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未來的教育架構,應以生命課程為基礎,以求真的智識課程、求善的德育課程、求美的藝術課程為主干,以特色課程為枝葉,目的是讓人成為他自己。
未來我們應該學什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問題。
我認為,應該以生命課程為基礎,以求真的智識課程、求善的德育課程、求美的藝術課程為主干,以特色課程為枝葉,進行建構。
第一,新生命課程,拓展生命的長、寬、高。我們可以把人的生命分成生命的長度、寬度和高度三個層面。教育是為人的生命而存在的,生命都沒有了,教育還有什么意義呢?因此,教育首先要解決生命的問題,讓人們能夠更健康地活著,更有意義地活著。除了生命的長度,我們同時還應關心生命的寬度,讓自己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應關心生命的高度,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價值、有信仰的人。
第二,新智識課程,培養(yǎng)思維的洞見力。為了培養(yǎng)人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審辨性思維和思維的洞見力,新教育實驗強調在中小學進行不分文理科的大科學、大人文教育,重視以數(shù)學和哲學為核心的科學精神、人文情懷和思維方法。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文理分科太早,教育中剛性的東西太多,柔性的東西太少,我們的思維能力會受到很大限制。
第三,新德育課程,助力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怎么把德育落到實處?沒有活動,不通過實踐,沒有參與,是很難真正培養(yǎng)一個人的德性的。新教育實驗通過模擬法庭、模擬政協(xié)、模擬聯(lián)合國,通過教育領導力的培養(yǎng),讓一個人有比較好的法治意識,有比較好的協(xié)商溝通能力,有比較好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情懷。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21年第41屆大會期間面向全球發(fā)布《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報告。報告倡導構建新的“社會契約”,以實現(xiàn)教育作為“全球共同利益”的愿景。報告提出,新的教育社會契約要遵循兩項基本原則。第一,要確保人們終身接受優(yōu)質教育的權利。教育要跨越不同時間和空間,進一步增強包容性和可持續(xù)性。第二,加強教育作為一項公共行動和一種公共利益的功能。作為一項共享的社會行動,教育的目標在于建立共同的目標,讓個體、團體、國家和人類實現(xiàn)共同的繁榮。
第四,新藝術課程,注重心靈的創(chuàng)造性。新教育實驗特別強調注重兒童天性的自由發(fā)揮,注重藝術的欣賞力和藝術情懷的培養(yǎng),注重培養(yǎng)具有藝術精神和健全人格的人。美國國家教育科學院在對1999—2000學年度與2009—2010學年度的藝術教育進行對比研究時,做過一個有5萬多名本科畢業(yè)生參與的問卷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什么知識最有用?”回答的結果頗為耐人尋味:畢業(yè)1—5年的學生認為“基本技能更有用”;畢業(yè)6—10年的學生認為“基本原理更有用”;畢業(yè)10—15年的學生認為“人際關系更有用”;而畢業(yè)16年以上的學生認為“藝術最有用”。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研究課題。
第五,特色課程,讓人成為更好的自己。最好的教育應該盡可能滿足不同人的個性化需要。但是,如何落實呢?新教育實驗的方法是推進特色課程。一般特色課程通常是教育的點綴,新教育實驗推出的特色課程則是希望以人和事的特色為入口,貫穿在生命、智識、德育、藝術的各個課程之中,能夠激發(fā)每個人的潛力。為了個性的張揚,未來的課程至少要給學生留下30%—50%的空間去滿足他個人的需要。這樣的課程怎么開設?我們應該動用社會力量。其實我們在整頓校外培訓機構的時候,不能夠把嬰兒與洗澡盆一起倒掉,培訓機構的“中央廚房”及對學科的研究,可以為我們所用,滿足個性化需求。這些東西完全可以進到學生課后三點半以后的課程,也可以作為學生自主的選擇,更重要的是能夠用社會最好的課程滿足孩子們的需要。最好的教育是讓人成為他自己。雖然眾口難調,但是一定要盡可能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