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英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3)
2019 年3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政治思想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①。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下文簡稱《綱要》)強調“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②。
不少教師對如何實施“課程思政”感到困惑、茫然、焦慮,既然有了思政課程,為什么還要推行課程思政?是換個課堂上思政課?是專門的思政課程之外的新課程?還是“思政課程”的拓展,深化?英語課如何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怎樣有效挖掘和展現英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筆者對252 名高職在校生和12 名教師進行了關于課程思政的問卷調查。
學生問卷:

?
教師問卷:

?
根據問卷,38.89%的學生不知道什么是課程思政,不能區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這兩個概念。25%的教師不太了解思政教育提出的時代背景,41.67%的教師不太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本科院校的老師非常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高職院校已開始摸索實施,重點中學的教師在教學中已主動進行相關教學設計,而普通中學的教師對課程思政不太了解,1 位高中教師說還未接觸過課程思政,可見目前關于課程思政的研究,大學已開始摸索,重點中學教學中已體現課程思政,而普通中小學的學科教學還不大有動靜。

學生問卷: 你上過的專業課程,有老師在課堂上結合專業知識(多選)教師問卷: 您在課程教學中引入思政內容類型包括(多選)
選擇“教導我們做有理想、有志向的人;教導我們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教導我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向我們傳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這幾個選項的學生人數比例達到80%以上,其中91.96%的學生選擇“教導我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而選擇“培養我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培養我們科學辨證思維;教導我們注重學術誠信;培養我們正確的職業觀”這幾項的學生相對較少,只占60%左右的比例,“言傳身教,是我們學習的模范”這一項比例最低,只有58.7%。
勾選“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的教師達到100%的比例;91.67%的教師選擇“專業倫理和道德法治;科學精神和職業發展;人文精神和傳統文化”;“政治方向和方針政策”的教師比例有75%,學生有81.08%;選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這一項的比例最低,只有62.5%的教師。以上問卷表明,關于課程思政涵蓋范圍的理解,“道德觀的教育”排在了第一位,“政治方向和方針政策”的內容也占了較大的比例,而“言傳身教,是我們學習的模范”,“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比例較低。
學生問卷:

你覺得老師在英語課程中講思政教育有用嗎?有用(197 人) 一般,聽聽也無妨(43 人) 沒用(3 人) 不清楚(9 人)images/BZ_29_1494_2755_1516_2779.png
教師問卷:

您認為在英語課程中合理引入思政元素完全沒必要(0 人) 不太重要(1 人) 比較重要(2 人) 非常重要(9 人)images/BZ_29_1531_2930_1553_2954.png您認為合理的課程思政教育對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很小(1 人) 一般(0 人) 較大(3 人) 很大(8 人)images/BZ_29_1429_3024_1451_3049.png
以上統計數據表明,絕大部分師生對思政教育融入英語課程的態度是積極的。思政教育的融入有利于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辯證地了解他國文化,增強民族自信。

