推動音樂德育意義的不斷提高。
近年來我國信息技術發展速度特別快,信息化程度一直都在不斷提升,科技的進步緩解了各個行業工作者的負擔,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老師也可以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課堂教學。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應用比較多的是互動多媒體技術,它是一種獨特的方式,利用讓學生觀看教學課件,來學習音樂基礎知識。在教學課件中涵蓋了小視頻和圖像等相關信息,對學生的誘惑力非常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性,提升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茉莉花》這節內容時,老師便可用多媒體設備開展課堂教學,從互聯網上下載資料,再讓學生實施賞析,體會各個民族的音樂特點。一方山水撫育一方人,同時還造就了不一樣的藝術文化,感受到各民族音樂的獨特韻味,了解了茉莉花的相關知識,與此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鑒賞審美能力。
音樂與德育知識的結合是使學生在體會音樂學習的過程當中,讓音樂的魅力去觸動學生的心靈,陶冶性情,并通過音樂中抒發的情感開展學生品德思想的教育、傳遞,使學生擁有正確的文化價值取向,在品德和內心的塑造上得到更好的教育。教育現代化的理念要以立德樹人為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為人師者在音樂教育中德育思想的融入也一樣的關鍵,使學生在體驗音樂的同時了解當中包含的道理。
比如《京調》這堂欣賞課,是傳統戲曲《蘇三起解》的選段。時代的變化中,學生對我國的傳統藝術的了解愈來愈少,新生事物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中華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感染力,由于傳統文化相對來說比較守舊,當中具有深層次的人文精神學生無法充分理解,因此極少有學生樂意賞析曲藝。不過作為音樂老師一定要有遠見性,我國的傳統藝術的意境需要在小學教育階段便讓學生知曉甚至于賞析。京劇的賞析可以使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擁有大體的了解并可以使學生在賞析曲藝、效仿京劇唱腔方式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去接近并深入了解我國的傳統藝術,使學生可以自小形成并堅定文化自信的思想,在課堂教學《京調》的過程當中,老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聽當中的樂器伴奏,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擴展傳統曲藝樂器伴奏到底有哪些,視聽其音調并深入了解樂器的樣子;還可以進行戲劇臉譜的了解,可以使學生明白不同顏色的京劇臉譜人物性格特點及代表者;接下來要令學生明白并記得曲藝的四大行當,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將重點難點內容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并記熟,中華傳統藝術是社會發展的根本,要令學生有不忘根的思想。老師是學生的學習設計人,因此老師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上要盡可能多樣化,引發學生興趣愛好的同時,要令學生具有相應的思考。德育和藝術的融合,是課堂教學的新方式,更是教育教學工作邁入新紀元的一大步。
小學音樂老師在開展德育時,不可墨守成規,應以“教無定法”的理念,隨時在音樂教學中尋找適宜的德育契機,將各種音樂教學形式與德育進行有機融合,不拘于傳統教學方式,在持續創新中進行完善,成為實施德育的副課堂。
比如在學習《小烏鴉愛媽媽》這首歌曲時,老師便可讓學生根據歌曲內容進行舞臺劇的編排,然后開展舞臺劇表演,由學生分別扮演小烏鴉以及烏鴉媽媽。在表演時,小烏鴉通過喂媽媽喝水、幫媽媽蓋被子等方式照顧自己的媽媽。在表演過程中,學生懂得了媽媽日常照顧自己的辛勞,也使學生懂得換位思考,知道要關愛他人。在學生表演結束后,老師應教育學生敬老愛老,引導學生隨便談談自己在平時生活中是怎樣對待父母或者長輩的。借助音樂教育實施德育,使學生懷有感恩之心,在提升學生音樂水平的同時,保證德育的順利實施。由此可見,在小學音樂教學環節中,將音樂內容和德育進行有機融合,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關鍵的促進作用。
小學音樂德育的實施,凸顯出發展素質教育的特點與優越性,并且也成為推動學生健康發展、塑造學生正確三觀和思想理念的有效途徑。老師需要結合音樂德育需求主動轉化教育理念,緊扣“音樂”和“德育”兩個基本要素摸索課堂教學實踐路徑,利用音樂課堂教學塑造學生愛國愛黨、愛祖國愛家鄉的感情,學會珍惜身邊的幸福生活,在音樂教育中推動學生藝術審美水平的提升,突顯小學音樂課堂特點的同時,更有助于推動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