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修舉 郭 瑞 張引強 陳 艷 宋燁聞(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北京 100091)
乙肝相關(guān)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礎(chǔ)上發(fā)生肝功能嚴重障礙或失代償?shù)母嗡ソ叱R婎愋椭唬哂胁∏檫M展迅速、癥狀嚴重、治療難度大、預(yù)后差等特點[1-2]。由于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臨床多采用內(nèi)科保守治療,缺乏特異且有效的治療藥物[3]。國內(nèi)關(guān)于肝衰竭診治的指南中指出[4],可根據(jù)HBV-ACLF臨床表現(xiàn)將其分為前期、早期、中期和晚期,而臨床如果能有效阻止肝衰竭早期向中晚期進展,治療效果則會明顯提升,有助于降低患者病死率。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5],在西醫(yī)治療基礎(chǔ)上應(yīng)用中藥治療有助于提高HBV-ACLF的治療效果,進一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中醫(yī)學中并無肝衰竭這一病名,根據(jù)其黃疸、乏力等臨床表現(xiàn),可納入“急黃”“瘟黃”等范疇,多數(shù)現(xiàn)代中醫(yī)學家認為熱、毒、瘀和虛是本病的關(guān)鍵病機[6]。本研究主要探討溫陽利濕化瘀方對HBV-ACLF患者早期血清內(nèi)毒素和炎癥因子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西醫(yī)診斷符合《肝衰竭診治指南(2018年版)》[7]中關(guān)于HBV-ACLF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參照《慢加急性肝衰竭中醫(yī)內(nèi)科臨床診療指南》[8]中陽虛瘀黃證的辨證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中的HBV-ACLF陽虛瘀黃證患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史;年齡18~65歲;同意參與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合并艾滋病、肺結(jié)核等其他傳染性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酒精性肝損害或其他免疫疾病等因素引發(fā)的ACLF;肝硬化失代償期;近期使用明確損肝藥物者;合并原發(fā)性肝癌或其他惡性腫瘤者;精神障礙、認知功能障礙者;對中藥成分過敏或嚴重過敏體質(zhì)者。
1.2 樣本量估算 參考相關(guān)文獻[9],根據(jù)公式n1=n2=(Uα+Uβ)2×2P(1-P)(/P1-P0)2計算各組所需樣本量,其中n1表示觀察組樣本數(shù),n2表示對照組樣本數(shù),P=(P1+P0)/2,α=0.05,β=0.10,Uα=1.65,Uβ=1.28,得出n1=n2≈61,考慮20%的脫落率,最終得到觀察組樣本數(shù)=n1×120%≈73=對照組樣本數(shù)。
1.3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146例HBV-ACLF早期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73例。觀察組男性 62例,女性11例;年齡37~65歲,平均(49.26±5.23)歲;慢性肝衰竭病程0.5~2.5年,平均(1.18±0.41)年;急性病程平均(12.11±1.25)d;ACLF分型:A型15例,B型58例。對照組男性64例,女性9例;年齡35~64歲,平均(49.81±5.02)歲;慢性肝衰竭病程0.5~2年,平均(1.29±0.35)年;急性病程平均(12.39±1.13)d;ACLF分型:A型19例,B型5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參照指南[10]予以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具體為1)護肝降酶退黃。注射用還原型谷胱甘肽(上海復旦復華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265)1.2 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異甘草酸鎂注射液(江蘇正大天晴藥物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942)200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浙江海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110)1.0 g/d靜脈注射,每日1次。2)改善微循環(huán)。前列地爾注射液(北京泰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10980024,規(guī)格:2 mL∶10 μg)1支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3)促進肝細胞生長。注射用促肝細胞生長素(哈爾濱三聯(lián)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333)120 μg加入10%葡萄糖液25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4)抗病毒。馬來酸恩替卡韋片(江蘇正大天晴藥物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19)0.5 mg/d,口服使用。5)予以臥床休息,輸注冰凍血漿、人工肝、抗菌藥物等對癥支持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chǔ)上采用溫陽利濕化瘀方:薏苡仁、茵陳、赤芍各30 g,丹參20 g,郁金15 g,白術(shù)12 g,虎杖、附片(先煎)、葛根各10 g。由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煎藥室統(tǒng)一配置,水煎取汁200 mL,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兩組治療3周后觀察指標變化情況。
