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波 董書桂 劉偉然 杜美容 王 巍 孫映雪
(河北省唐山市婦幼保健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小兒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AST)主要以咽痛、咽部紅腫、潰爛化膿為主癥,重者可伴有惡寒發熱、頭痛、嘔吐、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1]。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小兒AST在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所占比例為10%~15%。雖然細菌和病毒感染均可以導致小兒AST發病,但是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感染導致的小兒AST是目前醫學應該重視的對象[2]。小兒AST反復發作易導致機體發生變態反應,引起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腎炎等疾病。如果小兒AST不及時積極治療,可發展為慢性扁桃體炎,嚴重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3]。目前西醫內科治療采用抗菌消炎藥物,這種局部治療方式的缺點在于只消炎,而不能清除扁桃體陷窩內的細菌[4]。中醫認為小兒AST發病與“濁毒”有關,治療采用化濁解毒法[5];基于轉移興奮灶針灸法理論,采用耳穴貼壓治療小兒AST可以使病灶的炎性充血、水腫及神經性疼痛得以緩解[6]。本課題組采用化濁解毒方聯合耳穴貼壓治療小兒AST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在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小兒AST的相關內容制定[7];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耳鼻咽喉科常見病診療指南》急乳蛾中濁毒內蘊證[8]。納入標準:符合小兒AST的西醫診斷標準和中醫急乳蛾熱毒熾盛證辨證標準;4歲≤年齡≤12歲;治療前均未使用抗生素,發熱至就診時間為2~48 h;患兒監護人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肺系疾病、腎臟疾病、重度營養不良及膿毒癥者;伴心臟及造血等系統嚴重原發疾病者;伴有中樞神經障礙及免疫缺陷疾病者;有青霉素過敏史者。脫落及剔除標準:治療期間接受其他治療方案者;治療過程中出現嚴重不良事件者;治療過程中患兒家屬要求退出者;治療結束后失訪者;治療過程中患兒觀察指標不全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唐山市婦幼保健院住院部收治的小兒AST病例共129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對照1組與對照2組各43例。觀察組脫落2例,對照1組和對照2組各脫落2例,各剔除1例,最終觀察組入組41例,對照1組入組40例,對照2組入組40例。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臨床資料比較
1.3 治療方法 1)對照1組:給予注射用阿莫西林鈉克拉維酸鉀(海南海靈化學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575)每次30 mg/kg,溶入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靜滴,每12小時1次。若患兒體溫≥38.5℃,給予物理降溫、溫水擦浴的同時給予布洛芬混懸液(上海強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359)口服,4~6歲4 mL/次,7~9歲8 mL/次,10~12歲10 mL/次,可以間隔6 h重復用藥1次,24 h不超過4次。共治療7 d。2)對照2組在對照1組的基礎上給予化濁解毒方口服,組方:魚腥草30 g,連翹12 g,大青葉10 g,白僵蠶10 g,赤芍12 g,浙貝母10 g,蘆根6 g,薄荷6 g,生甘草3 g。所有飲片購于安國京源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由本院制劑室煎煮,分裝兩袋,每袋150 mL。4~6歲35 mL/次,7~9歲50 mL/次;10~12歲75 mL/次,每日2次。共治療7 d。3)觀察組在對照2組的基礎上給予耳穴貼壓治療。選穴:耳輪9區、耳輪11區、扁桃體。找準穴位后,常規消毒,以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鑷子夾取已粘有王不留行籽的0.5 cm×0.5 cm膠布,對準耳穴貼壓,然后用右手拇、食指循耳前后夾信捻壓,一般選用中等強度刺激,至耳郭發熱、發脹,耳穴局部出現酸沉麻木感、發散感為宜。取單側耳穴,兩耳輪換。每貼壓1次,可在耳穴上放置3 d后更換。每天由家長按壓耳穴4次,每次2 min。共治療7 d。
