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永才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精確掌握教育教學現狀,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為小學科學教學服務。教師要全面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科學有效地導入新課,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課堂學習。科學課程以實驗為主,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實驗中自主探究科學現象,從中總結科學規律,進一步掌握科學知識,從而提高科學素質。在當前的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由于很多學校沒有專業的科學教師,導致科學課程處于一種可有可無的狀態。對此,學校應該設立激勵機制,鼓勵更多教師投入科學教學中,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質量。
在實際的科學教學過程中,因為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提出的問題也不同,教師應將這些問題作為生成問題,拓寬學生認識問題的思路,豐富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疑問,并從中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討,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需要注意的是,課堂生成問題要適度,教師要保證正常的教學節奏,避免教學秩序偏離方向,導致教學目標無法達成。在大多數情況下,小學科學教學問題是學生在觀察自然現象或者做實驗的過程中產生的。這種動態生成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反映了學生觀察自然現象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給予他們充分的探索空間,轉換師生的角色地位。這種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的機會,能夠最大程度地展現學生的學習能力,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要科學應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提出的問題,并充分利用生成問題的優勢,提高學生探究科學問題的能力。比如,在教學部編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空氣中有什么”這一課時,教師同時點燃三支蠟燭,并給其中兩支蠟燭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杯。學生觀察之后提出一些問題,如“為什么罩上玻璃杯后,蠟燭會慢慢熄滅?為什么罩小杯的蠟燭熄滅快,罩大杯的蠟燭熄滅慢?”基于此,筆者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讓學生了解到空氣是由多種氣體混合而成的。從教育教學的角度來看,本節課的主題是“空氣中有什么”,通過實驗,學生知道了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氧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提出很多問題,教師應基于在課堂中生成的問題, 調整教學內容,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有經驗的教師善于觀察課堂動態,比如重難點知識的提示是否到位,學生學習的思維是否跟上了教學節奏等。當學生沉浸在思考中,他們的面部表情是凝固的,眼神是茫然的。當理解一個問題后,他們開始晃動起來,左看看、右看看,觀察其他學生。在科學實驗課上,教師還要觀察學生的協作能力,比如他們能不能參與小組合作,能不能成功完成實際操作,能不能順利完成實驗等。從學生獨創思維的角度出發,教師要了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獨到的見解、主張,有沒有對同一問題持有不同的看法。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動態,能夠隨時改變教學策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學習部編版科學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二節內容“斜面”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斜面。斜面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但很少有學生思考斜面長度和斜面高度問題。比如,在爬山時,斜坡越長,爬山越輕松;斜坡越短,爬山越吃力。基于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通過實驗,讓學生總結得出相應結論。在實驗中,可能因為高度差異太大,實驗過程不能順利進行;可能沒有注意斜面坡度的搭建,導致重物移動不順暢,實驗進度趕不上。這些問題隨時都有可能產生,教師需要及時跟進,糾正學生不規范的操作行為。通過實驗,學生得出結論,即坡度的長短和高度的大小都是影響“力”的因素,坡長、高度小就省力,反之則不省力。

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有些問題是需要教師引導解決的,因為學生有些知識沒有掌握;而有些比較淺顯的問題,學生完全可以自己解決。因此,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隨機提出的一些簡單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協商解決,以達到“不教而教”的目的。在鼓勵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時,教師要先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判斷分析、綜合比較,比如哪些問題是學生憑借現有的知識體系能夠解決的,哪些知識是需要引導學生查閱資料解決的。另外,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教師需要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讓學生能夠用最短的時間和最佳的辦法解決問題。教師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不是對學生放任不管,而是引導學生按照科學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比如,在教學部編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上冊“認識磁鐵”一課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做實驗,通過實驗得出結論:磁鐵的兩端,分別是磁鐵的南北兩極,當兩塊磁鐵的兩端靠近時,如果這塊磁鐵的一端是南極,另一塊磁鐵的一端是北極,兩端就會相互吸引,吸到一起;如果兩塊磁鐵的兩端都是南極或者北極時,它們就會互相排斥,無法吸到一起。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實驗,觀察所發生的現象。教師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教師把解決問題的權力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思考得出結論,能夠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計劃,提前有預案,否則真正遇到問題時就會束手無策。在小學科學教育中,教師要在備課環節提前預設一些問題。教師預設的問題,既要符合學生的知識層面,幫助學生豐富科學知識,又要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同時,在預設問題時,教師還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比如,在教學人教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上冊“我的小磁鐵”一課時,小磁鐵自由轉動是一個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需要提前預設幾個問題,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知識。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根嚴重生銹的頂針,在具體做實驗的時候,學生就會發現,不生銹的頂針,磁針能夠轉動指示南北方向;生了銹的頂針,磁針不能轉動指示南北方向。這一現象說明,磁針的轉動是有條件的。這個實驗使學生對磁鐵知識有了深刻的認識,為學生以后繼續學習磁鐵知識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有些教師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導致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引領學生深入探究科學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探究科學知識本身就是一個其樂無窮的過程。例如,在部編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下冊“擺”一課中,課本里的實驗是采用單擺進行的,而學生在做實驗時,因為單擺時間過長,拖長了實驗的時間。同時,在實驗的過程中,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系,且影響擺動次數的因素較多,如周圍環境的變化也會影響實驗的效果。學生經過討論,創造性地采用雙擺形式,一次完成兩個實驗,節約了時間,突破了教學難點。
小學科學教學涉及的內容很多,在具體的教學中,從課前設計、課堂教學到課后輔導延伸,各個教學環節緊密相扣。因此,教師要將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情況聯系起來,通過靈活施教來取得更好的科學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