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寒兒
張朋
張朋(1918—2009),字錫百。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任山東紡織工學院教授、青島畫院副院長、青島畫院名譽院長。其被評論界稱為“20世紀末中國文人畫大家”而飲譽畫壇。
張朋先生的一生,有兩個身份可以代表他:20世紀花鳥畫大家和杰出的教育家。先生執教六十余載,他在教學道路上不斷深耕,以慈愛之心廣播美育種子。據學者邱振亮所輯錄的張朋年表,1960年9月至1979年2月,張朋先生任教于青島丹東路小學。作品《辛勤研討為國育才》(圖1)的落款為“辛丑年春寫于島上”,由此知該作創作于1961年,所繪場景應是對當年小學教學研討的寫生。
在《辛勤研討為國育才》中,畫面以兩扇窗戶劃分出室內與室外空間,層次豐富且清晰。身處室內的三位老師正在進行教學研討,他們面帶微笑,神情專注。通過對比張朋先生舊照可知,畫面左側略微年長的教師實為張朋本人寫照。在室內人與物的色彩處理上,張朋先生以黑白灰為主色,描繪出時代人物的衣著特點,也營造出室內的沉靜氛圍。相比于室內,室外世界則更顯色彩繽紛、熱鬧非凡。張朋先生捕捉到了每一個孩童不同的動作神態,透過窗戶仿佛可以聽見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此外,最引人注目之處,是窗外紛繁的桃花。張朋先生素愛桃花,他的《桃花》(圖2)、《桃花小雞》(圖3)和《萬紫千紅春華濃》(圖4)等多幅作品都描繪了桃花之美。古人常以“桃李”比喻培育的后輩學生,張朋先生在這幅作品中特別將盛開的桃花與孩子們畫在一起,既展現出和暖的春日場景,又表達了張朋先生作為師者的無限期許。
在課堂上,張朋先生的教學方法生動有趣,他經常引導孩子們發散思維、聯想記憶。除了擔任小學美術主講教師,張老師也當過語文、數學、軍體、地理、珠算和音樂等課程的代課老師,他經常將不同科目融會貫通。學生喬圭英回憶,當年她在國棉一廠子弟小學上學,從1955年二年級到1960年六年級,張朋老師一直教她算術課:“在張老師上課的黑板上,很少有文字。除了式子題,應用題基本都是用圖畫表示,以形象思維代替了抽象思維。很多難題一看就明白,直觀易懂,而且形象生動,一幅幅圖畫吸引了學生。我們太喜歡張老師的課了。課上張老師拿起粉筆,迅速地勾勒出畫面,如種樹類、貨物輸送類、雞兔同籠、泄水存水……學生們看著圖畫,在張老師清楚、準確、簡明的語言提示下,一道道題便迎刃而解?!闭n堂之外也有很多趣聞,比如考試時張老師在黑板上畫漫畫代替監考。喬圭英有一次考試做錯題,張老師點著她的大名,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很粗的大煙筒,還冒著煙,他指著那大煙筒說:“這就是喬圭英的心:‘國棉一廠煙筒心—粗’!”這句形象的比喻讓她終生難忘。在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背后,也展現出張朋老師在教學生涯中活潑生動、幽默風趣的另一面。
在很多師生的印象中,張朋先生日常的一面是那樣平和與簡單,一如他樸素的甚至連暖氣都不愿安裝的家,天冷就找塊木板放腳下踩著,減少涼意。而彼時他的作品還為學生換取了過冬取暖用的煤球。畫家邱順羲是張朋先生在青島大學任教時的學生,在他的回憶中,當時學校都會派專車接送張老師參加活動,但是遇到這樣的情形,張朋老師多數不會讓車往家送,而是借口去串門徑自走掉。一次偶然機會,邱順羲請張朋先生題寫門頭,想通過付潤筆費給老師家裝上暖氣。好說歹說總算同意。但當拉來水管,準備在墻上打眼時,張朋先生又擺手拒絕,說太麻煩,還是不弄了,邱順羲只好把管子再拉走。而當學生辦展時,即使行動不便,年邁的張朋先生仍不辭辛勞坐著公交車,氣喘吁吁地爬樓看展,只為給學生鼓勵和支持。作為老師,張朋先生關心、愛護著每一個學生,點點滴滴都流露出他的溫暖。
