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 微
幼兒社會性發展關系到幼兒未來健康人格的形成,是幼兒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師應通過家園共育的方式,幫助幼兒構建穩定、和諧、優質的學習與成長環境,以此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行為習慣代表了幼兒的思想,體現了幼兒的心理狀態。現階段,部分幼兒受到不同環境、人物的影響,總會習得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此時,若家長與教師不能夠與幼兒進行有效的溝通,將會導致幼兒對家庭和幼兒園產生不良的情緒,從而助長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的發展,這不利于幼兒未來的發展。因此,家長和教師要及時發現、了解幼兒不良習慣養成的原因,形成家園合力,幫助、引導幼兒認識到不好的習慣會給自己帶來負面影響。教師可以通過親子閱讀、角色游戲、情景劇表演等方式,讓幼兒知道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塑造幼兒的是非觀念,逐漸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隨著社會的發展,新時代需要具備交際能力的人才。目前,部分幼兒由于個人、家庭等因素,不愿與其他幼兒交往、溝通,從而陷入了自我封閉的發展狀況中,這對幼兒未來的發展極為不利。而通過家園合作,共同努力,能夠有效幫助幼兒打開心扉,調整幼兒的狀態,促使幼兒主動與他人進行交往、溝通,有助于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同時,在家園共育中,家長與教師能夠引導幼兒正確、有效地與他人建立正確的關系,能夠引導幼兒有效處理與他人的矛盾,有助于增強幼兒開展人際交往的能力。
家園共育是家庭與幼兒園共同培養幼兒的方式,也可以說是家長與教師共同培養幼兒的方式。若想充分發揮家園共育的作用,教師就要與家長建立密切的聯系,共同努力。但在培養幼兒社會性的過程中,部分家長對家園共育的認識程度較低,直接影響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降低了家園共育的效果,教師與家長攜手共育的質量較差,對幼兒社會性的發展難以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只依靠理論教育的時代早已過去,現階段則需要理論加實踐教育,才能夠滿足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需要。社會性的發展包含了親子關系、同伴關系、親社會行為,這些都具有實踐、真實性的因素。但是,部分幼兒園在開展家園共育中嚴重缺乏實踐性,雖然能夠與家長建立良好的交流渠道,但是未能與家長共同探討出適宜的實踐性教育方式。
在家園共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雖然具備了良好的教育教學能力,但是部分家長缺乏育兒的常識,教育孩子的方式存在問題,所以導致家園共育的質量難以提升,進而影響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部分家長認為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將教育孩子的重任完全推給教師,只重視孩子在幼兒園學習的結果。這種教育思想將直接影響幼兒的身心發展,影響親子關系的構建,還會阻礙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所以,若想在幼兒社會性的培養中提高家園共育的質量,教師需要增強家長的科學育兒能力。
家園共育最為直觀的影響,便是加強社會性教育的效果。在家園共育的視域下,家長能夠通過教師了解幼兒在幼兒園中的學習與成長的活動,能夠認識到幼兒在幼兒園中成長的優勢與不足。教師也能夠通過家長掌握幼兒在家庭中學習的狀態,了解幼兒日常的生活,以此形成雙重教學的作用,為幼兒凈化生活與學習的環境,讓幼兒健康、積極、陽光地成長。教師加強社會性教育,不僅能夠解決幼兒的各類問題,還能夠引導幼兒了解社會中的不同關系,提高幼兒的關系處理能力。
環境對幼兒學習與成長的影響不可小覷,優質的發展環境能夠對幼兒社會性的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基于家園共育的教學活動,教師與家長能夠共同為幼兒創設出多維度、多彩的學習環境,讓幼兒通過不同的學習方式,感知、認識、理解、掌握社會性中的內容。在優質的發展環境下,幼兒的自信心會逐漸提升,學習熱情會不斷增強,社會性也會不斷發展。
要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調動家長學習熱情和提高家長育兒能力是關鍵。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教師可以構建家園共育的平臺,拓寬與家長溝通的渠道,讓家長了解孩子在課堂中的表現,同時自己也能掌握幼兒在家庭中的學習狀態。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提高家長的關注度。
例如,筆者所在幼兒園組織骨干教師錄制了一系列的微講座、家長課堂,有效地幫助家長了解了更多的科學育兒知識,提高了家長的科學育兒能力。一線教師可以通過定期錄制微音頻、微視頻等形式指導家長與幼兒進行線上活動,提供多樣化的素材與指導策略,并制定詳細的計劃,建議家長每周靈活開展跳繩、拍球、耐力訓練等親子運動。教師還可以建議家長根據幼兒發展現狀,指導幼兒整理生活物品、學習用品以及做家務等居家小任務,讓幼兒的自理能力也能夠得到持續提升。此外,教師可以為家長們提供關于親子閱讀、親子科學小實驗、繪畫記錄成長等方面的建議與素材,搭建家園展示平臺,通過詩歌故事會、才藝大比拼等形式,形成家庭之間的學習共同體,借此構建家園共育平臺,以對幼兒社會性的發展起到奠基性的作用。
