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曉叢
科學教育是針對幼兒的知識教育,其從生活、自然、游戲等角度出發,旨在培養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幼兒形成批判性思維,為其未來學習和社會發展做好準備。《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教師巧用生活素材構建幼兒園科學活動,能有效豐富幼兒的科學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對其身心發展有積極作用。基于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思考了將生活素材融入幼兒科學活動的方法,以供參考。
生活素材是幼兒園科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積累生活經驗、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重要途徑。教師合理利用生活素材,構建科學領域的活動,對幼兒的成長有以下幾點重要的教育意義。
第一,生活素材可以調動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保證課程活動的質量。《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幼兒年齡小、思維發展不成熟,對外界環境具有較強的好奇心。生活素材具有直觀性、生活性等特點,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教師借助幼兒熟知的生活素材構建趣味科學活動,既易于幼兒操作、理解,又能滿足其對生活和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可以充分調動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保證科學活動的質量。
第二,生活素材可以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幼兒的科學探究意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教師和家長需要不斷引導和長期堅持,幫助幼兒了解更多的科學知識。教師在科學活動中融入生活素材,契合幼兒的已有經驗和年齡特點,可以保證科學活動的實用性與趣味性,讓幼兒獲得直觀的感受與體驗,有助于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增強幼兒的科學探究意識。
第三,生活素材可以延伸科學領域的活動。幼兒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經歷“打破、重組”的過程,才能獲得豐富的生活經驗,逐漸建立完整的認知體系。生活素材具有開放性、靈活性的特點,符合幼兒對生活經驗的積累需求。教師結合生活素材帶領幼兒探索科學知識,能促使幼兒主動觀察生活中的不同現象,從而打破自身的已有認知,不斷構建全新經驗。同時,教師也可以借此延伸科學活動,拓寬幼兒的視野,形成“從生活中找教育”的模式,這對幼兒身心的發展有積極作用。
幼兒通過直接接觸與親身體驗,能獲取更多的學習經驗。因此,教師在構建科學活動時,應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留心生活情境和現象,選擇恰當的素材構建趣味活動,以保證科學活動的有效性。同時,教師要注重引導性的教育原則,讓幼兒在問題的帶動下獨立思考,以激活幼兒的科學探究意識,讓幼兒更好地感悟生活素材中蘊含的科學知識。
以小班科學活動“我愛吃的水果”為例,小班幼兒的能力有限,平日對話中以簡單語句和詞匯為主,可以向外界傳遞一些簡單的信息。本活動以幼兒感興趣的水果為主題,旨在幫助幼兒了解水果的營養價值,豐富幼兒的科學知識儲備。
在活動開始前,教師準備了水果盤、勺子、水果模型和若干水果塊。在活動開始后,教師先引導幼兒品嘗各種水果,鼓勵其說出水果的味道,并詢問幼兒:“水果好吃嗎?你喜歡吃什么水果?”隨后,教師問幼兒:“你吃過什么水果?它是什么顏色的?是什么形狀的?有什么味道?”鼓勵幼兒圍繞自己喜歡的水果展開交談。當幼兒說出了自己喜歡的水果,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了水果的基本特征,教師則可根據幼兒的回答進行補充、升華,向幼兒介紹多吃水果的好處,從而豐富其科學知識儲備。
在上述活動中,教師從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講述能力出發,構建了具有生活氣息的科學活動。水果是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幼兒不僅熟悉且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在活動中,教師先通過詢問幼兒水果的外形、味道、顏色,讓幼兒初步了解了水果的多樣性。隨后,教師延伸話題,在幼兒討論的基礎上向其介紹水果蘊含的營養價值,提高了幼兒對水果的認知,豐富了幼兒的科學知識儲備,保證了科學活動的整體質量。
好奇心在幼兒的科學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應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借此激發其科學探究意識。教師在利用生活元素構建科學活動時,可以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觀察幼兒在生活、游戲中的表現,選擇其感興趣的活動,調動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也可以利用生活現象構建科學活動,讓幼兒在探索和直接感知中學習科學知識,從而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的知識經驗,為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中班科學活動“聲音的奇妙”為例,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常會討論關于“聲音”的話題,如“下大雨時會出現‘嘩啦啦’的聲音”“敲打桌面時會出現‘砰砰砰’的聲音”“水杯碰撞時會出現‘叮鈴鈴’的聲音”等。教師根據幼兒的討論,創設了科學活動“聲音的奇妙”。在活動開始前,教師為幼兒準備了三角鐵、木魚、琴、鼓等多種道具,并對幼兒說:“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嗎?你們都聽到過哪些聲音呢?我為大家準備了一些道具,請小朋友們敲一敲、聽一聽,感受一下不同材料發出的聲音有哪些區別。”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大膽地嘗試,并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如“鼓面敲起來有‘砰砰’的聲音”“三角鐵的聲音很清脆”“琴鍵有好多聲音”等。最后,教師與幼兒一同聆聽、開展試驗,并向幼兒講解原理“物體發生振動時就會產生聲音,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物體經過打擊后發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
