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紅萍
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幫助學生發展技能、體驗不同的情感。語文學科也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教師要通過整合學習內容,讓學生在語言情境中理解知識、建構認知體系。深度學習聚焦于知識的整合和建構,有利于促進學生理解知識、遷移學習方法。
教師要重視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有效銜接新舊知識,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實現知識的整合、建構、遷移、運用,發展思維能力,提高思維水平。
人的思維發展是螺旋上升的。低階思維是高階思維發展的基礎。當學生在分析、思考一個復雜的問題時,他們必須具備基礎知識,能夠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既要設計高水平的問題,也要設計記憶、理解等低階思維的問題,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比如,在學習《沁園春·長沙》時,教師可提出問題:“本文的主人公是誰?為塑造這一形象,作者用了哪些關鍵詞語?”教師可引領學生關注上闋的“立”“看”“問”,讓學生明白作者寫了眼前之景與心中所思;引領學生關注下闋的“憶”與“記”,使其明白作者寫了對往事的追憶,表現了他在青年時代的革命精神與遠大理想。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追問學生,比如,這首詩描述了幾幅畫面,在湘江秋景圖中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來描寫眼前之景,作者是如何變換視角描繪眼前這大好秋色的,等等。
教師要貫徹“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理念,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了解學生的認知需求,把握學生當前思維水平與目標水平之間的差距,確立思維的生長點,從而提出更為恰當的問題,促進學生的發展。比如,在學習《夢游天姥吟留別》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品讀文本,讓他們感受作者描寫的月夜剡溪、清晨山中、今晚洞外、夜晚洞中、夢醒枕席等五個場景,并教導學生借助關鍵詞體會詩人的情感變 化,感受作者的自信傲岸和豪邁樂觀。
教學重點是學科中最基礎、最核心的內容,直接指向學生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教學難點與學生的實際水平相關聯。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挖掘導語、習題中的育人價值,確立教學重點。教師也要聯系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狀況、學習需求等,確立教學難點。同時,教師要深入研讀文本,了解文本的思想觀點,在矛盾處、細節處、空白處設計問題,以引發學生的深 度思考。
開放問題比傳統問題的答案更加多元,解決方法更加多樣,能夠為學生留有廣闊的思考空間,有助于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引領學生進行創造性的解讀。比如,在學習《短歌行》時,教師可提出問題:“‘憂’在全詩出現了三次,是貫穿全詩的字眼,曹操為何而憂?他是怎樣表達‘憂’的?運用了什么手法,達到了什么表達效果?”教師可以運用開放性問題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的參與過程,要秉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主動設計教學內容,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識記、理解等低認知層次的問題可以聚焦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調動學生參與探討的興趣。以概括、評價、創造為主的高層次問題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促進學生的深度表達。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后,可主動闡述自己的觀點,或是補充他人的觀點,這樣能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深層交流,實現智慧的碰撞。教師在課前要精心設計問題,考慮學生回答的方式,運用“誰還需要補充”“誰還有不同的意見”等言語激勵學生回答、補充問題,促使他們形成有深度的理解。比如,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可提出問題:“面對此景,蘇軾想到了什么?他專門提到了誰?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刻畫他心目中的英雄的?這寄寓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通過對比探究,能感受到周瑜是個年輕有為、溫文爾雅、雄才大略、運籌帷幄的將軍。教師還可以通過問題引領學生鑒賞詩詞,品析作者的情感,探討作者的人生態度。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深度學習離不開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原有經驗,引導學生主動探討、大膽分析,使其建立完善的認知結構。教師要在知識點間建立聯系,設置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他們參與課堂的欲望。教師要給學生留有獨立思考的機會,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支架,引導他們表達對復雜問題的看法,鼓勵其嘗試自己解決問題。教師要設計高水平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探究與思考,讓他們相互交換觀點,形成有深度的理解。
