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靚,霍 奕,應 君*
(1.浙江農林大學 風景園林與建筑學院;2.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遺產監(jiān)測管理中心,浙江 杭州 311300)
杭州西湖三面環(huán)山,南、西、北圍成湖面,東部鄰近城區(qū),南部和錢塘江隔山相鄰,形成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觀格局。獅峰、龍井、云棲、虎跑作為西湖產茶四大圣地,出產“獅”字號、“龍”牌、“云”字和 “虎”字龍井茶,龍井茶園和茶文化史跡為世界遺產申遺提供了自然文化的支撐。承載著中國茶禪文化傳統(tǒng)的龍井茶園,是茶文化景觀的典型代表。研究西湖茶文化景觀,可以對公眾認知、文化景觀的保護傳承及西湖人文景觀建設提供多條有益路徑。
西湖茶文化景觀以自然茶園為主,兼具衍生的人文景觀。茶園景觀以山水、田園等自然景觀為基礎,以茶樹為主要植被,以生產為主要功能的兼容型的,兼具豐厚茶文化底蘊的多重景觀集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文化處于萌芽階段。浙江湖州的一座東漢晚期墓葬出土一只完整的青瓷甕,肩部刻有形似“茶”樣的文字,由此可知,茶文化在此時已有出現(xiàn)。到宋代,西湖龍井茶園規(guī)模,逐漸初具雛形。據(jù)《西湖志》中記載,“龍井有二,風篁嶺前稱里龍井,俗稱下龍井;過嶺為外龍井,俗稱老龍井”。到元代時期,西湖龍井的名聲逐漸擴散開來,“烹茶芽”的煎茶方式盛行,在《游龍井》中有這樣的記述,“徘徊龍井上,云氣起晴畫。澄公愛客至,取水挹幽竇。坐我詹卜中,余香不聞嗅。但見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黃金芽,不取谷雨后,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龍井村的秀色與茶味相輔相成,正是飲茶游山踏青的好時節(jié)。到了明代時期,老龍井口挖出龍頭石頭雕塑,便是龍井傳說的隱形印證。清代是我國歷史上茶館行業(yè)最為鼎盛的時段,乾隆皇帝曾四次到訪龍井村,并手植茶樹,留下“十八棵御茶”的故事。在清朝中后期,龍井茶園所代表的西湖茶區(qū)已經成為文人品詩做賦的重要場所,由此加深茶文化的精神內涵象征。
近現(xiàn)代,獅峰山上的茶園增多,周邊的基礎建設逐步完善。今存老龍井御茶園、宋廣福院、胡公亭等遺跡。2009年西湖龍井茶炒制技藝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湖茶文化景觀日益豐富,茶葉產業(yè)及文旅產業(yè)兼具生態(tài)及人文效應。
西湖龍井茶園是西湖景觀茶文化傳承的原生地,常年“不雨山長澗,無云水自陰”的自然條件,給予了龍井茶最適宜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茶園的景觀改變較小,保持原有自然地形地貌,但茶園所承載的功能及文化價值持續(xù)增進。西湖現(xiàn)有的茶園自然景觀以茶田、茶坡、茶山為主,泉水溪流交錯而行,遠山村莊交相輝映。人文景觀以茶文化史跡、茶樓、茶古道、茶博物館為主,特色建筑與景觀小品為輔。非物質景觀以茶食活動為主,風俗及民間故事為輔。從早期的采茶生產生活方式,到如今茶園“網紅”旅游線路的誕生,西湖茶文化景觀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特的演變路徑,并在特色路徑上不斷豐富著“茶文化”的內涵,充分做到了尊重西湖自然山水,彰顯古樸典雅風格。
自最早記載西湖茶文化的茶圣陸羽《茶經?八之出》中提及錢塘天竺、靈隱二寺,迄今為止種植茶葉的傳統(tǒng)仍有沿襲。新西湖十景,由1984年《杭州日報》社、杭州市園林文物管理局等單位聯(lián)合評選。作為茶文化景觀,西湖“龍井問茶”和九溪煙樹被列為新西湖十景。其中包含的茶文化景觀因子分為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自然因子又分為茶田布局、自然資源及道路結構三方面,人文因子具體表現(xiàn)為歷史遺存、民俗文脈、茶事活動三方面。
