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云寧 鄭小藇
將紅色革命故事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充分發揮紅色革命故事所具備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過對紅色革命故事融入思政理論課的途徑進行研究分析,發掘新課改下思政理論課的完善方式和創新方向,進而豐富新時代思政理論課的內容,促進課堂教育豐富化以及課外實踐形式多樣化。另外,將紅色革命故事融入思政理論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對優良傳統精神的發揚,也是加強“四史”教育的必然途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將紅色革命故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鑄魂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們,把精心篩選的紅色革命榜樣故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社團活動、校內外實踐等結合起來,將紅色革命故事中蘊含的愛國、犧牲、團結、奮斗、奉獻等紅色革命精神“潤物細無聲”地傳遞給學生。通過觀看這些優秀榜樣的故事,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促使學生從內心理解紅色教育,體會紅色文化的時代內涵,有利于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應提升教育內容與紅色革命故事內容的契合度,善用各類現代化媒體載體,盡可能具象化地還原歷史人物、故事,充分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隨著多媒體的廣泛應用,教師可以采用新媒體的方式播放紅色故事影片、展示革命故事手繪、壁紙,以及展示紅色文化周邊生活用品等。用新穎的方式講述歷史,盡可能地還原戰爭年代里革命的殘酷、先輩的勇毅和革命者的樂觀與豁達。通過多維度的展示,激活課堂氛圍,有效地發揚紅色革命精神和傳承紅色文化。
紅色革命故事融入思政課的方式,是將故事與教材的知識點相結合,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高校的思政課多是對理論知識的闡述和探究的過程,以紅色革命故事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自主理解、分析、探究思政知識,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思政課程本質就是引導學生內在思維和外在行為重塑的課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可以在探究中形成積極的思維模式。紅色革命故事是革命歷史發展的過程記錄,革命充斥著流血犧牲,主要人物在生死關頭所做出的決定和選擇、什么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啟發了學生對生命和理想的思考,同時為學生的行為作出指引。在校學生正處于人生選擇較為獨立的時期,許多事情學校和家長已經不能過多干涉,學生需要具備自主選擇的能力,在教師和紅色革命故事的引導下,主觀能動性能夠幫助學生在面臨事情時正確理解,做出對的抉擇。主觀能動性強的學生對事物的理解不會局限于表象,他們會思考更深層次的事物本質,由內而外、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獲取正確的認識。
高校思政課的主要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就是構建學生的理論認同體系,增進學生對國家和身份的認同意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教學相對來說是很枯燥的,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程度的哲學理論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學生在學習思政課程的過程中,不僅要理解思政理論知識,還需掌握理論的本質和來源、發展歷程、應用規律等,要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紅色革命故事在思政課堂中的結合能夠在某些情感方面上引起學生的共鳴,通過故事中的一個或多個節點來拉近學生與思政理論的距離,從內而外激發學生對哲學的欣賞和認同。紅色革命故事可以依托各種載體進行傳播,這可以讓學生對近代史、國慶、民族復興等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學生可通過學習紅色革命故事中先輩們百折不撓的精神,在中國現代化發展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結合中找到真理與出路。學生在革命故事中深悟哲學的鮮明性和獨特性,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內涵的認同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學生能夠用哲學的理論知識和邏輯思維解決問題,提升他們的自我修養。
教師在進行紅色革命故事的選取時,要以教材內容為主要核心,制定故事選取的方向和類型,用適宜的紅色革命故事,架好教師、教材、學生之間的聯系。紅色革命故事是思政課堂的補充,要避免喧賓奪主,應以教材為主要引導,革命故事最終主題要回歸教材內容。因此在對紅色革命故事進行選擇時,教師應慎之又慎,根據教學實際需求選取紅色革命故事。例如在學習“發揚中國革命道德”相關的課程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設備,在進行簡短的故事介紹后,通過媒體播放紅色革命精神的相關影視片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更高效地引導學生發掘紅色故事中所蘊含的優良傳統和紅色精神。
因地制宜主要考慮兩方面:一方面是學校的實際發展情況,一方面是地方特色紅色資源的有效利用。將地方紅色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紅色文化。通過地方紅色文化學生能夠快速了解地區的歷史和環境,快速融入學校生活,增強對地方文化的接受程度和認同感,激發學生到當地遺址學習的興趣。例如湖南地區的思政課堂,教師根據當地情況選取紀錄片《走近毛澤東》、《遵義會議》等紅色教學資源。重慶地區教師優先擇取《重慶談判》等紅色革命故事。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將興趣延伸至課外,相約結伴到當地對應的革命遺址實地學習,不僅是對理論知識的一種鞏固,也是其和革命精神的直接接觸。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思政教學,可以更加生動具象地將革命歷史展現在學生眼前,將革命精神根植于學生內心。
