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史 詩

既然腦電波能干那么多事,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憑意念“吃飯”了?
面對如此“腦洞大開”的小學生們,中國科學院大學(下稱“國科大”)計算機學院的研究生郭寅瑞吃了一驚。作為國科大“春分工程·青少年科普專項行動”(下稱“春分工程”)研究生科普團隊的一員,對同學們發(fā)出的疑問,他最初還真有些招架不住。
其實,類似郭寅瑞這樣的情況,在國科大研究生科普團隊中并不少見。“在從事科普實踐的過程中,研究生自己也能消化吸收所學知識,找到詮釋自己專業(yè)最合適的途徑,這是一個讓雙方都受益的事情。”國科大科協常務副秘書長吳寶俊說。
2018年春分之日,國科大推出“春分工程”。依托國科大科教融合學院的師生力量,主要面向青少年,開展科普報告、公益支教、科技輔導、科普展演等活動;與電視臺、網絡平臺以及主流報刊等媒體合作開發(fā)科普節(jié)目,提升社會公眾科學素養(yǎng)。
同年5月,國科大與北京市懷柔區(qū)教育委員會、懷柔區(qū)科學技術協會合作,將該工程落地實踐。2019年底,國科大17位教授或博導被聘為懷柔區(qū)17所中小學的科技副校長,涵蓋多個專業(yè)。2021年,在科技副校長的聯系下,國科大研究生科普隊伍為懷柔區(qū)中小學累計開設科普報告150余場。
懷柔六小副校長李勁松至今還記得,“春風工程”剛開展的前幾個月,學校老師接受程度并不高。“甚至有老師找我抱怨,課業(yè)壓力已經很大了,科普課程有點‘耽誤時間’。”李勁松說,然而在不斷嘗試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們表現出極大興趣,老師們也對研究生科普課程有了很大改觀,紛紛要求“加課”。
“郊區(qū)學校的科普資源相對匱乏,研究生進校園做科普的形式很受學生的喜歡,他們溝通能力強,課程涉獵廣泛,教授方式靈活有趣。”李勁松說,現在,學校每周會安排一到兩次科普課程,打開了孩子們的眼界,為孩子們種下科學夢想的種子。
“如果你們變得跟地球一樣胖,就可以窩在沙發(fā)里,一邊吃零食一邊把要空氣吸過來看動畫片了!”
2021年10月,王晨到中關村一小懷柔分校給孩子們講述關于萬有引力的知識。作為國科大航空宇航學院的研究生,如何將深奧的航天知識科普給小學生,是王晨起初最頭疼的事。“這堂課上,我播放一段火箭起飛的片段,這個過程涉及到萬有引力的知識點,但我不能直接把萬有引力的公式講給小學生聽。”王晨說,我便將科學現象更加生活化的表達,告訴他們我們之所以逃不出地球,是因為都有重量,兩個重量互相吸引。
讓王晨不曾想到的是,這些小學生還真難倒過他。“一次,我播放了中國航天員出艙的視頻,一個小男生就提問我航天員的衣服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由于當時準備不充分,我并沒有講述清楚這個問題。”王晨說,這對我是個警示,今后要對課程進行更廣泛地優(yōu)化,多角度考慮問題。
“學生也會帶給我很多靈感。”國科大資環(huán)學院研究生張雯婕介紹,曾經在一節(jié)課上,他讓同學們畫一座山峰,有人畫黃土高原有人畫東北黑土坡。一位同學別出心裁畫了一座紅色的山峰,在大家都很費解時,那位同學脫口而出“這是革命烈士獻血染成的井岡山!”
這件事讓張雯婕很受觸動,自此的每一節(jié)科普課前,她都會思考如何用45分鐘的時間抓住同學們的注意力。“傳統課程的特點是教和學,科普課堂的要素是思和做。比如我在講影響河流彎曲的地轉偏向力這個知識點時,會設計沙盤跟學生互動。”張雯婕說。
不同于大學校園里常見的樂隊社團,國科大化學科學學院的王越、梁新虎,羅群毅,葉文彥4名同學專門組了個科普講解團隊,日常進行“科研擺攤兒”。海底火山噴發(fā)什么樣?如何分離鹽巴和胡椒粉?他們經常“流竄”于各個科普課堂,堅決抵制“把知識塞進學生腦子里”,帶領同學們做有趣的科學小實驗,傳遞背后科學知識。
由于都是化學專業(yè)的研究生,他們還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向公眾科普了很多化學領域的知識,化解公眾對化學概念的誤解。“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大家不會一聽到化學就想到某某實驗室爆炸。”
針對研究生科普課程的管理,國科大科協副秘書長劉衛(wèi)強表示,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特色,國科大會組織專門的科學家對科普課程設計進行審核和修正。“一是授課知識點的正確性;二是針對不同受眾采取不同的授課形式;三是強調把握課程的節(jié)奏。”劉衛(wèi)強說。
劉衛(wèi)強舉例稱,“有一次,一位同學要上關于神經網絡的科普課,為避免課程過于專業(yè)和枯燥,我們建議他以‘最強大腦’”節(jié)目的片段入手,效果還不錯。”
其實,研究生科普團隊只是“春分工程”的冰山一角,院士領銜的科普報告、服務社區(qū)的科普講解,以及深度參與和創(chuàng)作的《加油!想未來》《學不分科》《理性派對》等科普節(jié)目都是其中重要一環(huán)。
吳寶俊介紹,國科大在科普工作方面具有堅實、良好的基礎。一是擁有強大師資力量和學科實力,有能力將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二是擁有全國最大體量的研究生,他們是知識創(chuàng)新的活躍力量,也是豐富的科普力量。
“未來,國科大的研究生科普團隊還將深入北京市區(qū)的多所學校,開展科普服務,影響更多的中小學生。”吳寶俊笑稱,這是他們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