1.4 觀察指標 1)觀察3組發熱、咽痛、扁桃體腫大、膿性分泌物消退時間,從治療第2日開始,每天分4個時段(8∶00、12∶00、16∶00、20∶00)進行發熱、咽痛、扁桃體腫大、膿性分泌物觀察。2)觀察3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8],分別在治療前、治療7 d后24 h內進行中醫癥狀評價。發熱(正常0分、37.5~38.4℃ 2分,38.5~39.4℃4分,39.5℃以上6分);咽痛、吞咽困難、口渴、食欲減退、大便秘結,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記0分、2分、4分、6分。3)觀察3組治療前后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8(IL-8)和血常規中的白細胞(WBC)計數變化。
1.5 療效標準[8]治愈:療效指數≥95%。顯效:70%≤療效指數<95%。有效:30%≤療效指數<70%。無效:療效指數<30%。療效指數=[(治療前中醫癥狀總評分-治療后中醫癥狀總評分)÷治療前中醫癥狀總評分]×100%。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組發熱、咽痛、扁桃體腫大、膿性分泌物消退時間比較 見表2。觀察組在發熱、咽痛、扁桃體腫大、膿性分泌物消退時間短于對照1組、對照2組(P<0.05),且對照2組優于對照1組(P<0.05)。
表2 各組發熱、咽痛、扁桃體腫大、膿性分泌物消退時間比較(h,±s)

表2 各組發熱、咽痛、扁桃體腫大、膿性分泌物消退時間比較(h,±s)
注:與對照1組比較,△P<0.05;與對照2組比較,#P<0.05。下同。
組別觀察組對照1組對照2組n 41 40 40發熱消退時間36.57±3.89△#67.34±7.28#50.12±6.46咽痛消退時間45.55±4.67△#76.88±7.89#60.46±7.05扁桃體腫大消退時間42.33±4.78△#75.58±8.82#58.89±6.68膿性分泌物消退時間44.67±4.56△#59.54±6.28#52.67±5.89
2.2 各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見表3。3組在中醫癥狀各項積分方面明顯低于同組治療前(P<0.05);治療后觀察組在中醫癥狀各項積分方面分別低于對照1組、對照2組(P<0.05),且對照2組優于對照1組(P<0.05)。
表3 各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3 各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1組治療后比較,△P<0.05;與對照2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組別觀察組(n=41)對照1組(n=40)對照2組(n=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發熱5.40±0.95 0.43±0.05*△#5.38±0.90 4.21±0.52*#5.34±0.88 2.22±0.27*咽痛5.67±1.01 0.52±0.06*△#5.64±0.98 4.31±0.50*#5.61±0.95 2.30±0.32*吞咽困難5.37±0.82 0.41±0.05*△#5.34±0.80 4.19±0.51*#5.31±0.78 2.24±0.25*口渴5.34±0.70 0.38±0.04*△#5.31±0.68 4.18±0.49*#5.28±0.67 2.20±0.26*食欲減退5.33±0.65 0.36±0.04*△#5.29±0.63 4.13±0.49*#5.26±0.61 2.18±0.23*
2.3 各組治療前后hs-CRP、TNF-α、IL-6、IL-8、WBC計數比較 見表4。3組在hs-CRP、TNF-α、IL-6、IL-8、WBC計數方面明顯低于同組治療前(P<0.05);治療后觀察組在hs-CRP、TNF-α、IL-6、IL-8、WBC計數方面分別低于對照1組、對照2組(P<0.05),且對照2組優于對照1組(P<0.05)。
表4 各組治療前后hs-CRP、TNF-α、IL-6、IL-8、WBC計數比較(±s)

表4 各組治療前后hs-CRP、TNF-α、IL-6、IL-8、WBC計數比較(±s)
組別觀察組(n=41)對照1組(n=40)對照2組(n=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hs-CRP(mg/L)30.15±3.12 5.46±0.60*△#30.24±3.18 14.61±1.57*#29.98±3.05 9.56±1.02*TNF-α(ng/L)45.49±5.29 19.34±2.08*△#45.61±5.31 33.19±3.54*#45.33±5.25 25.46±2.87*IL-6(ng/L)32.58±3.15 14.72±1.69*△#32.78±3.29 26.25±2.71*#32.68±3.25 20.13±2.14*IL-8(ng/L)15.39±1.60 5.53±0.64*△#15.45±1.63 11.11±1.15*#15.35±1.58 8.48±0.98*WBC(×109/L)16.11±1.67 6.45±0.71*△#16.04±1.71 11.02±1.19*#15.98±1.62 9.88±1.08*