您所在單位是怎樣實施課程思政的?(多選)要求教師上午第一節課課前10 分鐘給學生進行思政教育(2 人)images/BZ_30_403_585_425_610.png要求教師上午最后1 節上完課后,接著上30 分鐘的思政課(3 人)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表上有課程思政的評分內容(7 人)其他(6 人)您覺得在課程教學中合理地實施課程思政教育的難度沒有難度,完全可以克服(2 人)images/BZ_30_345_774_367_799.png難度較小,基本能克服(5 人)難度比較大,大部分無法克服(5 人)難度非常大,完全無法克服(0 人)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您最需要得到的幫助是(多選)經費支持(8 人) 思政教師專業指導(10 人)images/BZ_30_367_928_389_952.png完善的績效激勵機制(9 人)課程思政培訓學習(11 人)
關于課程思政的實施情況,25%左右的學校是思政模塊與內容模塊按時間先后安排教學,有的在課前,有的在課后,有的在課中;41.67%的教師認為實施課程思政難度大,因此1/3 的教師在教學中較少體現思政教育相關內容,至于體現較少的原因,根據訪談,41.67%的教師認為管理層面的重視程度不夠,58.33%的教師認為自身人文思政素養不夠,75%的教師認為課程思政培訓與指導力度不夠,83.33%的教師認為教學任務繁重。開展課程思政建設,91.67%的教師強調需要參加課程思政培訓學習,75%的教師認為需要完善的績效激勵機制。
基于以上英語課程思政問卷的分析,調查結果一方面說明學校和師生對課程思政了解不夠,另一方面也說明學校需要深入了解課程思政涵蓋的范圍,需要加強組織領導、支持保障、以及示范引領的作用。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教育同向同行。2016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貫穿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用好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道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共同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③。“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即在(非思政)專業課程(如綜合英語等)中貫穿思想價值引領的主線,發揮各門課程的育人功能”[1]。課程思政不是對思政課程簡單的補充,而是通過學科教學育才,通過潤物無聲的方式,而不是顯性說教的方式達到育人的目的。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的教材簡單地在書后附上孔子、老子的名言和譯文,貼上有中華文化元素的標簽就是課程思政,有的學校教學管理部門認為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提到思政元素就是課程思政,這些都會誤導教師正確理解課程思政的概念。文秋芳從課堂教學的角度,對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解讀為“以外語教師為主導,通過外語教學內容、課堂管理、評價制度、教師言行等方面,將立德樹人的理念有機融入外語課堂教學各個環節,致力于為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揮積極作用”[2]。教師只有正確認識和理解課程思政的概念,了解所上課程的課程思政的內涵,避免因錯誤認知而產生抵觸情緒,從而主動參與課程思政建設,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修養,在人才培養中自覺踐行課程思政。
培養學生的中西方文化底蘊。英語教師要以中西方文化的內容為抓手,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既要理解自身文化,也要了解文化之間的差異,不搞“仇恨教育”,彰顯中國文化的同時,也要肯定他國的文化。“外語課程的思政作用不可或缺,除了與其他課程有相同的思政功能外,還有其獨特之處,例如,在與其他國家文化進行比較的基礎上,外語課程能夠使學生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更加尊重其他文明”[2]。
從單一的人文教育轉向與科學教育并舉[3]。蔡基剛認為“《指南》2020 版將上版‘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調整為‘是高等學校通識教育的一部分’這是正確的,但還不夠,應該明確通識教育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3]。以學校特色為依托建設課程思政內容,觀看科學技術發展的影視節目、閱讀英語科普文章等,將科學探索精神融入思政內容,既開闊專業視野,又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正確的職業觀。以《新生代英語基礎教程1》第四單元“That’s a good deal.”為例,閱讀板塊:通過學習討價還價的方式,融入中國人怎樣討價還價,增進外國人對中國人行為文化的了解;聽力板塊:學習支付方式,觀看短視頻“在中國,外國人最想帶回國的‘新四大發明’”,說一說今天中國人喜歡的支付方式,為自己國家科技的發展而感到自豪。采訪故事板塊的流程設計:①聽故事,找出故事中服裝款式、顏色的單詞,分析篇章結構。②寫句子,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件服飾。③角色扮演,向同學們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件服飾。隱性目標中融入正確的消費觀,引導學生討論什么是時尚,檢視自己的衣著打扮是否大方得體。從立德樹人上拓寬內涵,多角度挖掘學習內容中的育人元素,通過真實的交際任務助力課程顯性目標與思政隱性目標的有機融合。
