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 靜
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幼兒的音樂素養已經成為廣大音樂教師需要思考與探索的重要課題。在幼兒音樂活動中,教師可通過游戲化教學的方式將游戲與音樂教育結合在一起,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音樂知識。教師應抓住游戲契機,在幼兒音樂活動中運用游戲化教學法,以提高幼兒的綜合素養。
第一,有利于培養幼兒的音樂素養。幼兒的年齡小,他們的身心發育尚未成熟,了解的音樂知識較少。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運用游戲化教學法,有利于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能夠讓幼兒在歡樂的游戲氛圍中逐漸形成良好的音樂素養。
第二,有利于增強幼兒的協調能力。幼兒正處于身體發育的重要時期,教師在音樂活動中運用游戲化教學法,可以通過游戲活動引導幼兒一邊聽歌一邊跳舞,讓幼兒進行體育鍛煉,提高幼兒的協調能力,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第三,有利于發展幼兒的表達能力。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教師應多為幼兒提供表達的機會。教師在音樂活動中融入游戲,可以引導幼兒與同伴交流游戲經驗,這有助于發展幼兒的表達能力,鍛煉幼兒的溝通能力,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第四,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在音樂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角色扮演游戲,帶領幼兒布置活動場景,并讓幼兒自主選擇裝飾道具,這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也可以增強幼兒的創造能力。
目前,在幼兒園音樂教學過程中,幼兒園教師應該及時更新教學觀念,關注幼兒的情感體驗。幼兒正處于學前啟蒙階段,音樂活動不但可以增強幼兒在唱歌與跳舞方面的能力,還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創造力。但是,目前部分幼兒園教師的教學觀念較為陳舊、教學方式傳統單一,難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更無法讓幼兒體會到音樂的魅力。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很多家長的想法。所以,家長與幼兒園都比較關注知識的灌輸與滲透,甚至有的幼兒園出現了小學化的傾向,讓幼兒提前學習小學知識,這也導致幼兒園開展的音樂活動趣味性不足、幼兒學習興趣不濃。也有部分教師在設計音樂活動的教學內容時,沒有分清教學內容和游戲活動的主次,導致游戲失去了教育意義。
筆者發現,一些教師雖然在音樂活動中運用了游戲化教學法,但是忽視了幼兒的主體地位,整個游戲過程由教師主導,難以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對教學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導致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教師沒有考慮幼兒的實際情況,對游戲化教學法存在一定的誤解,只是將游戲與音樂簡單地融合,導致游戲沒有起到幫助幼兒學習音樂、理解音樂的作用。
在游戲活動的設計中,部分教師只是想通過游戲的介入讓幼兒在學習音樂的時候收獲快樂,因而過于關注游戲形式和具體規則的設計,希望利用游戲化教學的方式使幼兒積極地參與游戲。但是,教師卻忽略了音樂活動的重點在于音樂,他們將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游戲上,致使幼兒無法在音樂學習活動中形成良好的品質。
在幼兒音樂教育中,教師在運用游戲化教學法時,必須選擇合適的游戲內容,可以設計幼兒韻律操、音樂小游戲等活動。教師還可以將這些活動與音樂節奏結合在一起,培養幼兒的運動習慣與規則意識。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將游戲與音樂教學活動結合,讓幼兒積極參與,在潛移默化中鍛煉幼兒的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以音樂游戲“網小魚”為例,該游戲的目的是讓幼兒熟悉音樂旋律,區分小魚吃食和游水的音樂,并用動作表達出來,還可以根據歌詞內容創編各種魚游、吃食等動作。游戲過程中,教師要在音樂伴奏下引導幼兒學習小魚游水、有節奏地做小魚吃食的動作,帶領幼兒完整地開展“網小魚”游戲。