2.4 各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5。觀察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分別優于對照1組、對照2組(P<0.05),且對照2組優于對照1組(P<0.05)。

表5 各組臨床療效比較(n)
小兒AST是以細菌感染為主的常見的外感疾病之一,抗生素為目前臨床對細菌感染所致的小兒AST的首選藥物。但是部分小兒AST患者為非細菌感染,現代研究顯示β-內酰胺類抗生素是目前治療小兒AST的首選藥物,由于抗生素的廣泛應用與濫用,造成耐藥菌的產生,導致β-內酰胺類抗生素在改善小兒AST的退熱時間及咽痛、扁桃體腫大、膿性分泌物消退方面療效不佳[9]。“經驗性”使用抗生素導致臨床療效不佳,容易導致合并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及淋巴結炎。現代研究中醫藥治療小兒AST療效肯定,中醫藥治療能從多途徑、多靶點、多層次等方面進行治療,尤其是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在改善患兒臨床癥狀及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方面具有明顯優勢[10]。
小兒AST屬中醫學“急乳蛾”范疇,中醫認為小兒AST的病因病機為濁毒導致的濁毒狀態,從而產生特有的一組或多組的臨床證候群[11]。濁毒分濁和毒,濁有濁質、其性黏膩,可以滯絡、阻氣及耗氣。濁與毒相互轉變,濁邪膠著不去而易釀毒性。毒有毒性、其性烈善變,損害衛氣營血、直傷臟腑經絡。從西醫角度方面考慮,濁毒侵害人體,導致小兒AST發生的主要病理機制為濁化-濁變-機能失常,濁毒膠結于扁桃體,導致扁桃體組織、細胞濁化,從而導致扁桃體代謝、機能失常[12]。基于濁毒理論,本課題組在西藥基礎上采用化濁解毒方治療小兒AST,臨床療效顯著,明顯優于單純西藥治療,而且在改善發熱、咽痛、扁桃體腫大、膿性分泌物消退時間方面優于單純西藥治療。化濁解毒方由魚腥草、連翹、大青葉、白僵蠶、赤芍、浙貝母、蘆根、生甘草、薄荷組成。方中君藥為魚腥草,具有化濁解毒、消癰排膿功效[13],現代研究發現其有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同時可調節免疫功能[14]。連翹解毒化濁、散結消癰,大青葉化濁解毒,涼血消斑,白僵蠶化濁散結,解毒利咽,3藥共為臣藥,輔佐君藥,加強化濁解毒功效。赤芍祛瘀濁、清熱毒、止痛,浙貝母化濁散結、化痰止咳,蘆根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生甘草化濁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共為佐藥。薄荷疏散風熱,清利咽喉,為使藥[15]。
耳穴貼壓具有疏通經絡、調節臟腑、平衡陰陽功效,對耳輪9區、耳輪11區、扁桃體部位進行刺激,可以使留戀于扁桃體的濁毒之邪外達于耳部,使邪氣從耳部而解[16]。耳部耳輪9區、耳輪11區、扁桃體為人體扁桃體病變反射區域[17]。根據中醫下病上治、左病右治理論,采用刺激耳輪9區、耳輪11區、咽喉部位治療小兒AST,本研究顯示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應用耳穴貼壓治療小兒AST,其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單純西藥治療。但是本病的中醫病機為濁毒阻滯,需要內外結合才能是邪有出路,使濁毒邪氣由內外而解[18]。hs-CRP是機體受到微生物入侵時肝細胞合成的急性相蛋白,TNF-α主要由巨噬細胞分泌,是急相反應的眾多細胞因子中的一種。IL-6是一種功能廣泛的多效性細胞因子,急性炎癥反應過程中IL-6會快速生成。IL-8是趨化性細胞因子,可以促進炎癥細胞趨化和誘導細胞增殖。WBC計數水平的變化可以反映炎癥的輕重。hs-CRP、TNF-α、IL-6、IL-8、WBC是從不同方面反映機體炎癥情況的指標,與患兒癥狀病情的變化具有一致性。本研究顯示常規西藥基礎上化濁解毒方中草藥聯合耳穴貼壓治療小兒AST,可以明顯降低血清hs-CRP、TNF-α、IL-6、WBC計數水平,明顯升高血清IL-8水平,改善幅度明顯高于兩個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本研究初步驗證了在西藥基礎上化濁解毒方中藥聯合耳穴貼壓在改善小兒AST患者的癥狀、發熱、咽痛、扁桃體腫大、膿性分泌物消退時間方面確有療效,療效優于兩個對照組。且本方法操作簡單、價格便宜,可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