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 晉
數學實踐力是數學能力的組成部分,與學生開展數學實踐探究活動的能力直接相關。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開展學科教學工作,需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基于實踐力的培養設計教學活動,以滿足學生數學實踐力的發展需求。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只關注理論教學,沒有意識到數學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在此情況下,學生缺乏數學實踐機會,難以鍛煉數學實踐力。基于此,本文對基于實踐力培養的小學數學教學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數學實踐力是指學生運用數學眼光觀察世界、理解世界,獨立操作實踐器材、完成各項實踐任務,并借助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科學合理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過有效引導,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實踐力。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就需要注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數學實踐力與數學核心素養密切相關,二者不可分割。教師要推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往往需要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力為基礎。比如,教師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素養,常常需要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情境中構建數學模型,結合實踐情境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具備較強的數學實踐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培養學生的實踐力是推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的必然要求。
新課改指出,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數學教學中,實踐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有效方式。通過自主實踐,學生能夠對教材內的抽象概念、復雜公式等理論知識形成正確的認識,取得良好的自主學習效果。另外,小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往往來自興趣。對數學學習有興趣,學生才會自覺、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通過實踐活動,教師能夠鍛煉學生的實踐能 力,同時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數學實踐力也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要求。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不僅要關注教材知識內容的教學情況,更要關注學生思維水平、個人能力的發展情況。通過數學教學,教師既要傳授給學生豐富的知識,也要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拓寬視野,培養發散思維、創新思維。另外,在實踐的基礎上,學生可以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巧借實踐過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在實踐過程中,各種各樣的數學情境具有啟發學生思維的作用,有利于引導學生實現思維方式的創新。
應試教育模式雖然已經成為過去式,但是仍然對一些小學數學教師產生著影響,束縛了部分教師的教學思想與教學行為。在此情況下,許多教師開展數學教學時缺乏創新意識,習慣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時,這些教師過多地依靠語言,直接將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傳達給學生,沒有抓住教學時機與學生進行及時、有效的互動,導致數學教學出現了教學方法單一且無趣的問題。在這種課堂教學 模式下,教師難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同時學生也難以集中注意力。
在課堂上,一些學生習慣了聽教師講解知識點,養成了通過教師獲取知識的習慣。上課鈴響后,大部分學生雖然能夠按時坐到自己的座位上,但是也只是安安靜靜地坐著,等著教師講解知識點。另外,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缺乏質疑意識,不會提出問題、探究問題,不論教師說什么、問什么,這些學生都沒有真正地進行思考。同時,許多教師很少在授課過程中滲透探究意識、探究思想,也很少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在此情況下,大部分小學生缺乏探究意識,沒有意識到自主探究的重要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學生之間缺乏交流。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時,往往先跟著教師閱讀教材,了解教材中的數學知識,然后開始獨自做題。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缺乏交流與互動,難以學習同伴的長處。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出現這一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在學生自身層面,許多學生比較靦腆,不善于與人交流,所以不會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主動和同伴交流;其二,在教師教學層面,教師沒有給學生創造交流與互動的機會,導致學生無法與同伴交流學習內容。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力,教師要注重課堂的趣味性,通過有趣的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小學生普遍對游戲活動感興趣,在游戲中往往能夠產生積極的情緒。當數學知識與游戲活動相結合時,學生對游戲活動的興趣能夠遷移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開展數學教學時,教師可以圍繞教材中的重點知識設計實踐游戲,帶領學生一邊游戲,一邊實踐。在設計游戲時,教師要考慮到游戲活動的教育價值,確保學生能夠主動思考、獲取知識、鍛煉能力。同時,教師也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個人能力,確保學生有能力完成游戲任務。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參與數學實踐的熱情。
比如,在教學“垂直與平行”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垂直、平行等內容,設計“找一找”“比一比”的游戲活動,使學生在數學實踐游戲中加強對垂直、平行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區分垂直、平行兩個數學概念。以“比一比”游戲為例,教師發出指令,讓學生用兩只手比畫,如當教師發出指令“垂直”時,學生可以用兩只手比出“垂直”的形狀,達到鍛煉學生數學實踐力的目的。
教師培養學生的實踐力,不僅僅是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是要兼顧學生動手能力與思考能力的培養。在設計數學實踐活動后,教師要圍繞實踐內容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推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教師提出的問題應當貼合實踐活動,確保學生能夠通過實踐找出數學問題的正確答案。另外,在提出數學問題的基礎上,教師也要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寫下自己的疑問。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次開展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著重解決重點問題,以此鍛煉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
比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設計“制作平行四邊形模型”的實踐活動,并提出平行四邊形的兩組對邊是什么關系等問題。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時,使用細木條、直尺、小釘子等器材,制作平行四邊形模型,并保證制作出來的平行四邊形可以被隨意拉伸。通過實踐和思考,學生能夠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兩組對邊是平行的。
在教育領域,小組合作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方式。通過教學,教師可以發現,許多小學生不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自主學習時,這些學生往往難以按時完成學習任務,不能跟上教學節奏。對此,教師可以在設計數學實踐活動時組織學生合作,引導學生合作開展實踐活動。在實踐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合作探究,進而實現共同進步。基于小組合作,學生可以依據彼此的長處劃分具體任務,然后各自完成自己負責的實踐內容。最后,學生再整合觀點、想法,共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另外,同一小組的學生還可以在實踐后相互評價,學習同伴在數學實踐中表現出的長處,同時也幫 助同伴發現和彌補數學實踐方面的不足。
比如,在教學“圖形的拼組”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設計“拼組圖形”的數學實踐活動,帶領學生探究圖形拼組的不同方法。在開展實踐活動時,學生可以合作使用七巧板拼組規則圖形和不規則圖形。首先,學生進行分工,幾名學生負責根據同伴的想法拼組七巧板,幾名學生記錄圖形拼組過程,如兩個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能夠拼成一個正方形。然后,學生在小組內展示實踐成果,并展開討論,如:拼組正方形的方法有幾種。
總而言之,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力,對自身及學生的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一方面,教師可以積累教學經驗,拓寬教學思路,促進數學教學不斷優化;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實踐水平,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通過研究,筆者從設計實踐游戲、提出數學問題、組織小組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小學數學教學建議。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加強學習,完善自身對數學實踐力的含義及價值的理解,同時要更加深入地探究培養學生數學實踐力的有效方法,不斷創新教學模式,使數學教學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