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熒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日漸成為人們的殷殷期盼。這為現代音樂表演藝術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大部分人開始欣賞音樂,并將觀看音樂藝術表演作為生活中緩解壓力的一種休閑娛樂方式。通俗來講,音樂表演藝術是一種對已創作出的音樂作品進行再加工的表達形式,它賦予音樂作品更為豐富的藝術內涵與文化價值,通過不同表演者的藝術表演形式,將具備藝術情感、耳目一新的音樂作品帶給觀眾。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音樂表演者處理好個性與共性的關系,才能在原創基礎上表演出觀眾喜愛的作品,進一步推動音樂表演藝術的可持續發展[1]。
音樂表演藝術是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狀況的重要途徑,其主要包含理解音樂本質和掌握基礎規律,與音樂歷史、演唱技巧、作品理解、社會心理學、哲學等密切相關,通過音樂表演藝術的形式,能夠反映出當下社會人們對于音樂的審美需求和意愿。
因此,作為一名優秀的音樂表演者,自身除了具備超高水平的演奏技巧外,還需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和藝術修養,充分發揮個性,根據音樂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民族文化特征,將自己理解并升華的思想情感與音樂中表達的情感內涵融為一體,賦予音樂作品新的內涵,從而創作出充滿真情實感的音樂作品,為廣大音樂愛好者所喜愛[1]。
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個性是與人的性格聯系在一起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道德品質等。它是指在音樂表演藝術中,表演者結合自身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通過表演的方式呈現的音樂作品,能讓聽眾在聆聽期間直觀感受到不同表演藝術家在舞臺上傳遞的音樂表演具有的特點和差異,而這種差異和特點就稱為表演者的“個性”。
通常來說,音樂表演藝術的個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表演者在表演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根據自身對演繹音樂作品本身表達的思想情感、音律節奏、時代背景等進行分析和研究,再以相應的表演方法與聽眾進行互動。二是表演者本身具備的表演風格和特點,即因個人成長經歷、思想觀念不同,導致其表演形式區別于他人。通過兩方面的協同作用,能讓表演者在最大限度上演繹出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個性”。
世界萬物都在擁有個性基礎上存在共性。共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間普遍存在相同特征,它決定著事物的基本性質,象征著事物的本質和特點,它與個性是相輔相成的,存在于事物之中。
但“共性”在音樂表演藝術中,主要是指音樂創作者在其具體作品中賦予了內涵與情感,需要表演者在進行具體的音樂表演藝術創作活動中,尊重音樂作品原作者的創作背景和情感。若表演者違背了原創作者在音樂作品中要表達的內涵、情感、創作意圖,則很難引起聽眾強烈的情感共鳴和反思,使音樂表演藝術效果差強人意。例如,很多鋼琴家都演奏過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在演奏過程中可以發現,因成長環境和思維邏輯不同,導致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演奏風格,對音樂作品在音律上的細節處理也有不同看法。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鋼琴家在演奏這首樂曲的過程中,必須基于音樂作品蘊含的情感與創作背景,注入自己的風格和思想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將曲子中對英雄的贊歌和理想生活的向往表現得淋漓盡致。因此,每個音樂表演者都必須在理解作品共性的基礎上發揮個性,從而更好地演繹音樂作品[2]。