在設計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群體特性,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及時捕捉學生的學習情況,結合該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對紅色革命故事進行整合,這樣做有利于教育效果的整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學生來源于不同的專業,學生的專業不同,教師在選取紅色故事時,不能依據個人喜好來進行選取,還應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專業背景整合資源。例如在進行“愛國主義”相關理論教學時,教師可將課程分成小課時進行設計,不同課時各有特點又相互關聯,通過小課時的串聯,將理論知識層層深入。可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分別選取不同的紅色故事,例如選取的《恰同學少年》視頻片段契合理工科學生的學習背景;《地下交通站》契合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特點。
教師在備課時,將紅色革命故事作為課堂的切入點,設計與之相關的課程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發揮紅色革命故事的特性。有趣的課堂設計與良好的控制能力不僅能夠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全新的感受,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講授《正確的人生觀》一課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高職院校學生處于青春期的個性特點,避免使用空洞的贊美語言介紹紅色故事人物的經歷和事跡,可將類似董存瑞炸碉堡的英勇故事引進課堂,先還原故事本身,再延伸至當代軍人為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奉獻青春乃至生命的案例,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使他們在對英雄事跡致敬的同時,思考生命的意義。例如讓他們站在國家、民族和人民的面前,他們會如何取舍,如何抉擇?讓學生全身心代入情景,理解并發自內心地敬佩革命者,通過紅色故事,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三觀。教學效果自然而然就會水到渠成。
案例剖析對理論知識來說是很好的闡述途徑,高職院校思政教師通過實際案例向學生解釋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這種方式更利于新課的開展。在課堂闡述環節中善用紅色故事,做到有例可尋、有“案”可查,不僅可以增強理論知識的可信度,還能夠使課堂氛圍活躍起來。鮮活的課堂不僅體現在氛圍的“活躍”上,也體現在資源的“新鮮”上,我國的紅色文化教育推進多年,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經典的紅色故事大多數人從小就熟悉,大部分學生對經典的紅色革命故事基本耳熟能詳,此時需要引進“新鮮的”紅色革命故事,滿足新時代背景下,年輕人的學習需求。講述更有趣,更冷僻的紅色故事,或將經典故事中容易被人們忽略的細節展開講授,往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樣既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索欲望,也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了解革命先輩的光輝歷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課堂的主體亦是學生。思政教師在進行授課時應調整授課方式,明確教學任務。應避免在課堂上延續傳統教學的習慣,用“單一傳授式”的教學法進行教學與新課改下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理念相悖。以學生為課堂主體進行教育教學,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溝通是課堂上必不可少的環節。要及時捕捉學生的信息,將課堂從“獨唱”轉變為“合唱”。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利用紅色革命故事對學生進行提問,采用對話、演練、配音等教學方式促進師生、學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創設“嚴肅”、“活潑”的思政課。例如在講授關于中國共產黨的課時,可以將《中國 1921》中第一次黨代表開會的片段引入課堂,讓學生對這段歷史事件進行互動討論、角色扮演等,深刻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時的嚴峻情形和緊張氛圍,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建黨過程中的艱辛、坎坷和重重波折。讓學生了解紅色故事,并把故事中的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傳遞給每一位同學,推動發展令人民滿意的好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是一件關系國家未來與國家命運的大事,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堂,講好紅色革命故事是關系民族未來的重大教育工程。新時代賦予了高校思政工作重大的時代使命,教育與紅色文化的融合應引起教育部門、高校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從宏觀的角度出發,高校應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紅色文化的長效機制,搭建紅色革命故事資源平臺,利用現代化教學設施創新教學理念、拓寬教學形式,提升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層層深入實現高校思政課堂與紅色革命故事教育的一體化。勇擔弘揚繼承紅色精神的時代使命,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仰和堅定的愛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