深度學習不僅有行為、思維的參與,還有情感的體驗。在閱讀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品析文字,理解文本的情感意蘊,體會作品中的情感。教師可通過生活化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經驗,讓他們探尋自身情感與作者情感的聯系點,從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比如,在學習《我與地壇》(節選)時,教師可提出問題:“野草、枯藤、斷墻、褪色的門這些景物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感覺?如果此時出現一個荒蕪的、被廢棄的園子,你們會停下來欣賞嗎?如果你在遭遇巨大挫折或身受極大痛苦后再看到這個荒蕪的園子,你會產生怎樣的感受?”教師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地壇的落寞與傷感,以拉近學生與作者的距離,引發學生的情思共鳴。
深度學習離不開學生的自我反思,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教師可設計“你為什么這樣想”“還有什么疑問”等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如果教師不詢問學生的困難,無視學生的疑惑,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導致學生的思維處于淺層學習的狀態。教師要選擇積極的理答方式,以足夠的耐心、包容的態度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
閱讀是學生對具體作品“解碼”的過程,教師要基于文本特征,選擇恰當的方法帶領學生解讀文本,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鑒賞文學作品,進行創造性解讀,使他們對作品的主題、風格、情感等形成深刻的認識,從而感受文本的魅力。
詩歌語言含蓄、韻律優美,能反映社會生活,抒發作者的情感。教師在詩歌教學時涵泳詩歌的音樂之美,使學生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比如,在學習《登高》一文時,教師可提出問題:“能否將‘嘯’改成‘啼’?‘嘯’除了體現‘悲’,還能體現什么?詩人用了六種景物表達孤憤之感,但頷聯卻只寫了兩種,是不是在情感表達上略顯蒼白?”教師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引領學生由認知層次向遷移運用層次推進,以促進學生分析、綜合、想象以及創造等能力的發展,讓學生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
散文以人、事、景、物為對象,以記敘、描寫、抒情等為表達方式,靈活地抒發作者的情感。教師要深入挖掘散文字里行間的意蘊,帶領學生體會作者所表達的獨特情感。教師要抓住關鍵的詞句提問,讓學生品析散文的語言。比如,在學習《故都的秋》時,教師可提出問題:“本文除了寫故都的秋還寫了哪個地方的秋天?北國之秋有何特點?文中哪一段直接表達了作者對故都的秋的喜愛?從這些景物中你能夠感受到作者怎樣的心境?作者筆下的秋有什么特殊的意蘊?”教師引導學生感知文本,讓學生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喜愛之情,能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通過問題的引導,學生能獲得獨特的審美情趣,對作者的創作風格形成整體的感知。
小說作品人物個性鮮明,有著復雜的情節、典型的環境,表現一定的社會現實和思想主題。人物是小說的中心,無論是情節的安排還是環境的渲染都要為人物塑造服務。因此,教師要依據人物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解讀故事情節、明確小說主題。比如,在學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教師可圍繞情節提問:“林沖的行動為什么會出現波折?”學生在圍繞情節展開分析后,能夠明白隨著阻礙力量的出現及陸虞候等人的行動,本處于隱忍狀態的林沖,由一忍再忍變得忍無可忍。基于此,教師可繼續提出問題:“林沖在之前為何會被刺配滄州?對于‘刺配’這件事,他是什么態度?這是從課文中的哪個句子表現出來的呢?其中哪一個字最能體現林沖的隱忍?”教師通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分析林沖的性格特點,使學生 準確把握林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過程。
教師要貼近學生的認知能力設計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比如,新聞由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等組成,語言簡潔、質樸、明確。教師要緊扣新聞的特點提出問題,引領學生進行分析、評價等高級的思維活動,滿足學生深度學習的要求。再如,科技說明文是由作者向非專業人士普及科學知識、介紹科學原理的文章。教師要運用問題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明晰作者的思路,感受語言的準確性,從而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提升。
在雜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語句分析寫作思維,讓學生感受雜文的思想。比如,在學習《拿來主義》一文時,教師可提出問題:“什么是拿來主義?結尾由五句話組成,如果是五個問題的答案,你應該提出哪五個問題?作者認為‘拿來’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教師運用問題可引領學生感受雜文的語言特點,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教師還要挖掘文本蘊含的思維方式,讓內隱的思維變得直觀,發展學生因果、辯證、對比等思維能力。在學習文藝評論時,教師要引領學生探討文本的語言美,使學生領會作者的意圖,并讓學生聯系自己的認知體驗闡述自身理解。教師要圍繞作者表達的觀點提出問題,鼓勵學生表達觀點,使學生學會遷移運用寫作方法,從而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提升。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借助提問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和討論交流提高認知能力、發展高階思維、提升對知識遷移的運用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