1.5 觀察指標 1)實驗室指標:分別采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外周靜脈血樣本,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中性粒細胞數(shù)和淋巴細胞數(shù),并計算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采用ELISA法檢測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試劑盒購自美國R&D公司;采用動態(tài)濁度法檢測內(nèi)毒素(ET)水平。2)肝功能指標: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白蛋白(ALB)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德賽診斷系統(tǒng)有限公司。3)中醫(yī)證候評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1]中相關(guān)內(nèi)容,對兩組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進行量化評分,分值范圍為0~6分,各癥狀得分之和為中醫(yī)證候評分,得分越高提示癥狀越嚴重。4)MELD評分:采用終末期肝病模型MELD評分評價兩組病情嚴重程度[12],計算公式=3.8 ln[膽紅素(mg/dL)]+11.2ln(INR)+9.6ln[肌酐(mg/dL)]+6.4(病因:膽汁性或酒精性0,其他1)。5)凝血功能: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兩組患者的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原活動度(PTA)。6)安全性評價:記錄兩組治療期間用藥不良反應(yīng)。
1.6 療效標準 顯效:中醫(yī)證候評分改善率≥75%,患者身目黃染、色黃晦暗、乏力等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有效:中醫(yī)證候評分改善率≥30%,但<75%,患者身目黃染、色黃晦暗、乏力等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或中醫(yī)證候評分改善率<30%,患者臨床癥狀體征較治療前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7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yīng)用SPSS23.0統(tǒng)計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或“%”表示,兩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見表1。兩組治療后NLR、IL-6、ET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觀察組治療后NLR、IL-6、ET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組別觀察組(n=73)對照組(n=7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NLR 2.49±0.81 1.13±0.22*△2.55±0.83 1.74±0.45*IL-6(mg/L)95.26±8.62 64.33±6.62*△96.31±8.47 70.18±7.31*ET(U/L)42.55±3.64 10.11±1.62*△42.97±3.52 13.82±1.99*
2.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前TBIL、DBIL、AST、ALT、AL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TBIL、DBIL、AST、ALT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ALB水平較治療前上升;觀察組治療后TBIL、DBIL、AST、ALT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ALB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觀察組(n=73)對照組(n=7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BIL(μmol/L)459.88±52.36 172.51±25.67*△461.93±50.74 205.63±31.59*DBIL(μmol/L)289.69±36.57 112.39±8.33*△290.74±35.64 125.87±12.97*AST(IU/L)829.64±85.63 70.29±3.62*△831.91±82.48 79.82±8.51*ALT(IU/L)1 342.62±118.93 85.69±12.35*△1 339.68±120.88 92.34±19.37*ALB(g/L)31.59±6.54 37.91±9.31*△32.03±6.29 35.20±8.54*
2.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和MELD評分比較見表3。兩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評分和MELD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觀察組治療后1周、2周、3周的中醫(yī)證候評分和MELD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和MELD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和MELD評分比較(分,±s)
組 別 時 間 中醫(yī)證候評分MELD評分觀察組(n=73)對照組(n=73)治療前治療后1周治療后2周治療后3周治療前治療后1周治療后2周治療后3周35.21±3.63 22.39±2.15*△18.21±1.54*△16.55±0.82*△35.58±3.29 27.64±2.99*22.54±2.10*20.97±1.84*26.57±2.84 23.11±2.06*21.56±1.71*△19.53±0.82*△26.92±2.79 24.89±2.65*23.19±2.15*21.52±1.84*