即使已經是著名畫家,對待每一位叩響他家門鈴,想要請教的年輕后輩,張朋先生也總是平易親切、耐心溫和。評論家劉士忠記錄過他印象最深的一次見面,是他聆聽張朋先生同其他老師的聊天:“所談的也就是家長里短,即使涉及藝術也是用很平淡很通俗的語言,遠沒有當下那些所謂大師名家高談闊論或故作深沉。記得他也問我所學的專業,囑咐我多讀書,不要把畫丟掉。當時覺得老先生絲毫沒有大藝術家的架子,就像鄰居大爺一樣平易?!碑嫾曳逗橐灿浀玫谝淮我姀埮笙壬膱鼍埃骸拔页醢菹壬⑽磮痰茏佣Y,只是隨身攜帶了數十幅習作,先生認真地一張張地閱覽著……先生很是認真,逐一為我修改語法上的不通,囑我寫好書法?!碑嫾页珊榱栈貞浾f:“在一些近幾年出版的畫冊上,曾看到某某自稱為張朋的入室弟子,我曾問過張朋先生,他說我從未正式收過一位入室弟子,從小學教到大學,我的學生上千上萬都是弟子,逢年過節都來看我。至于說到入室不入室那只是說說而已,進了家門不就是入室了嗎?”足見張朋先生的超脫達觀,以及對所有學生的包容寬厚之心。
張朋先生為新時期美術教育的發展亦付出諸多心血,他的次子張石在文章中描述過父親在大學任教時的環境:“1979年父親調任山東紡織工學院后,在教學上投入大量的精力。當時正值學院剛剛從中專升為大學,百廢待興。美術專業為紡織工學院的優勢學科,匯集了像宋新濤、藍立克、邱振亮和父親等專家、教授,可謂人才濟濟?!睆埮笙壬鷮⒆约簩懸猱嫷睦斫?,形成了獨特的教學方法,他曾這樣和學生講:“寫意畫是相對工筆畫而言,是建立在精細濃艷的工筆畫基礎上的,要求造型簡練、概括、含蓄、明快而真實生動。所謂意工筆放,在寫意花卉方面尤為突出。即構思布局竟廢時日,至筆落則畫成。筆雖極簡,而絕不是粗枝大葉、漫不經心地信手涂抹,要做到意在筆先、畫盡意在。”每到上課時間,美術專業和非美術專業的學生擠滿了整間教室,甚至有學生爬上了窗戶,可見課程的精彩。但張朋先生在課堂上極少給學生改畫,更多的是提示與指點。邱順羲提到過,“張老師上課,是不讓學生用墨汁的,他說,只有研出來的墨才好用”。而畫家楊仲全曾當面請教張朋先生如何畫好國畫這個問題,先生說:“學中國畫先把詩弄好,詩難,詩太難了?!倍鴮τ诋嬛忻l怎么處理得有質感這個神秘問題,先生悄聲答道:“用筆控制好水分,墨是研的老墨?!倍鴹钪偃珜W習后才知,老的墨塊經幾百年的沉淀,已無火氣,落在好紙上滲化得遠、穩、文。這些樸素的中國畫要領,是張朋先生多年來對藝術的理解和積累,他毫無保留地將這些傳授給自己的學生們,希望他們在中國畫的創作中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張朋先生一生致力于美育事業,培養了大批美術人才。時至今日,在眾多繪畫求學者心中仍可見來自張朋先生的深遠影響。畫家葛濤曾提到張朋先生評價自己的畫:“太累了,你畫得太累了?!痹诟饾膭撟魃闹校恢倍荚谒妓髌湟x,并永遠感激先生的教誨。學生邱順羲談到張朋先生對藝術的獨到見解時也感慨:“2005年我轉身重返藝術領域時才開始懂得張朋老師,也漸漸明白了他畫中的天真與自然。張朋先生的畫中,一直沒有煩瑣的加法,那些偽飾與裝飾統統被他扔掉了,而畫筆間的簡約與自然,是由內而外的?!睆埮笙壬瑢W生交流的細節,也流露出他的繪畫觀,他認為畫畫要輕松、自然,不要過多地刻意修飾,不要想復雜、畫得累。張朋先生的藝術主張也如同他的教學方法一樣,隨時間的流轉,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繪畫創作者。
張朋先生的一生尤愛花鳥,也畫過許許多多花草枝葉,相比于他在花鳥畫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不可忽視的是張老師本人的高潔品格,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真實寫照。他的整個教學生涯有如園丁般,將學生像小幼苗一樣悉心培育,而學生們亦從張老師那里不斷汲取養分、茁壯生長。教育是張朋先生畢生熱愛的事業,其人格魅力、行為修養、思想精神也深深影響了很多學生的一生。白居易曾寫“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以此來形容師者張朋先生再好不過了。
約稿、責編: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