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 悅
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環境日益嚴峻形勢下所提出的教育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生態教育理念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目的是培育具有生態文明行為的新時代公民,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保證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本文以幼兒園生態種植活動為例,從幼兒園生態種植活動概念出發,通過分析生態文明教育理念下幼兒園生態種植活動現存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優化辦法,以期為幼兒園生態文明教育發展提供參考。
隨著人類工業化進程加快、環境污染嚴重,我國提出了生態文明這一發展概念,生態教育也成為教育體系的重要一支。《幼兒園工作規程(2016版)》提出,幼兒園要有符合其規模的室外活動場所,配有相應的游戲、運動設施,構建沙地、水池、種植等區域,并按幼兒的活動需求不斷優化。因此,基于生態文明教育理念開展的幼兒園生態種植活動應該得到相關工作者的重視,只有正確認識生態種植活動,才能更好地發揮生態種植活動的教育價值,促使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習慣。
生態種植活動是符合幼兒發展特點的一種活動形式,是幼兒與植物、土壤等事物互動的過程,也是幼兒了解植物生長規律的過程。通過生態種植活動,可以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讓幼兒了解植物生長的知識,使幼兒在感受植物生長過程中萌發喜愛植物、保護生態環境的情感。生態種植活動是蘊含豐富教育意義的生態文明種植教學活動,幼兒園的生態種植主要為幼兒普及基礎的種植知識,積累幼兒的生活經驗,并促進幼兒生態文明意識的形成。
筆者通過閱讀資料并結合自身工作經驗發現,很多教師在組織生態種植活動時缺少計劃性,大多僅在空余時間才會組織幼兒進行觀察和探索,這就導致生態種植活動無法高效銜接。同時,這種組織特征注定了教師無法提前設定好生態種植活動的開展目標,導致幼兒生態種植活動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具有不確定性,無法真正有效落實幼兒生態種植活動的開展目的。由此可見,大部分教師對幼兒生態種植活動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導致幼兒園種植資源的不必要浪費。
從目前教育情況來看,在實施生態種植活動過程中,多數教師主要以植物的采收為基點。幼兒園的種植園無法使幼兒感受到植物生長的神奇,更無法幫助他們獲得有關植物生長的知識。因此,教師在組織生態種植活動時,必須全面思考幼兒對種植過程經驗的需要。同時,教師普遍圍繞果實采收組織生態種植活動,采收后將果實直接呈現給幼兒,讓幼兒了解不同植物果實的外觀特征。這種組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幼兒實踐操作的機會,沒有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幼兒與自然生態的親密互動。生態種植活動的采收應是促使幼兒自主探索并增長知識的階段,教師應引導幼兒自主思考更利于環境保護的方式。
在幼兒園的生態種植實踐中,幼兒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對活動環境及植物采收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而教師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活動進程上,忽視了幼兒的好奇心和行為表現。部分教師在采收時,會使用直觀的語言給幼兒講解果實的種類、外觀、采摘方法和食用方法,而幼兒卻對很多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比如,果實是如何生長的、為什么有些果實會腐爛等,此類具有教育性的問題可以幫助幼兒逐步理解基本的生態規律,但一些教師往往不能正確地為幼兒普及相關知識,沒有為幼兒提供探索生態奧秘的時間與空間,這就不利于幼兒生態意識與行為的系統化培養。
通過對教師的觀察與自身經驗的總結,筆者發現,大部分教師基本不會帶領幼兒參與植物種植環節,幼兒在生態種植活動中甚至沒有觸碰過土壤。多數情況下,教師會組織幼兒觀察其在種植環節中的示范行為操作,或是組織幼兒在觀看時幫忙給植物澆水。這種過度保護行為使幼兒喪失了與生態環境親密接觸的機會,也不利于深化幼兒對生態資源、植物生長變化的認識。在生態種植活動中,幼兒只有實際與土壤接觸,才能體會土壤孕育生命的偉大,才能實現種植活動生態文明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幼兒形成保護環境的生態意識和行為習慣。