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幼兒在生活中感興趣的“聲音”話題,利用生活情境構建科學活動,并為其提供了豐富的道具和實踐空間,讓幼兒了解了聲音的由來和變化,很好地達成了教育目標。
科學領域的活動以培養幼兒的探究興趣為主,要求教師從生活或自然角度出發,發現并引導幼兒探究科學現象,促使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自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意識,在探究過程中發展幼兒的科學素養,促使其逐漸形成自主學習知識、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意識。基于此,教師要靈活調控活動內容,根據幼兒的需求合理投放活動素材,從生活視角出發進一步提高活動質量。
以大班科學活動“植物的身體”為例,在日常活動中,幼兒常會討論植物的組成部分,分析植物的“手、腳、頭、身體”。基于此,教師以“植物”為主題,為幼兒準備了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多個組成部分,并問幼兒:“小朋友們在植物園中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植物,那么你們知道植物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嗎?”接著,教師播放相關的視頻并引導幼兒認真觀看,讓幼兒認識了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組成部分。最后,教師出示了活動道具和其他植物的圖片,引導幼兒自主分析不同植物的組成部分,讓幼兒在討論中了解了植物的“身體”。
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其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并使用觀察、討論的方法豐富幼兒的認知。最后,教師出示活動道具,鼓勵幼兒自主分析植物的組成部分,達成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教師要將幼兒的生活經驗視為活動基礎,觀察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狀態、表現、感興趣的元素,據此構建具有針對性的科學活動,帶領幼兒了解并觀察來源于生活中的科學,讓幼兒在探索中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之間的關系,以豐富幼兒的科學認知,點燃幼兒的科學學習熱情。
以小班活動“柔軟的海綿”為例,本活動旨在讓幼兒感知海綿柔軟、有彈性、吸水的特性,激發幼兒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在活動開始時,教師對幼兒說:“今天,我帶來了一個新朋友,它的名字叫海綿。請小朋友們觀察生活中的物品,看一看海綿在我們生活中都有哪些用處吧!”幼兒通過觀察和思考,發現坐墊、床墊、洗碗刷等物品都需要用到海綿。隨后,教師問幼兒:“海綿要和我們玩‘變一變’的游戲。現在,我把海綿捏一捏、擠一擠、扭一扭,我們看看海綿會變成什么樣子,你們說我松開后海綿還會變成原來的樣子嗎?”通過實際操作,幼兒發現只要松開手海綿都可以變回原來的樣子。在此基礎上,教師又用海綿拖把做了試驗,讓幼兒了解了海綿具有吸水性的特點。
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海綿作為活動主題,讓幼兒留心身邊的科學現象,通過身邊常見的物體感知生活中的科學,從而達成了科學活動的目標。
生活素材的融入應建立在幼兒的生活經驗之上,教師應從幼兒的年齡、性格特點出發,深入了解其生活經驗,合理將生活素材融入科學活動,讓幼兒在自由探索與動手操作中了解科學原理,學習科學知識。基于此,教師要學會“拓展與延伸”,即拓展幼兒的科學視野,通過生活中的現象或細節延伸科學活動,讓幼兒了解更多的科學知識,促使幼兒的身心得到更好的發展。
例如,教師以“繩子”構建科學活動時,可以多視角延伸活動,構建多個不一樣的科學活動。如:數學活動“數數有幾個繩結”“平均分段”等,利用繩子的特性構建數學活動,強化幼兒的數數、平均分段能力;科學探索活動“觀察繩子的擺動”,讓幼兒操作繩子并觀察在不同物體、重量的影響下,繩子的擺動幅度、狀態發生了哪些變化,引導幼兒記錄并分析實驗過程,自主探究繩擺的活動;物理科學活動“繩子的回彈”,引導幼兒先將繩子拉直,然后快速松手觀察繩子的變化,讓幼兒感受有關“回彈”的物理知識;等等。
由此可見,同一種生活素材能夠為幼兒帶來不同的體驗與感受,教師要善于利用生活素材的獨有魅力,引導幼兒觀察科學現象,鼓勵幼兒發現問題并總結問題,以增強幼兒的科學探究意識,促使幼兒的身心得到更好的發展。
綜上所述,教師將生活素材融入科學活動,能讓幼兒對生活中的事物和科學現象產生探究的欲望,可以幫助幼兒了解自然和社會環境,讓幼兒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因此,教師要意識到生活素材的獨特魅力,借此巧妙設計科學活動,以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究欲望,讓幼兒在實踐探索中意識到科學的獨特魅力,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從而增強其科學探究意識,為其未來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