親子游戲是常用的互動教學方式,對于增進親子感情具有良好的作用。教師在家園共育中可以搭建親子互動平臺,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增進親子關系。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微信平臺,推送親子活動的素材,幫助家長確定親子活動時間,建議家長做好親子活動中的各項準備。在親子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展示、交流、分享的方式,調動幼兒與家長共同參與的積極性,以此增強親子活動的效果,提高親子間的默契。此外,教師可以給表現優秀的家庭頒發獎章,以提高幼兒和家長的參與度。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增進親子感情,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也能夠幫助家長培養與引導幼兒,從而使幼兒更容易與其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提高幼兒的社會性認知。
現階段,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關系愈加密切,家園安全教育成為當下廣泛關注的內容。教師可以在家園共育中滲透安全教育的內容,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與家長建立交流的渠道,了解家長開展安全教育的困惑,以此與家長進行交流與溝通,邀請專家開展講座,指導家長更為專業的安全教育方式,以此提高家長開展安全教育的水平。此外,教師要與家長做好幼兒接送的交接工作,以防幼兒出現錯接漏接的情況。教師還可以利用平臺,開展安全教育的座談會,讓家長了解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改變家長傳統的安全教育方式,從而提高家庭安全教育的質量。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為幼兒提供多重的保障,進而增強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讓幼兒了解與感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構建幼兒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認知體系,發展幼兒的社會性。
同伴關系作為幼兒成長過程中需要構建的重要理念,是教師需要著重教育與培養的方面。教師可以為幼兒創設良好的交往環境,營造同伴交流的氛圍,以促進幼兒同伴關系的發展。
例如,教師可以創設各種角色游戲、區域活動等,為幼兒創設良好的交往環境,讓幼兒可以通過集體、小組活動的方式增強交流與溝通能力。在室外體能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幼兒分成不同的運動小組,讓幼兒以小組的方式進行競賽,以此培養幼兒團結、拼搏、奮進的精神,讓幼兒在運動中形成團隊意識,以促進幼兒同伴關系的發展。這種體能活動有助于幼兒萌發集體榮譽感,讓幼兒認識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可以逐步構建幼兒良好的同伴關系。教師作為幼兒游戲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與幼兒建立平等、尊重的關系,不僅可以促進幼兒的同伴關系發展,還可以增強幼兒的學習效果。
親社會行為是幼兒成長中逐步形成的,對幼兒塑造社會認知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和家長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幼兒的行為,引導幼兒參與社會生活,擴展教育教學的范圍。
在幼兒園活動中,教師要給予幼兒更多情境濡染和親身體驗的機會,讓幼兒參與其中。如教師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過馬路”,讓幼兒了解紅綠燈前車輛要禮讓行人;通過“三八節”活動,讓幼兒在家中幫媽媽做一些家務;通過“大帶小”活動,讓幼兒幫助弟弟妹妹解決困難;等等。在幼兒出現這些親社會的行為時,家長和教師要利用稱贊性的語言,肯定幼兒的行為,讓幼兒了解到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確的。在幼兒進行不自覺的親社會行為后,家長和教師更需要鼓勵幼兒,使幼兒獲得積極反饋,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家長和教師多給予幼兒鼓勵,采用稱贊、肯定性的語言引導幼兒,對發展幼兒親社會行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能夠進一步促進幼兒健康思維的構建。與此同時,教師和家長更需要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親社會行為的榜樣,以此發揮更強大的教育力量,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總之,社會性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幼兒未來人格的發展,關系到幼兒的全面發展。家庭和幼兒園在幼兒社會性培養過程中,要融合家園共育的教育理念,為幼兒創建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促進幼兒全面健康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