播種是開展生態種植活動的首個環節,怎樣引導幼兒更好地接觸、認識生態播種是教師高效組織生態種植活動的先決條件。在種植活動過程中,除了要讓幼兒完全投入生態播種環節中,教師還要讓其對生態環境資源有一定的認識基礎,如植物生長需要的光照條件等。
第一,要把土地資源作為重點內容。播種前,教師要帶領幼兒一起觀察土壤的環境,使幼兒了解好的土壤更適合植物生長。若種植土壤硬度高、濕度低,則必須采用無污染、低成本的方法改善土壤條件。生態文明教育理念下的種植活動并非濫用土壤,而是運用科學手段在土壤中播種植物,改良和提高土壤肥力,依托種植物與土壤環境相互協調,發揮生態系統自身平衡與維持功能,從而達到土地資源合理循環利用的目的。
第二,以太陽能生態資源為核心,組織播種活動。太陽光是綠色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必需要素,每天的光照時間和強度直接關乎植物生長的狀態與速度。在選擇種植活動區域時,教師要考慮到種植物本身的生長特性,以免因陽光過強或過弱而導致其不能生存。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逐步引導幼兒了解生態栽培的基本知識,使其認識到生態資源的珍貴,達到種植活動生態文明教育的目的。
管理是生態種植活動的第二個環節,幼兒在生態種植活動管理環節中的主要參與形式是給植物澆水,雖然這能使幼兒參與管理環節,但教育價值非常低。生態種植活動管理的存在意義在于引導幼兒學會怎樣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促進植物健康生長。
第一,以生態防治病蟲害為重點。在防治植物病蟲害上,人們常會受固化意識影響,采用化學方法處理,這種處理方法對防治害蟲很有效果。但教師不僅要教育幼兒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還要告訴幼兒考慮處理方式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影響。所以在防治病蟲害時,教師需要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帶領幼兒采取生態防治、物理防治手段進行植物管理。這樣不僅可以使幼兒參與病蟲害防治,更能讓幼兒學會保護環境,發揮生態種植活動的教育意義。
第二,以生態施肥為重點。為了提高種植物產量、促進種植物健康生長,人們常會對種植物的生長土壤施用化肥,長此以往會導致土壤結構改變,不利于土壤循環再利用。所以,教師在種植管理環節需要帶領幼兒使用有機肥料,以此達到促進植物生長的目的,同時教育幼兒學會有效利用生態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在整個種植過程中,采收環節是最能給幼兒帶來成就感的部分,所以生態種植活動的采收環節也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采收并不是單純地摘取果實,更多的是一種對植物果實的珍惜,教育幼兒學會珍惜食物,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
生態種植活動的采收環節以珍惜勞動成果為核心,幼兒可以通過采摘果實感受種植樂趣。在采收結束后,教師可以為幼兒講解果實及種子的處理和保存方法。關于果實運用方法,教師可以安排幼兒分組合作烹飪、品嘗,使幼兒切身體會來自生態環境的饋贈。
教師應正確認識幼兒心智發育特點,3~6歲的幼兒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希望自身的疑問能夠得到相應解答。成年人針對不同提問給出的回答,對幼兒成長有著重要意義,正確的解答可以使幼兒明白更多知識,有利于幼兒成長。教師作為幼兒日常接觸最多的成年人,應認識到自身文化素養、教學水平對生態種植活動的重要性,所以教師應積極利用互聯網平臺、當地圖書館等途徑查閱與生態文明教育、生態種植活動相關的資料,豐富知識儲備,提高教學素養,在面對幼兒好奇的問題時能夠給予及時、正確的解答,使幼兒在生態種植活動中學到有用的知識與經驗。
綜上所述,生態種植活動是幼兒園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對培養幼兒的生態文明意識有著重要作用。教師需要正確認識到生態種植活動的教育價值,正視生態種植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探尋優化方法,充分發揮生態種植活動的教育價值,通過更為成熟完善的生態種植活動使幼兒掌握更多知識與經驗,從而更好地培養幼兒的生態文明意識,促使幼兒愛護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