將游戲教學法運用于音樂教學時,教師需要創新游戲形式,可以使用情境創設教學法或者是角色扮演法,將多種游戲形式融入課堂教學。
比如,“找小貓”的游戲就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在游戲過程中,教師需要將音樂與游戲結合在一起,讓幼兒興趣高漲,同時在具有創新性的音樂游戲活動中產生新鮮感。游戲活動前,教師要準備好歌曲《找小貓》,在音樂游戲活動前與幼兒開展“躲貓貓”游戲。游戲過程中,教師以《找小貓》為背景音樂,引導幼兒一起學習《找小貓》的唱法,再將音樂與游戲結合在一起。幼兒扮演“小貓咪”,教師扮演“貓媽媽”,教師唱:“我的小貓在哪里?”幼兒則需要緊跟教師的節奏唱:“喵喵,在這里。”教師創新游戲形式并使用角色扮演法,可以讓幼兒積極參與游戲。
幼兒往往比較好動,愛玩游戲。所以,將游戲與音樂結合在一起,對幼兒更好地領悟旋律有著積極作用。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聯想教學法引導幼兒感受旋律,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
以《郊游》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學目標是讓幼兒理解歌曲的ABA結構,感知A段音樂的歡快和B段音樂的優美,學習用跳躍、連貫的聲音演唱歌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郊游》為背景音樂,引導幼兒自由結伴,感受歌曲歡快的氣氛。同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音樂第一段和第三段講了小朋友去干什么?去郊游的時候心情怎樣?我們唱的時候該怎么唱?”并引導幼兒說出正確答案。最后,教師可帶領幼兒一起輕松歡快地演唱,讓他們感受與朋友一起郊游的快樂。由此可見,通過情境演繹的游戲化方式引導幼兒,能夠使其更好地理解音樂的內涵。
在開展游戲化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會發現部分幼兒缺乏一定的角色轉換能力,難以融入游戲。對此,教師要與幼兒耐心地溝通,給幼兒提供一定的心理輔導,同時,教師也要給予幼兒肯定、鼓勵,讓幼兒能夠充分融入每一次的游戲活動,真正地感受到游戲的趣味性,擺脫心理的束縛,以提高角色轉換能力。
比如,在“小兔子乖乖”這一音樂游戲活動中,在幼兒熟悉故事內容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集體表演,感受與同伴一起活動的快樂。在游戲正式開始前,教師可以給幼兒派發頭飾,利用相關的頭飾明確幼兒在游戲中扮演的角色。在游戲正式開始后,教師可以用歌曲《小兔乖乖》導入故事,讓幼兒了解故事的大概內容,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其在游戲中欣賞樂曲,幫助幼兒熟悉樂曲的旋律,學唱歌曲。之后,教師再有感情地講述故事內容,讓幼兒感知故事的整體情節,然后就可以將“小兔找山洞”游戲與音樂教學結合。教師可以對幼兒說:“‘兔寶寶們’,你們看,那邊有許多山洞,我們一起來玩‘找山洞’的游戲好嗎?這個山洞很小,只能住一只小兔,知道了嗎?”這時,幼兒邊念兒歌邊做動作:“小白兔,跳跳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吃飽肚子睡一覺。”當教師扮演的“兔媽媽”說:“天黑了,快回家吧!”幼兒就趕快進入山洞內。通過這樣的角色扮演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實現角色轉換并融入游戲中,把握音樂的旋律與節奏。
綜上所述,幼兒年齡比較小,認知能力還有待提升。而游戲能充分啟發幼兒智慧,讓幼兒在玩中學習知識。同時,在音樂活動中幼兒能感受到游戲帶來的愉悅,這對于幼兒的身心成長能夠起到積極作用。所以,教師在開展音樂活動時,有必要運用游戲化教學法,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質。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深入,音樂教學越來越重視個人素養與能力的培養。在音樂教學中,有效運用游戲化教學法能夠提高幼兒的協調能力、表達能力。對此,在運用游戲化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創新活動形式,構建游戲情境,以提高音樂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