課程思政目標、教學目標、能力目標三者合一。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始終把價值觀的引領作為主線,目標設計避免“脫離素材而獨立存在,被任意拔高或貼標簽,導致思政目標與‘語言目標’兩張皮”[4]。以我校課程思政比賽的案例為例,該教師通過“士兵突擊”闖關的方式,授課過程中播放7 段《士兵突擊》的短視頻,以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培養學生迎難而上,不懈奮斗的精神;培養學生深厚的愛國情懷;鼓勵學生熱愛運動,增強體質;培養學生德技并重的工匠精神;對學生進行創新創造教育為思政目標。該單元設計如何通過視頻的思政目標達成與教學目標,能力目標的有機融合?一節課結束,學生是否只記住視頻的熱鬧,造成課程思政的假象?這是教師開展課程思政需要思考的問題。
深挖教學內容,融入思政元素。“育人元素一定要來自教學內容本身,而不是教師生硬貼上去的。教師要深入分析自己所授課的內容。思政元素通常內嵌于教學輸入材料中,也可能隱含在練習活動中。從教授的語言內容中尋找到貼切的育人要素,再設計出恰當的教學活動,思政內容就自然融入了語言教學中”[2]。例如《高職國際英語綜合教程1》第二單元“Places”關于Numbers 的語法內容。教師首先使用產出導向法,北京奧運會開幕時間選在哪年哪月哪日幾時幾分?為什么選這個時間?接著讓學生討論,在中國有哪些吉利和不吉利的數字?關于數字你有什么建議和提醒?在西方哪些數字是吉利或不吉利的呢?通過學數字到講數字,通過內容輸入到語言表達產出,從枯燥的數字到豐富的數字民俗文化交流,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助力完成教學目標。
避免課程思政的隱性融入變成顯性突出。根據問卷,有的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對課程思政理解不到位,要求教師課前、課中或課后單獨留出時間給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思政模塊與內容模塊按時間先后安排教學,將隱性融入變成顯性突出,違背了課程思政的初衷。“課程思政要的是‘量體裁衣’,落小、落細、落實,而不是‘畫蛇添足’或者是附加式、標簽式的說教”[5]。
顯性與隱性教學評價相結合。“教學評價要整合到語言知識與技能的評價中去,堅持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的原則”[4]。教師要善于及時發現學生的亮點,并給予肯定、表揚和鼓勵,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情感,同時教師的評價話語和表情、眼神、內心同步,避免顯性的評價話語與隱性的情感流露“兩張皮”。其次,評估學習過程代替評價學生,通過描述性的語言來肯定學生的努力。最后,善于運用榜樣的力量。好的榜樣不僅可以激勵自己,而且可以使他人產生認同感,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人,將思政目標評價與語言目標評價,顯性與隱性教學評價融為一體,發揮評價的正反撥作用。
課程思政作為全新的課程觀,需要學校領導、教師以及教材編寫組的參與。①教師要有態度。《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②。“夢想要以夢想去點燃,理想要用理想去喚醒。一個抱有理想信念的教師,才會在孩子、青年的心中播下夢想的種子”[6]。教師要更新理念,不斷完善自我修養,教師的精神面貌、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三觀的塑造。②領導要有溫度。根據問卷,開展課程思政建設,90%以上的教師認為最需要得到的幫助是參加課程思政培訓學習。學校教學管理部門需要請專家進校指導,增強教師的思政教學素養;開展課程思政比賽,給教師交流的平臺,加強示范引領作用,促進教師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改;同時從工作上生活上多關心教師,讓教師有幸福感,中國職業教育杰出校長周建松教授曾經提到“做老師必須對學生好,做校長必須對老師好”。大家全心全意地愛學校,形成良好的教學生態體系,達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③教材編寫者的參與。“優秀的教科書是一個國家的福祉,承載著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7]。教材內容的編寫和練習的設計要涵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正能量,體現中國元素,跨文化元素等內容,讓學生在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其次,從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出發選取素材,合理控制難度,課程思政性與趣味性并重;同時“內容的編寫和練習的設計要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技能,使學生在完成任務或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感悟與領會,通過理解、分析與思考實現知識內化,形成個性化和批判性思維”[8]。
對于一線英語教師來說,憑借一己之力落實課程思政教育比較困難,要做好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需要院系領導的充分重視、外語教材編寫者、一線教師和學生的廣泛參與,大家充分理解課程思政的概念,明確英語課程思政的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了解課程思政涵蓋的范圍,集體備課,深挖教材,積極探索英語課程思政路徑,有效落實課程思政,實現立德育人的目的。
注釋:
①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EB/OL].(2019-03-18)[2021-12-15].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 31.htm.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 號)[A/OL].(2020-06-01)[2021-12-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③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2016-1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