1.增強音樂表演的風采
作為一名音樂表演者,在音樂表演過程中,要想使表演的作品得到欣賞者的認可,自身必須具備獨特的個性,才能讓欣賞者在其表演的作品中看到屬于自己的表演藝術特色,即個性。當前,大多表演者由于自身的表演沒有特色,做不到心領神會,不能在音樂表演藝術的基礎上添加韻味和風采,仍處于對原創音樂作品呈現方式進行藝術風格、演唱技巧等方面的模仿或復制,導致表演出來的作品要么千篇一律,要么不倫不類,沒有任何表演藝術價值可言。
但在音樂歷史文化中,音樂表現藝術對表演者有極高的要求:一是具備一定的領悟能力,即對自身所要表演的音樂作品進行深層次分析和領會,待研究透徹后通過不同的表演方式,讓欣賞者對自己的表演作品在情感上、經歷上、思想上產生認同,達到共鳴,進而促進音樂表演藝術不斷發展。二是要求表演者具備較高的創作水平,即在表演中除找到其共性外,再賦予音樂作品以新的生命和情感,進一步增強音樂表演作品的藝術風采。
2.與他人音樂表演產生區別
音樂表演中“個性”的存在是與他人產生區別的標志。換句話說,在相同的音樂作品表演中,由于每位表演者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方式和表演形式不同,有其自身獨特的表演藝術風格,對音樂作品的情感體會、創新切入點、音律調整等各有不同,因此最終呈現出來的音樂作品也各有特色。
因此,表演者若能對表演的音樂作品進行思想層面的深度感悟、反思、想象,再在表演中的精神層面上引起欣賞者的感觸和思考,這樣新穎的表演方式就能夠給欣賞者留下深刻印象,從而提高音樂作品的觀賞性。例如,香港著名男歌手劉德華演唱的歌曲《世界第一等》,以其獨特的嗓音,唱出的歌詞韻味十足,讓人聽了瞬間熱血沸騰。而任賢齊在演唱《世界第一等》時,其音調降低,并帶著歡快,給人帶來信心。二者在共性上都傳遞著人生沒有什么坎過不去、要繼續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3.助力音樂表演走向成熟
音樂表演藝術本身就是在不斷發展與成熟的,而其成熟的標志即音樂表演者能從開始的音符與音律,到在表演作品中融入自身的經歷與感悟,變成聽眾聽得見、看得見的藝術表現形式。
一部杰出的音樂表演作品,需要表演者將一個個簡單的音樂符號與自身的情感有效結合,再對音樂重新進行包裝和融合,讓所表演的作品的個性元素更強烈,并獲得聽眾的欣賞和認可。因此,現階段表演效果仍不如意的表演者,可以通過對一些優秀作品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與感受,從不同的角度、詮釋方法中,去觸動每一位聽眾的內心世界,引起他們的心靈共鳴[3]。
1.音樂表演者尊重一度原創
從欣賞音樂的角度來說,最能吸引聽眾注意力的關鍵點是音樂表演藝術的創新性和原創性,也是表演者在進行音樂表演藝術詮釋時需要具備的基本功。因此,在音樂表演藝術中,表演者必須做到尊重音樂作品的一度創作,高度重視創作的本意和主體。
表演者在正式進行音樂作品表演前,要努力從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出發,去理解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從全維度對音樂藝術作品加以詮釋和延伸,切忌僅憑個人意愿和興趣對原作品進行修改或曲解。因此,音樂作品演奏者必須具備扎實的表演基礎和高水平的演奏技能,才能對需要表演的音樂作品進行深入了解。例如,對表演歌曲的創作背景、作曲家所處環境、創作過程中發生的情緒變化、聽眾的喜好等進行分析和研究。換句話說,只有對杰出音樂表演作品需具備的客觀因素進行全面分析和探究后,表演者才能更好地感受音樂作品所蘊含的情感,才能更好地選準切入點融入自身別具特色的表演風格,才能采取多樣化的表演方式將音樂作品中想要表達的情感、人生哲理、社會現象等準確表達出來。
2.幫助音樂表演者實現情感共鳴
