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輝


在大變革面前,需要準確把握事物的本質,尋找資源制作的底層邏輯,從而明確前進的方向。
關鍵詞 數字化資源 學習資源 資源制作
課程制作
在數字時代,數字化資源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每個人的學習、工作、生活與數字化資源已經密不可分。那么,優秀的資源比如數字化課程是如何誕生的呢?日前,本刊探訪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了解資源制作的全過程。
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辦公地址在北京復興門,這是一個很少參加獎項評選的單位。但在眾多資源制作機構中,資源中心無疑是佼佼者,很多國家級項目都出自這里。比如頗受大眾歡迎的“中華經典誦讀”“童語同音”,就是資源中心受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托精心制作并實施培訓的。成立至今,資源中心已制作網絡課程2000多門,五分鐘課程54000門以上,通識課程100門,還開發了AR/VR/MR等虛擬仿真課程,可以說,其業務涉及所有的主流媒體類型。
資源制作的底層邏輯
在資源中心的開放式辦公室中,一眼望去,一大批年輕人在埋頭工作,空氣中彌散著起起落落的敲擊鍵盤聲。這是一支知識儲備、專業能力和職場素養都很過硬的制作團隊。他們的專業出身不同,有的學教育技術、平面設計,還有的學數學、化學;他們的來源不同,除了國內院校畢業生外,還有從美國、日本、韓國、西班牙等國留學歸來的“海歸”碩士。
高素質的團隊是制作優秀數字課程的保證,但團隊的努力方向也很重要:方向對了,越努力越成功;方向錯了,越努力離成功越遠。
資源中心主任單從凱研究員是學者型掌門人,在20多年前互聯網興起之時,他就認為數字化將改變學習生態,數字化將融入到各種類型的學習中并成為核心要素,事實證明了他當年的判斷。
那么,當今的學習和以前相比有哪些變化呢?他認為有三個方面。第一,學習環境變化了。過去的學習環境是物理的教室、學校,今天的學習環境往往是數字化、虛擬式的。第二,資源概念拓展了。過去談到資源,是指紙質教材、教師等,現在還包括網絡課程、慕課課程、五分鐘課程等。以前講“半部論語治天下”,從另一個角度看,是學習資源不夠。第三,教與學的模式改變了。過去,教師的教學步調往往以占多數的中間生為準,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這很難照顧到每個人。現在,數字化資源的介入,使個性化學習、個性化培養成為可能。
“社會正處于快速變化期,教育同樣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但身處其中的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種變化。”單從凱表示,在大變革面前,需要準確把握事物的本質,尋找資源制作的底層邏輯,從而明確前進的方向。
他談到了與學習有關的三個“金字塔”。就知識金字塔而言,應該追求最高層次的智慧,著重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而不是背誦程序化的內容;就學習金字塔而言,要追求主動學習的最佳方式,讓學生即學即用或即學即教。就能力金字塔而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溝通交往能力、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這在互聯網時代尤為重要。
他說:“當今時代,我們面臨著從書本知識傳播到互聯網傳播、從局部傳播到全球化傳播的轉換,面臨著從階段性學習到終身學習的轉換。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個轉換期,深入探究未來的學習方式。”
瞄準課程設計最高水平
資源中心制作的數字化課程很多,課程總監徐嘉翊以通識課程為例,介紹了課程制作的過程。
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它的目標是“培養完整的人”,也就是具有長遠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而不僅僅是某一狹窄專業領域的專精型人才。基于這種培養目標,通識類課程的建設從一開始就要求一個“通”字。這個“通”不是通才的“通”,而是貫通的“通”,也就是要求學生對不同學科的知識能夠相互融通,遇到問題能夠從比較開闊的、跨學科的視角進行思考,收集資料,與人交流合作,達到不同文化和不同專業之間的溝通。