茶田的景觀效果不局限于地形多變,更表現(xiàn)了自然與藝術的融合感。就類型而言,茶田主要地形有平地型和緩坡山地兩種類型。茶田所在地勢地形的起伏,不同的地貌特征能夠形成不同的茶林景觀,茶林景觀由地形而豐富,不同地形地質特征,帶來不同的地方文化,產生不同文化特質的茶林景觀。而在眾多地形中,平地型和山地型景觀尤為典型。
平地型茶園的布局多與住宅、水源鄰近,便于茶農的休憩、澆灌及勞作。坡度大于15度的為緩坡性茶園,緩坡及山地型茶園呈現(xiàn)水平梯度,根據(jù)地勢逐步形成臺地。由于西湖景區(qū)茶文化景觀多分布在中部山區(qū)及西南部,故茶園中茶田的分布更多以臺地式為主。其中,屬梅家塢村茶園、龍井村茶園、滿覺隴村茶園最為著名。
茶樹種植是茶園景觀營造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毛尖、白茶、黃葉水仙、紫娟茶都有著自己獨有的顏色,茶樹可以和不同的景觀樹種相結合產生不一樣的景觀風貌。但在西湖的茶田中植物以茶梅為主,混種櫻花、臘梅等小喬木及部分草本地被的形式最為常見。冬季茶園內,梅樹枝頭花苞與綻開嬌艷欲滴的茶梅,“雙梅”相映的盛景正在上演。茶園以茶樹為骨干樹種,輔以“四季”植物,豐富茶田植物景觀。茶樹與茶園中的建筑組合,也能誕生不同的景觀效果。茶室的廳前堂后,茶香四溢,沁人心脾;亭周石旁,清雅嫻靜,意趣盎然;墻隅水畔,婉轉悠揚,意蘊無窮。茶樹與茶園內亭臺樓閣等風景建筑相映成趣,輔以“春花秋葉”四時之景,園中游人信步而游,景隨步移,皆有不同。
水源和山景也是茶園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就龍井村而言,山野清泉是最著名的茶之源,一口古井,一味山泉,便形成一幅圖景。梅家塢村茶園旁的小溪,同樣也是茶事的主要聚集地。水源最大的要屬雙峰村茶園旁的湖面,水源的加入使得西湖群山與之呼應,包圍茶園于其間。九溪十八澗起源于楊家塢與龍井村,一路滋養(yǎng)了眾多茶園生生不息。登上龍井館山頭,可以遠眺北面茶田、西湖小瀛洲,與茶農形成遠山圖畫。
西湖現(xiàn)有茶園道路鋪設材料以磚、瓦和石頭為主,部分茶園以木質為底。因茶樹種植多以行列方式種植,故道路隨著地勢及種植層層遞進。早期茶園道路以單人行走的寬度設置,隨著茶園旅游產業(yè)的推廣,道路寬度略有拓寬,便于導覽及參觀。鋪裝形式分為游覽型和原始型,游覽型鋪裝形式及花色多樣,磚石材料可混搭。原始型鋪裝形式多為生產生活所需,鋪裝形式和花色簡單,便于茶農采茶運茶。
現(xiàn)代茶園中部分鋪裝運用茶文化元素,用青灰色、深米色石子等材料砌成“茗”的字樣,點出茶文化的品茗深意。
悠久的歷史遺存,為茶園奠基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西湖茶文化景觀遺存中最為密切的建筑是茶館和茶亭。茶館善于用“楹聯(lián)匾額”提升茶文化及意境。例如陳繼儒詩句、劉炳森書聯(lián):泉從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圓。該聯(lián)在龍井茶室秀萃堂。上聯(lián)寫泉,下聯(lián)寫茶,泉冽而茶醇,相得益彰,概括了龍井的特色。茶亭亦然,王翼奇撰書聯(lián):問是誰人,曾以一經傳妙道;茶為何物,直從七碗溯靈源。此聯(lián)在茶博館龍井館問茶亭。上聯(lián)是指唐代陸羽著述《茶經》之事。下聯(lián)是指唐代詩人盧仝寫一詩之事,被后世稱為“七碗茶詩”,靈源指心靈。
景觀小品相比亭廊構筑,有更多趣味性的體現(xiàn)。牌坊、景墻、雕塑、景石,都可以化為茶葉形狀。現(xiàn)中國茶葉博物館龍井館山頂所建茶壇、茶葉狀地燈,都是茶文化景觀歷史遺存與現(xiàn)代融合的印記。
