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宏斌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科學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數學的特性,根據施教目標巧用提問藝術,以提高教學效率。目前小學數學課堂中,部分教師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出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這不僅沒有發揮課堂提問的作用,還無益于課堂教學。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尤其是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的提問不僅要新穎,能吸引學生,提高學生聽課的專注度,還要彰顯問題的價值性、引導性、科學性,能突出重點,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探究,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基于這些要求與目標,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巧用提問藝術時,要遵從以 下原則。
教師在課堂上的每一次提問都是有目的、有指向的,提問能不能發揮作用、實現價值,關鍵要看提問的適切性。首先,問題要與學生的知識基礎、經驗相符,不能太難,也不能過于簡單,教師要讓學生有抬一抬腳尖就能夠著的希望。其次,提問要與課堂內容相對應。教師不能在講解“認識時間”的內容時,提問“認識人民幣”或者“認識圖形”的內容。最后,課堂提問要注意時間的適切性。教師要抓住時機,恰到好處,在關節點提問,要讓問題與所講的內容有銜接。教師要想在小學數學 課堂上發揮提問的作用,不僅要考慮學生、內容,更要考慮提問與內容的適切性,要有高度的切合點,這樣才能讓提問服務于教學,給教學賦能,使學生更全面、更深入地學習,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課堂提問最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引導性、啟發性。小學數學邏輯性比較強,教師一味地講解,忽視引導,很可能使學生思想渙散,不知道教師講的是什么。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好動、好玩,耐心不足,在課堂上專注聽講的時間有限。他們還沒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說話、做小動作、玩學習用具等情況。對于學生的這些小動作,教師進行嚴厲的批評,甚至沒收他們的學習用具效果不大。教師要想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融入教學內容,就要遵循引導性原則,讓提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好奇心。
比如,在講解“分數的意義與性質”的內容時,有些學生眼神渙散,思緒不知道飄到哪里去了。為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筆者問:“剛才老師講過了分數的性質,誰能總結一下嗎?”在學生回答了分數的性質后,筆者趁熱打鐵,結合分數的性質,給他們布置了一兩道練習題,以強化學生對“分數的意義與性質”這一節內容的理解。事實證明,巧妙的提問方式,就像是課堂上的指明燈,能夠讓學生的思想、注意力在正確的航道上前進,最終靠近知識的核心,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堂課的教學重點是有限的。學生只要能聽懂重點,就能理解、總結課堂知識。因此,筆者和大多數教師一樣,為了突出教學重點、強化學生的理解與總結能力,圍繞重點設計問題并提問。一方面,因為重點是課堂教學的一個支點與抓手,學生只要能理解重點,就能結合自己的知識基礎、經驗串連課堂重點,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課堂時間有限,教師的提問不聚焦重點,會誤導學生淡化重點,從而影響教學效率。
比如,在講解“位置與方向”的內容時,教師不管怎樣設計,采用什么新穎、有趣的方法,提出的問題都要圍繞“讓學生結合實際的方向和距離,在平面圖上準確標出指定的位置”這一重點。因為在聚焦重點的提問引導下,對于根據不同事物描述位置、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日常現象以及位置與方向的相關知識等問題,學生都能觸類旁通。因此,教師要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巧用提問的藝術,幫助學生理解重點,為學生留下更多自主發揮的空間,讓學生通過一定的練習總結并梳理課堂知識,使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加成熟,從而提升數學教學的價值,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提問是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經常采用的教學方式之一,比如在導入環節,教師用提問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用提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后總結時,教師采用提問幫助學生梳理、鞏固知識等。教師要想發揮提問的作用,在設計問題時就要根據學生的特點,讓提問有藝術性,聚焦重點,這樣才能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教學效率。
由于學生對學習的認識不足,他們的學習自信通常來源于成績、興趣以及教師的關注、鼓勵和表揚。結合學生的這種心理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提問時,應該多鼓勵學生回答問題,樹立學生自信,使其獲得成就感。
比如,在講解“多邊形的面積”的內容時,在學生掌握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的計算方法和公式后,教師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羅列常見的多邊形。在學生舉手回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用語言及時鼓勵學生,如“你真棒!”“回答得不錯呀!”等,這樣不但能引導學生積極回答問題,還能把學生帶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增強學生的自信,使課堂教學更加順利。
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要根據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各種情況,靈活調控,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思想活躍,難免在課堂上出現各種情況,教師對于突發狀況不能用壓制、批評的方法,而要巧用提問調控,使學生的心思回歸課堂學習。
比如,在講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內容時,筆者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實物,問學生:“這是平行四邊形,你們想知道它的面積計算公式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好嗎?”大多數學生都回答道:“好!”有一個學生卻突然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就是用它的底乘它的高。”教室里發出一片“唉”的聲音。此時,學生不但想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而且好奇這個同學是怎么知道的。筆者鼓勵性地問這個學生:“你是怎么知道的呢?”這個學生說:“看書,老師。”“那你能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筆者接著問。那個學生答道:“可以把平行四邊形沿著高剪下來,拼成一個長方形。”筆者問他:“為什么一定要沿著高剪下來?”學生搖頭。接著,筆者借勢對學生說:“我們來動手操作、驗證一下看不沿著高剪,能否拼成一個長方形。”筆者與這個學生的一問一答吸引了其他學生的注意力,既讓課堂顯得別開生面,又保持了課堂秩序,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要想讓提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作用,就要根據教學情況或者教學環節設計不同的提問方式。試探式的提問適合教師在引入新課時檢驗學生對新課的預習效果,激起學生對新課內容的好奇,使學生在接下來的課堂學習中保持熱情,全身心投入,保障學習效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難度適宜的問題,讓學生融入新課內容,開啟學習、吸收的模式。
比如,在講解“認識圖形”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運用學生身邊常見的一些圖形提問,如“請問同學們,你們說咱們的窗戶、黑板、燈管各是什么圖形?”,學生大都認真預習過新的內容,他們很快就能答出相應的圖形:“窗戶、黑板是長方形,燈管是圓柱形。”教師再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真實圖形,如摩天輪、金字塔、盤子等,并問學生:“你們誰還能說出這些都是什么圖形嗎?”不管接下來學生的回答正確與否,教師都能順理成章地導入“認識圖形”的內容,讓學生在試探式的問題引導下,從表象上認識這些圖形。接著,教師再從概念上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等圖形的特征。實踐證明,試探式的提問輕松、自然,具有導入的作用。教師設計難易適中的問題,既能快速導入教學內容,又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數學思維邏輯比較弱,梳理知識的能力不足,他們往往會像學習語文知識一樣把知識分開,單個地理解和記憶。雖然在聽課的過程中,學生似乎理解了,也記住了,但是在課后運用時,學生無法融會貫通,或者在某一道新的題型中,學生不知道如何理解、如何運用所學。究其原因,學生沒有把所學知識建立起一定的知識體系,弱化了數學的邏輯性和連貫性,從而削弱了學習效果。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講完新課后,要有計劃、有目的地為學生設計引導式的問題,通過問題的引導,讓學生把知識串連起來,形成體系,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
比如,給學生講完“認識人民幣”的內容之后,筆者為學生設計了系列問題,幫助學生串連知識,促使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如“1元等于多少角?10角等于多少元?1元大還是8角大?10分等于多少角,等于多少元?”等等。這些問題包含了“認識人民幣”的重要知識內容,方便學生理解、記憶、運用。學生能在課后引導式提問的引導下,逐漸形成建構自己知識體系的能力,保障課堂學習效果。當然,引導式的提問也可以運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跟著教師的講解思考、觀察,從而保證學生學習的專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