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瑋
(貴州省銅仁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經濟、教育、科技,等各行各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我國已經逐步從世界的邊緣再一次回到了世界的中心舞臺,大步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教育是立國之根本,過去幾年里在教育部的指導,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豐碩成果。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新理念應運而生,例如:課程思政、兩性一度、產出導向教育及七性課堂等。在教育教學新理念的指引下,我們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也需要與時俱進。《跨文化交際》是高校外語類專業的核心課程,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進行跨文化教育。在“新國標”中,“跨文化能力”被納入了培養規格的能力要求中,并對其做出了明確解讀。目前,國內外對“外跨能力研究”已經取得了眾多成果:孫有中[1]提出了CREED 跨文化教學原則即:思辨(critiquing),反省(reflecting),探究(exploring),共情(empathizing)和體驗(doing)。陳琳[2]證明了課堂討論能夠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發展,是有效的跨文化教學模式。侯俊霞[3]指出新教學指南中雖然突出來跨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但是沒有給出具體大綱,需要院校制定具體的跨文化教學大綱。胡文仲[4]指出跨文化能力包括認知層面、感情(態度)層面和行為層面的能力,培養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過程,不能在課堂上通過講課就可以實現。Byram[5]認為,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目標包括:①“培養跨文化態度”,保有好奇心和開放的心態,不對自身文化做出肯定的判斷而對其他文化出否定的判斷。②“培養文化技能”及能夠結合自身文化對另一文化進行闡釋。③“獲得文化知識”能夠獲得文獻新知識,并在實際交流中運用。④“培養文化批判意識”:能夠依據明確的標準對自身文化及其他文化的觀點、行為和產品做出評判。真實的跨文化交際場景能夠對跨文化能力的培養起到關鍵作用,但基于實現考慮在我國高校很難普遍實現,Kramsch[6]建構了跨文化交際的概念框架,為教學創設跨文化訓練場景提供了指導。除此之外,國內外專家學者還提出了眾多有影響力的跨文化能力模型:J.Bennet 提出了跨文化敏感性發展模型、M.Byram 提出了以外語教育為中心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型、B.Gudykuns 提出了跨文化焦慮與不確定性管理能力模型,還有H.Spizberg 的綜合跨文化能力模型、許力生與孫淑女的跨文化能力遞進交互培養模型、高永晨的“知行合一”跨文化能力模型等。以上提到的相關理論都具有其自身的優越性和局限性,我們需要辯證的看待和使用。基于我國提出的教育教學新理念,我們的教學需要與時俱進,保持“教改始終在路上”的理念,因此本文聚焦的問題在于“基于教育教學新理念的《跨文化交際》教學的研究”,即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進行《跨文化交際》教學?
本文提及的教育教學性理念是指:OBE、兩性一度、課程思政和七性課堂。OBE 是國際先進科學育人模式,它源于北美20 世紀80 年代的基礎教育改革運動。1981 年Spady[7]提出了“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 OBE)”,其理念旨在以學生通過學習與教育后所能獲得的成果作為整個教育教學設計和組織的目標。該模式具有“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以個性評估為動力”“以持續改進為重點”的特點,強調“聚焦產出”“反向設計”“提供支持”“高階成果”的實施原則,遵循從“定義學習”“實現學習”“評估學習”到“應用學習”的教學組織流程。
2018 年8 月,教育部《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教高函〔2018〕8 號)中要求:各高校要嚴格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合理提升教學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8]。“金課”具有“兩性一度”的特點,即: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9]。
2016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正是“課程思政”的總源頭[10]。2020 年6 月5 日,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11]發布,綱要明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應用型高校“金課”的打造至少要體現“七性”[12]:①教育性。教學的教育性是應用型高校必須遵循的教學規律。②實用性。應用型人才服務社會離不開實用性知識和技術。③豐富性。大學是知識的宇宙,知識的豐富性也是應用型高校的重要的特征。④前沿性。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傳授相關學科的前沿性知識和技術。⑤思辨性。培養思辨性思維能力是應用型高校課堂教學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要求。⑥研究性。應用型高校的課堂教學應該也是一個艱辛的學術研究的過程。⑦藝術性。應用型高校課堂教學要努力將創造性、審美性和情感性融于一體,體現藝術價值。以上提出的教育教學新理念在我們的教學中不是簡單的任務要求,而是我們的教學指南和評價依據。因此,我們的教學應當基于教育教學新理念進行改革創新。
CCP 教學模式包括:跨文化交際基本概論、跨文化案例和思政教育三個教學模塊。該教學模式第一個C 代表Conceptions and Theories(概論),在跨文化教學中,學習該學科相關概論知識是必不可少的,相關概論知識是該學科的理論支撐,是構建起學科體系的要素。第二個C 代表Cases Study(案例學習),包括文本案例和視頻案例。在學習中,如果學生能夠有條件進行親身實地的體驗式學習,那肯定最佳,但是這種體驗式學習的機會對于大部分中國學生是難以實現的,因此通過案例進行學習、討論、分析,來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學習跨文化知識是非常有效的方法。P 代表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思政教育),該環節需要根據每節課的相關內容挖掘相關思政元素,使德育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概論、案例和思政元素彼此相互關聯,并非生搬硬湊在一起。這需要教師挖掘教材進行設計。該教學模式中并不是單向的C-C-P 的教學過程,而是一種可循環的教學模式,即教學流程既可以是:概論-案例-思政元素這樣的順序,也可以是:思政元素-概論-案例這樣的順序,還可以是:案例-概論-思政元素等順序,這樣有利于教師靈活設計、創新教學。可循環的教學模式設計不僅有助于教師靈活的教學設計,也有助于學生以“續”促學[13],教學是可循環的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跨文化交際》教學模式