2.4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4。兩組治療后PT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PTA水平較治療前上升;觀察組治療后P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TA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觀察組(n=73)對照組(n=73)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PT(s)28.21±3.64 16.15±1.24*△28.59±3.52 19.87±2.24*PTA(%)34.32±5.21 51.55±8.83*△34.81±5.02 40.69±6.39*
2.5 兩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見表5。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5 兩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n)
2.6 安全性評價 兩組治療期間生命體征未見明顯異常,觀察組患者出現(xiàn)2例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yīng),未予以特殊處理后自行緩解,未對觀察指標產(chǎn)生嚴重影響。
HBV-ACLF是常見的肝衰竭類型之一,中醫(yī)學根據(jù)其臨床癥狀和體征納入“急黃”“瘟黃”“肝瘟”等范疇。《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中指出“黃家所得,從濕得之”。可見急黃的發(fā)生與“濕”存在密切關(guān)聯(lián)。現(xiàn)代中醫(yī)學家認為該病的基本病機在于正虛邪實,“肝、腎、脾”為本虛,“毒、熱、濕、瘀”為標實,中醫(yī)證型可分為濕熱瘀黃、氣虛瘀黃、陽虛瘀黃等,而陽虛瘀黃證為臨床常見證型之一[13]。肝衰竭的發(fā)生多因外感濕熱疫毒之邪,毒熱熾盛內(nèi)陷,濕濁蒙蔽清竅,《黃帝內(nèi)經(jīng)》云“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其外受之濕邪能侵犯人體,可見體內(nèi)正氣不足。同時肝病日久,患者多有長期服用藥物史,容易對脾胃造成損傷,而濕熱-血瘀-脾虛等情況相互影響,則會進一步加重肝衰竭患者的病情,因此在解毒涼血化瘀的基礎(chǔ)上注意顧護脾胃,同時加以溫法進行早期干預(yù)[14]。
本研究所用的溫陽利濕化瘀方中茵陳、附片兩藥共為君藥,附片溫補脾腎,茵陳利濕退黃;丹參、虎杖、郁金、赤芍共為臣藥,丹參活血涼血,赤芍化瘀止痛,虎杖利濕退黃、清熱解毒;郁金活血止痛,4藥合用可增強君藥利濕退黃的功效,同時兼有清熱涼血化瘀的功效;白術(shù)、葛根、薏苡仁為佐使藥,具有健脾益氣燥濕的功效,諸藥合用,共起利濕退黃、解毒化瘀、溫陽健脾之功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茵陳所含黃酮類、有機酸類等有效成分對維護肝細胞膜完整性、促進肝細胞再生等有良好效果,并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15-16]。附片所含有效成分對促進大鼠肝細胞內(nèi)能量消耗具有重要價值[17]。杜珊等[18]研究指出,溫陽解毒化瘀顆粒可通過下調(diào)肝衰竭腸源性內(nèi)毒素血癥大鼠的肝臟TLR4 mRNA表達水平進而改善其肝功能,減輕肝細胞損傷。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TBIL、DBIL、AST、ALT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ALB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PT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TA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總有效率為86.3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5.75%,提示在西醫(yī)治療基礎(chǔ)上,聯(lián)合溫陽利濕化瘀方治療HBV-ACLF患者可顯著改善其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標,中醫(yī)證候療效良好。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內(nèi)毒素血癥是肝衰竭的第三重致命性打擊,主要指肝衰竭患者由于Kupffer細胞功能嚴重受損,進而導致門靜脈的大量內(nèi)毒素未經(jīng)解毒而溢入體循環(huán),加重肝損害程度,是造成患者病情進展的重要原因之一[19]。有研究指出[20-21],NLR 是預(yù)測HBV-ACLF患者預(yù)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其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嚴重。IL-6是一種由T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等多種細胞產(chǎn)生的促炎因子,為近年來監(jiān)測HBVACLF患者預(yù)后的重要指標之一。本研究結(jié)果中,觀察組治療后NLR、IL-6、ET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后1周、2周、3周的中醫(yī)證候評分和MELD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MELD評分是評估HBV-ACLF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重要評分系統(tǒng)。提示溫陽利濕化瘀方有助于緩解HBV-ACLF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推測可能與降低血清內(nèi)毒素和炎癥因子水平有關(guān)。
綜上所述,在西醫(yī)治療基礎(chǔ)上聯(lián)合溫陽利濕化瘀方治療HBV-ACLF患者可顯著改善其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標,療效良好,有助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和中醫(yī)證候評分,可能與降低血清內(nèi)毒素和炎癥因子水平有關(guān)。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如缺乏對患者的后期隨訪、屬于單中心研究、未增設(shè)動物實驗等,故研究結(jié)果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