西湖龍井村擁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西湖片區(qū)古老村落之一。正是在此,《茶經》成為從龍井村原型創(chuàng)作出的世界上第一本茶葉著作,為茶葉歷史的綿延與薪火相傳提供了書本依據(jù)。同時,畫本依據(jù)也呈現(xiàn)層出不窮的形勢,劉松年在傳世畫作極少的情況下卻持有三幅茶畫,分別為《攆茶圖》、《茗園賭市圖》、《盧全煮茶圖》,皆為西湖茶文化相關。
傳說故事在民間自古以來就是文化景觀的意象表現(xiàn),傳說中乾隆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還有虎跑泉水是從南岳衡山由仙童化虎搬運而來這樣的民間故事,在西湖片區(qū)廣為流傳。古籍文獻、詩詞書畫、神話傳說,與住在西湖的人們一起共同延續(xù)著一方文脈。
茶事活動分為茶道和茶禮,茶道是以修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tǒng)一。文人雅士集會中的各種茶事活動展示了主人的茶道修養(yǎng),并從中體現(xiàn)了主人的個人文化修養(yǎng)。茶禮是茶事活動中的禮儀,包括茶藝、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等的一套技藝。
西湖龍井茶園的民風民俗集中在茶道、茶禮俗、茶節(jié)慶、茶儀、茶歌、茶舞、采茶戲上。茶文化的社會功能受到茶的自然特性的影響,并由茶藝茶事參與者的內心感受表現(xiàn)出來。概括起來,茶文化活動的主要社會功能有聯(lián)誼會友、示禮表德、修生養(yǎng)性和宣傳交流等。早在宋朝,杭州就出現(xiàn)“斗茶”這一茶事活動,用的器具便是杭州“修內司”及郊壇外官窯的青瓷茶碗,體現(xiàn)出當時茶事活動在民眾心中的重要程度。
在茶園、茶室、茶亭中裝飾有名人字畫,中國古典弦樂,烘托特有的市井茶文化。在茶文化相關的建筑中從事茶事活動,既是對彼此深厚情誼的體現(xiàn),也是對中華優(yōu)秀禮數(shù)的“維系”,也對茶文化起到相關宣傳效應。
綜上,西湖茶文化景觀是“自然”資源與“人文歷史”資源完美融合的代表,承載著深厚的西湖歷史文化,體現(xiàn)杭州西湖特有的文化習俗,承載著西湖地域文化。如何做好西湖茶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深化茶文化內涵認知和茶景觀審美意趣體驗所亟需解決的問題。
自2011年6月世界遺產委員會將“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西湖的文化宣傳便成為向世人展示西湖文化的教科書。
首先,增加國家級宣傳機構。杭州西湖目前有7家國字號茶機構,包括一座國家級專題博物館、2家國字號茶文化社團、2家國家級茶葉研究機構、1家國家級茶葉檢驗中心、1個部級茶葉監(jiān)測中心。從不同的維度展示了茶的重要性,如坐落于雙峰的中國茶葉博物館中,茶園的茶田中,景觀小品例如地燈、音響,勾勒出茶葉的形狀。在茶園景觀中,茶詩與茶香之類的文化要素,需充分與茶高雅、恬淡的氣質自然融合,潛移默化熏陶茶文化知識。
其次,結合數(shù)字技術提供線上及線下宣傳渠道。“兩微一端”指的是微信、微博和新聞客戶端,西湖茶文化景觀可以以照片和視頻的形式,線上投放進大型公眾平臺,滾動播放增強宣傳效果。各企業(yè)、黨群組織應定期組織線下參觀定制游覽路線活動,以活動日、文化周的形式傳播西湖茶文化景觀。
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qū)內就有12個產茶村:龍井、梅家塢、翁家山、滿覺隴、楊梅嶺、雙峰、茅家埠、靈隱、梵村、九溪、南山、金沙。遺產區(qū)內的茶村逐步形成以龍井茶文化為特色,以農家飯館、茶樓、民宿等業(yè)態(tài)為主的“景中村”。村民集體收入獲得增長,生活勞作模式除了產茶村村民的參與,更多的是公眾積極的參與。近期中國茶葉文化博物館雙峰館區(qū)舉辦的點茶活動獲得好評,關鍵在于互動性參與度高。先沿著杯壁在茶碗內注入熱水,溫碗和茶筅,又架好茶粉篩,加入抹茶,將其調制成膏狀。最后一遍遍地擊打茶湯形成白色茶沫,畫上圖案,給游覽體驗者帶來“沉浸式”的茶事體驗。