“所以我們在進行通識類課程建設的時候,最關鍵的設計要點就在于如何通過多元化的內容設計,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掌握跨學科思考和溝通的思維方式,這和學科類課程有很大不同。” 徐嘉翊說。
為站在世界前沿,資源中心啟動了對包括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在內的全球300多所高校的課程調研。調研發現,國外優秀高校開設的通識課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對拓展學習的內容準備非常充分,幾乎可達核心知識內容的1.2—1.5倍。也就是說,比起核心知識內容,其通識教育準備給學生的拓展資源反而更多,而且涉及領域也非常廣泛,這也就印證了通識教育的真正本質。
在調研分析基礎上,資源中心在進行通識課程的設計時,特別設計了3條不同的學習線路。第一條是學習主線,是這門課程的核心知識內容。第二條是學習輔線,是針對核心知識內容的進一步輔助解讀。因為通識類教育涉及的門類非常廣,學生大多是非專業人員,增設輔助資源是為了將核心內容中相對重要但不易理解的部分,拿出來做進一步的解釋分析,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第三條是拓展線,是核心知識內容以外延伸的學習內容。在進行資源配置的時候,基本做到了二、三條輔助線的資源內容達到核心學習主線的1.2—1.5倍。
在拓展學習的資源選擇上,資源中心盡可能篩選出全球范圍內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呈現給學生,希望學生在這里看到廣闊的世界,擁有跨學科思考的能力。所以,打開資源中心的通識課程,就會發現非常多元化的內容和類型,可以看到TED的演講、BBC的紀錄片、NHK的訪談、可汗學院、智能機器人、3D博物館甚至交互游戲等等。
徐嘉翊介紹,在教學中,大多數老師都比較關注核心知識點講解,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尋找更多的拓展學習資源。“我們的做法,既對培養學生跨學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幫助,又大大節約了授課教師的備課成本,讓他們能夠把更多時間放在核心學習內容的準備上。”
為保證通識課程質量,資源中心的7個團隊分工協作,從學科專家、教學設計、美術設計、課程制作到文字編輯、質量檢測以及技術運維,每一個團隊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執行標準和設計要求。確保課程的質量和品質,讓學生擁有“第二雙眼睛”,是團隊所達成的共識和努力目標。
為媒體應用注入人文關懷
在通識教育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國內的很多通識課程并不太受學生歡迎,被普遍認為很枯燥、沒意思。資源中心調查發現,其原因在于一些通識課程的很多內容是文字閱讀,和看書沒什么區別。于是,資源中心進行創新設計,將枯燥冗長的文字信息進行可視化處理,盡可能幫助學生減輕閱讀負荷,讓學生一眼就能看懂,讓他們以更輕松的心態進入課程,完成學習,而這也是資源中心的通識課程和其他通識課程的一個很大不同。
事實上,資源中心一直注重將人文關懷注入媒體應用,要求媒體應用不能憑感覺,而要尊重認知科學和學習科學的規律。第一,遵循雙通道的原則,充分調動視覺和聽覺兩種功能。第二,遵循認知負荷的原理,人的認知是有限的,超過負荷就達不到學習效果。第三,遵循主動建構原則,學生將學習的內容一定要基于他已經學過的內容來組織。
圍繞數字化學習資源制作與應用,針對網絡課程、在線課程、多媒體課件和微課程開發,資源中心還舉辦了一系列培訓,幫助一線教師了解數字化學習的先進理念、國內外優秀的資源開發工具和技術,提升教師運用信息化技術的能力。同時,通過與一線教師的廣泛交流,彌補了資源中心與一線學生接觸較少的短板,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對提高資源制作水平起到了促進作用。目前,資源中心已累計舉辦數字化學習資源開發培訓班246期,直接培訓5.5萬余人。
從資源到平臺到服務,走過近20年歷程的資源中心正在邁向新高度。單從凱表示,“數字化學習手段使全民終身學習成為可能,也將極大地提高人類的智慧水平。在數字化浪潮中,我們所做的工作只是滄海一粟,未來還有很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去研究和探索。”
責任編輯:夏英? 郵箱:chinadisedu@zxxx.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