授課班級為某大學三年級英語專業學生。學生具備較好的英語基礎,和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協作能力,有利于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班級規模34 人。教學內容為“非語言交際-時間語”,該班級《跨文化交際》課程,每周2 課時。課前教師布置學習任務并提供相關學習資料給學生,課堂上檢查學生學習效果,采用CCP 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知識和技能,進行思政教育。
表1 為教學目標。

表1 教學目標
為了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師將C“跨文化概論”部分設計成“搶答題”,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學生課前學習相關概論知識,課堂上教師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課堂上教師將會向學生呈現三種題型。課堂上教師首先向學生呈現是“詞匯題”:time-orientation;Perceive;M-time,三個詞、術語、概念將分別出現在課件中(屏幕上),學生以小組搶答的方式對各詞的詞義、詞性進行解答,并用該詞做造句練習鞏固學生對該詞、術語、概念,的記憶、鍛煉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隨后,教師將向學生呈現“翻譯題”,題目是基于時間導向、時間單一性和多樣性為出題內容,例:1.Past-oriented cultures place much emphasis on tradition and are often perceived as resisting change. _______。2. Presentoriented cultures have a strong Islamic tradition, because they believe that future events belong to Allah 真主, and they also tend to perceive the present as a place wher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ome together. __________。學生需要進行小組搶答,獲得作答權。由小組中一位同學將整段句子朗讀給大家(教師檢查學生的語音情況),另一小組成員將其翻譯成中文。用這樣的方式,既能檢查學生對相關概論的熟悉情況,又能在班級中再次的回顧了相關跨文化交際概論知識有助于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最后,教師向學生呈現“填空題”,出題依然是基于相關概論內容而設計,例:1. Future-oriented __1__ tend to look to the future and make plans for the future. The Americans put great __2__ in the future.Part of the reason may come from the __3__ religion of the Puritans, the first English people to __4__ in America.學生需要進行小組搶答,獲得作答權,一位同學將缺失的詞讀出來,另一位小組成員將詞匯寫在黑板上,其他同學也將聽見的詞匯寫在本子上,這樣大家都獲得了一次聽寫的機會。此后,教師需要對學生的作答進行反饋。這樣的教學方法教師既能夠對學生所學的相關概論知識掌握情況有所了解,又可以刺激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小組協作能力。各小組的正確作答可以為該小組獲取課堂積分,課堂積分是期末總成績的組成部分之一,該課堂活動時間為25min。
C“案例學習”,基于教學內容“非語言交際-時間語”,教師將向學生呈現相案例。案例題目為“該不該提前”;案例主要內容描述的是一位中國教師在美國小學任教時,與美國同事發生的文化沖突,沖突的根源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對于“時間”的不同認知。基于案例,學生需要完成以下問題:①用英語復述該案例的主要內容。②討論并分析案例中引起跨文化沖突的原因是什么?③我們如何避免類似的文化沖突?④通過學習該案例你獲得的啟發是什么?各小組擁有8min 的討論時間,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可以隨時咨詢教師,討論結束后,各組通過搶答方式獲得答題權,分享該組的討論成果,最后,教師基于學生的作答給予反饋,教師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答案,對不同小組的作答進行辯論。該課堂活動時間為30min,由于時間限定,只有4 組同學能夠有機會進行課堂分享,其余未能在課堂上分享觀點的小組課下以書面作業的形式完成該教學任務,教師進行批閱和反饋。
P“思政教育”,基于本節主要學習內容,教師設計以“時間和親情”為思政元素切入點,啟發學生對時間管理的意識、珍惜時間、珍惜親情。教師將提前準備的圖片展示給學生,如圖2 所示。

圖2 課堂任務
首先,學生需要進行小組討論并幾個問題:①分享你的日常時間安排,你們的父母在你們的日常時間安排中嗎?②思考你們的時間利用是否合理?如何更好地利用時間?③你每天花在陪伴親人的時間有多少?分享一件你與親人最難忘的經歷。④將以上圖片編輯成一則小故事與同學分享。基于任務,學生擁有15min的討論時間,教師參與到各組的討論中,并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和啟發。討論結束后,各組以搶答的方式獲得答題權,對以上問題進行分享。最后,教師基于學生的分享進行反饋。該課堂活動時間為40min,由于時間限定,只有4 組同學能夠有機會進行課堂分享、作答,其余未能在課堂上分享觀點的小組課下以書面作業的形式完成該教學任務,教師進行批閱和反饋。
CCP 教學模式是基于教育教學新理念設計的《跨文化交際》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的優點在于教學設計靈活,教師和學生能夠發揮的主導性強,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課程思政元素融合自然,課堂氣氛活躍,能夠調動起學生的課堂參與性,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專業知識學習和思政元素能夠較好的結合起來,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不足在于,課堂管理難度大、學生的自覺性要求高、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測量方式主觀不夠科學,接下來將繼續完善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