對于音樂表演藝術來說,最重要的是表演者對于音樂作品中所蘊含思想情感的釋放和表達。因此,在常見的藝術作品表演中,表演者都要將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本質、內容、情感的理解等展現出來,才能讓聽眾真切地感受到音樂作品中的炙熱感情。同時,這也是音樂表演者對音樂藝術審美的卓越追求,更能促進表演者的演繹作品與聽眾在情感上、思想上、人生經歷上產生共鳴的重要前提[4]。
3.有利于音樂表演者遵循聽眾審美意見
不同時期,文化氛圍、人文環境各有不同,這與時代的發展和人們欣賞水平以及喜好的發展變化有關。從近現代的《光明行》《御風萬里》到抗戰時期的《松花江上》,再從20世紀70年代的《南屏晚鐘》《綠島小夜曲》到80年代的《愛拼才會贏》《上海灘》,還有20世紀90年代的《晚秋》《往事隨風》到當代的《三生三幸》《孤勇者》等網絡流行歌曲,中國人民的音樂喜好經歷諸多變化,但從整體取向來看,聽眾心中的善惡、是非曲直觀念并未發生變化,不會因為年代的改變將曾經的惡變為善。因此,表演者在音樂表演中可以在尊重原創作者的基礎上,結合當下廣大聽眾所處的社會環境、人生經歷、審美傾向等方面,適當對作品進行創作和改進,表演出大眾喜聞樂見的音樂作品。
個性和共性都是事物存在的特性,二者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在一起。其中,共性主要是指事物的基本性質,對于音樂藝術表演來說,表演者需要將音樂作品中存在的共性為聽眾展示出來,并在此基礎上適當地增加自身獨有的藝術表演風格(個性),賦予二度創作的音樂作品生命力、創新力。反之,若表演者只注重為聽眾呈現表演音樂作品中存在的共性,未注入自身個性思想和元素,那這部音樂作品的表演也將淡然無味,失去藝術性和欣賞價值。因此,表演者在音樂表演過程中,需要兼顧音樂作品本身存在的“共性”和自身表演風格的“個性”,才能提高音樂作品表演的核心競爭力,讓更多人記住表演者與其表演的音樂作品[5]。
人們在欣賞音樂表演者的作品時,不僅會用聽覺和視覺去感受,還會對音樂作品的藝術性、價值性、合理性等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尤其是一些聽眾的審美能力較強,對于音樂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情感、表現形式等了解得更清晰。并且,由于不同音樂作品的作者創作意圖和所處的社會背景不同,表演者所呈現的音樂作品表演在文化思想上會存在一定差異。例如,在拍攝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時,會考慮到這段歷史的真實情況,并進行多方研究和調查,確保拍攝的影視劇在思想文化、流行服裝、社會經濟、生產方式等方面符合當時的歷史特點,再結合現代所推崇的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為人處世的方法,在影視劇內注入現代精神與文化、思想,讓廣大觀眾更容易接受和喜愛。
因此,對于音樂表演藝術來說,只有表演者在音樂作品的表演過程中,結合“共性”與“個性”二者的優勢,充分考慮二者的內在互補性,促進“個性”與“共性”之間的融合,才能更好地表演音樂作品。簡而言之,一位優秀的藝術表演者,在個性創作中,是一個情感表達高手,能將音樂作品的真實情感表達出來,并升華其情感,才能感染到每位聽眾,進而實現有效的作品共性傳達與個性創作;在共性上,表演者要足夠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人文環境、社會經濟、審美觀念等,才能全面把握欣賞者的共性,才能在充分展現自身演出風格的基礎上,將創作者音樂作品中需表達的情感凸顯出來,真正實現音樂表演的藝術情感表達[6]。
綜上所述,音樂表演藝術的本質就是在原創音樂作品上進行創作的藝術形式,即二度創作。表演者若想加深聽眾對自己表演音樂作品的印象,除具備精湛的表演技巧、真實的情感運用、得天獨厚的嗓音等,還必須重視個性和共性兩個條件,這其中不僅包含音樂旋律、作詞結構、思想表達等方面的藝術特性,還需要表演者對音樂作品創作的社會環境、人文喜好、發展水平等進行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將自身表演風格融入作品共性之中,把音樂作品的思想感情、鮮明的時代特點等充分表達出來,引起廣大聽眾在心靈上、情感上、思想上的強烈共鳴,從而提升音樂表演的藝術性,讓表演者的音樂道路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