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玉嫻
質疑學習可以讓學生經歷無疑、生疑、釋疑的過程,能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他們的學習內驅力,有助于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要借助問題驅動,引發學生思維的碰撞,推動學生思考、交流,讓他們形成問題意識,在生疑、釋疑中實現思維的碰撞,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每個學習個體都有著巨大的學習潛能,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知識結構、思想觀念等,注重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還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獨立自主與合作探究的關系。例如,在學習蘇科版“絕對值”這個知識點時,教師結合數軸讓學生說一說“+5”和“-5”有什么相同之處。學生經過觀察、討論,認識到“+5”和“-5”雖然分別在原點兩側、符號不同,但它們都與原點相隔5個單位長度。在探究絕對值的代數意義與性質時,教師提出問題:“一個正數的絕對值是多少?0的絕對值是多少?負數呢?”經過小組討論與交流,學生得出正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0的絕對值是0,負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
教師要改變單一的信息傳遞方式,打好同桌、小組、集體交流的“組合拳”,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例如,在學習蘇科版九下“正切”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利用圖片導入課程,并詢問學生:“圖中哪個臺階最陡?你是如何判斷的?”引導同桌之間進行交流。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以問題引導學生對話,讓他們實現了由舊知識向新知識的自然過渡。
教師要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將學生異質分組,以實現優勢的互補和思維的碰撞。教師還要根據學生解決問題的情況,合理調整問題的難易程度,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
在課堂對話中,教師要允許不同基礎、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知識有不同的解讀,允許學生多元化的理解與表達。教師還要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表達的權利,鼓勵他們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圍繞所學內容展開互動,以實現知識的共享和思維的碰撞。例如,在學習蘇科版九下“抽簽方法合理嗎”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創設了合適的情境,對學生說:“某班用抽簽的方式,在甲、乙、丙三位組長中挑選一位,代表該班參加學校的衛生檢查,你們認為采用抽簽的方式對三位組長來說公平嗎?這種方法合理嗎?三位組長對誰先抽誰后抽展開了討論。甲認為先抽的可能性最大,有‘中’與‘不中’兩種可能,抽中‘中’的概率是乙認為如果‘中’簽被先抽的人抽走了,那么自己抽中‘中’的概率就是0;丙認為第2個抽最好,無論前面抽‘中’還是‘不中’,自己都有的概率。請結合三位組長的觀點,談談你的看法。”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問題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讓他們在觀點交流、思維碰撞中很好地理解了所學內容。
教師要根據學生質疑能力不足的現狀,開展質疑式的問題活動,讓學生在表達觀點后交換意見、印證觀點,以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蘇科版八上“一次函數的圖像”時,教師要求學生先在同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畫出“y=x-3、y=-x-3、y=2x、y=-2x、y=2x+3、y=-2x+3”的圖像,然后要求學生觀察圖像的特征嘗試分類,并說明分類的標準。在畫出函數圖像后,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分析了一次函數y=kx+b(k≠0),增進了自己對一次函數圖像性質的理解。
對話是師生共享信息的有效途徑,小組對話中既要有明確的分工,也要有一定的對話規則,如在交流和匯報時不走神、不說笑、不插嘴,以增強小組對話的效果。為了讓學生在對話中相互啟發、相互質疑,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參與規則的商討與制定,讓學生成為規則的制定者,通過共學實踐與探討交流達成共識。
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問、質疑,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并在對話中解決問題、完善知識結構。教師還要運用思維可視化的手段去刺激學生,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出發進行表達、交流和展示,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碰撞。例如,在學習蘇科版八下“可能性的大小”時,教師在紙盒中裝了10個乒乓球,其中黃色的有2個,白色的有8個。接著,教師問學生:“如果摸出1個球,摸出的球一定是白色的嗎?摸到白色的球是什么事件?摸到白色球與摸到黃色球的可能性一樣嗎?”最后,教師讓每名學生從盒中摸出1個球,并記錄下顏色,再放回紙盒搖勻,讓學生體會到可能性的大小與數量的多少有關。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呈現了一個轉盤,讓學生猜想指針落在哪種顏色區域的可能性最大,落在哪種顏色區域的可能性最小。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與交流,體會到可能性的大小與面積的大小有關。在上述案例中,教師以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讓他們獲得了良好的學習體驗,對可能性的大小形成了深刻的理解。
教師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營造民主的交流氛圍,讓他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溝通、分享與探討,深刻理解所學知識。例如,在學習蘇科版八上“平面直角坐標系(1)”一課內容時,教師提出問題,“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標系后,x軸是如何分割平面的,分割后的上下兩部分點的坐標分別具有什么特征”,并引領學生進行探討交流;接著,教師為學生呈現A、B、C、D四點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位置,即A(2,-3)、B(-2,3)、C(2,0)、D(0,-3),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各點的坐標;最后,教師提出問題:“點P到x軸的距離是2,到y軸的距離是4,則點P的坐標是多少?”一名學生回答點P的坐標是(4,2),其他學生提出了自己的質疑:“這樣的點不止一個,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象限各有一個。”通過質疑、交流,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了。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明確的探索指向,引導學生逆向思考,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例如,在某次課堂教學中,教師出了如下的數學題:二次函數一般式y=ax2+bx+c(a≠0)先向上平移3個單位,再向左平移2個單位,得到拋物線y=2x2+4x+4,試求出a、b、c的值。一名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對比y=ax2+bx+c(a≠0)與y=2x2+4x+4兩個二次函數,后者有具體的數字,我們可以將其進行配方,先將拋物線y=2x2+4x+4轉化為頂點式y=2(x+1)2+2,然后將其向下平移3個單位,向右平移2個單位,就能得到拋物線y=ax2+bx+c。”教師肯定了學生的思路,并指出逆向思考問題有時比正向思考來得更加簡單,讓學生的質疑能力、思維能力都獲得了一定的發展。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投影、課件、交互式電子白板等輔助工具,給學生帶來多種感官體驗,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深度思考。例如,在學習蘇科版九上“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一課內容時,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太陽從海平面逐漸升起的畫面,并將其簡化為直線與圓的關系,讓學生說一說直線與圓有幾種位置關系、直線與圓有幾個交點。學生借助直觀形象的畫面,很快作出了正確的回答。
多媒體能給學生帶來多種場景、多種色彩的視聽刺激,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呈現數學家的故事、提供具體的場景、呈現三維立體的圖片。以可視化的手段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有利于增進學生的感知,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輔助教學手段不能替代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引領學生探究數學知識,以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但教師不能過度依賴多媒體技術,不能完全照搬已有的教學設計,要發揮多媒體技術應有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發展。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富有現實意義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例如,在學習蘇科版七上“有理數的乘方”一課內容時,教師讓學生說一說一張8開紙最多可以折幾次,并讓學生動手折一折,驗證自己的猜想。接著,教師讓學生思考“如果紙的厚度為0.1毫米,對折20次后,紙的厚度為多少毫米。若每層樓高3米,可以達到多少層樓高”,這可以很好地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教師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情境體驗與學生的認知活動有效地結合起來,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主動探究,以幫助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情境的使用應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教師要借助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鼓勵學生交流、驗證自己的猜想,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教師要依托現實問題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如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通過“角色扮演”游戲提出問題、通過社會調查呈現現實背景等等,引領學生探究、思考,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并揭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主動發現、積極思考,以增進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與內化。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樣化的手段為學生提供質疑深思的場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去發現、對話、分析,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