對于不方便來館體驗的游客,應在主城區(qū)大型公共場所提供茶事活動體驗區(qū)。同時,體驗館可以與中小學及社區(qū)合作,以家庭為單位認養(yǎng)茶園部分區(qū)域,體驗采茶農作的實際樂趣。
西湖龍井茶產區(qū)有“獅、龍、云、虎、梅”五大產區(qū),同時還有9大示范園區(qū)。各區(qū)茶葉特色鮮明,植物營造遵循以各自茶種茶樹為主,輔植園林景觀樹種。同時,茶園內部需實行分區(qū)域差異化管理,首先注重考慮前來觀覽游客的感受,保留原始景觀的純粹性,注重植物氛圍的營造和定期的管理養(yǎng)護,保證景觀品質。其次注重茶葉采摘的便捷性,保證本土化茶葉的生產模式。
不同的專屬園區(qū),打造不同的“茶”主題。塑造“茶優(yōu)勢種”,突出優(yōu)良茶種的景觀優(yōu)勢,并對優(yōu)良品種,實行“種質創(chuàng)新”,拓深種子資源庫。
近年來杭州市積極響應國家和省政府的號召,2003年制定了西湖龍井茶基地一級保護區(qū)總體規(guī)劃圖。2008年出臺《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保護管理辦法》,保護西湖龍井茶生產基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基地規(guī)模的完整性,大力宣傳龍井茶文化。2013年建設以“農家茶樓”為主體的西湖龍井茶文化旅游休閑示范區(qū),進一步加強西湖茶文化的保護力度,在茶基地建設方面具有穩(wěn)定基礎。2017年,農業(yè)部專門發(fā)布了《關于抓住機遇做強茶產業(yè)的意見》,意見書中強調要弘揚中國茶文化、創(chuàng)響中國茶品牌,強調發(fā)展新型業(yè)態(tài),滿足不同群體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引導茶產業(yè)與休閑、旅游、文化深度融合。
在茶田環(huán)境保護和“資源”創(chuàng)新方面,要依靠法律法規(guī)的權威性,保證茶種優(yōu)良的生長環(huán)境。制定一系列“激勵式”的茶品種創(chuàng)新機制,鼓勵茶農及其相關學者的創(chuàng)新積極性,為茶葉的長期優(yōu)良發(fā)展及茶文化傳承,提供現(xiàn)實保障。
既往研究里民眾對西湖文化遺產的認知度不高,對西湖茶文化的了解處于基礎認知階段。景區(qū)公眾號等官方平臺應對茶文化景觀建立起綜合信息數(shù)據(jù)庫,包括現(xiàn)狀情況、歷史沿革、相關茶事活動、旅游線路建議、最佳觀賞期預告等信息咨詢門戶。景區(qū)導覽人員應著重文化內涵的介紹,有意識地穿插通俗易懂的神話傳說完成講解。舉辦茶文化研究者交流學堂,不斷更新數(shù)據(jù)庫內容。
歷史古跡、特色建筑在自然環(huán)境中需要定期修繕,茶園同樣也需要定期監(jiān)測生長狀況。游客參與的茶事活動要持續(xù)跟進,及時修繕;茶園變化的記錄要持續(xù)更新,保持原真性;茶道游線要持續(xù)增設,挖掘深度文化。長效的保護體系是文化延續(xù)的基礎,是為了茶文化及禪茶精神得以廣泛得到重視。
余秋雨曾說:“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tài)共同體。”西湖茶文化景觀正是這樣的一種文化,它以自然與人文共進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虎跑的泉水,繾綣的茶葉,清新的茶園與悠久的歷史。
在茶文化景觀的保護方面,我們要注重原場地的歷史性,在不破壞原始景觀的基礎上進行適度活動。無序的擴張旅游資源,無法留下傳承價值。因地而變,順勢而為,正是西湖茶文化景觀獨特的魅力所在。傳承方面,新時代要抓住新機遇,互聯(lián)網和大數(shù)據(jù)應持續(xù)給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賦能,把西湖龍井品牌保護好,把西湖龍井產業(yè)發(fā)展好,把西湖茶文化發(fā)揚好,更接地氣、更多維度地為傳播文化景觀價值插上更廣闊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