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修復二科 四川成都 610000)
臨床廣泛應用義齒種植來修復牙齒缺損,以此提升患者的口腔舒適度,恢復正常的咬合關系,強化咬合力[1],提高患者的生活幸福指數。想要保證理想的種植修復效果,有效的圍術期護理配合非常重要。但是大部分患者對口腔種植修復認知不夠,加之術中各種刺激性的操作,患者極易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的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會影響患者無法積極配合治療,導致應激反應加重,影響手術治療效果。基于此,文章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心理護理干預對義齒種植口腔修復治療患者的應用效果,以及對患者緊張、焦慮情況的緩解作用。詳情如下。
選取2021 年1 月~2021 年12 月我院132 例義齒種植口腔修復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6 例。
對照組男性36 例,女性30 例;年齡35~75 歲,均值(55.32±1.64)歲;種植體數量82 顆。
觀察組男性35 例,女性31 例;年齡36~75 歲,均值(55.86±1.32)歲;種植體數量83 顆。
基線資料比較結果顯示可比(P>0.05)。
納入標準:首次接受義齒修復術治療者;牙缺失、牙缺損符合義齒種植修復術適應證者;對研究知情同意者。
排除標準:嚴重骨質疏松者;精神障礙者。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具體包括:術前口腔健康宣教、檢查指導、用藥指導、術前口腔清潔準備、術中配合、術后注意事項告知。
觀察組以上述護理措施為基礎聯合心理護理。具體包括:
(1)初診階段心理護理。護理人員主動向患者介紹醫療團隊與周圍環境,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為患者建立舒適整潔的住院環境。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介紹種植修復的意義、方法、注意事項,以觀看視頻的方式讓患者對口腔健康知識與手術過程有一定的了解。護理人員對檢查結果進行解答,以此深化患者的認知,消除患者的疑慮。
(2)術前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心理狀態的變化情況,尊重患者間的個體差異,針對性的予以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針對頻繁咨詢手術過程的患者,需要護理人員激發患者的治療信心,可以邀請主治醫生來為患者解答。針對過度擔心手術治療結果的患者,需要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成功的治療案例。對于記憶力衰退的老年患者,需要反復告知手術注意事項,并叮囑患者家屬監督。保證每一位患者在術前都可以做好充分的準備,保持積極良好的心理狀態。
(3)術中心理護理。術中器械發出的聲音可能會對患者的情緒造成影響,因此需要拉簾遮擋,播放舒緩的音樂,提供壓力球等方式來降低環境因素的干擾。術中操作應盡量保持輕柔,操作前向患者交代操作的目的以及可能造成的不適感,減少患者的恐慌。以握手、微笑等非語言式的表達來予以患者鼓勵,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
(4)術后心理護理。術后詳細詢問患者的手術體驗,予以患者充分的鼓勵與安慰。詳細叮囑患者術后注意事項,針對記憶力較差的老年患者,可列注意事項清單,定期電話隨訪,叮囑患者相關事項,讓患者對護理服務有較高的滿意度評價。
(1)以改良Corah’s 牙科焦慮量表評分(MDAS)評估患者干預前、術前、術中、干預后的焦慮情緒。(2)評估組間術中恐懼程度并比較。(3)疼痛程度:以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4)統計并比較組間護理滿意度。
統計學軟件SPSS21.0,利用該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兩組數據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取()表示,t 檢驗,計數資應用百分比表示,χ2檢驗;P<0.05說明數據對比有統計學意義。
MDAS 評分比較,干預前組間無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價值,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MDA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的MDAS 評分比較(,分)
組別 干預前 術前1d 術中 術后觀察組(n=66) 13.61±2.30 12.91±1.50 11.42±2.21 7.30±1.61對照組(n=66) 13.83±2.01 15.11±1.90 14.82±2.81 9.51±2.11 t 0.585 7.383 7.726 6.765 P 0.559 0.000 0.000 0.000
恐懼程度比較,干預前組間無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價值,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恐懼程度比較(n,%)
疼痛程度比較,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價值,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較(n,%)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更高,差異存在統計學價值,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牙齒缺損需要依賴義齒種植來修復,以此恢復患者正常的口腔舒適度與咬合關系,加強患者的咬合能力,讓患者回到正常的生活,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保證種植修復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在圍術期配合相應的護理措施。部分患者認為口腔種植費用昂貴、疼痛程度高,欠缺對疾病與治療的正確認知,同時由于術中各種操作具有刺激性,所以患者負面情緒較為嚴重,降低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加重了應激反應,影響了治療效果。結合相關調查研究可知,修復科接診患者中20%~30%的患者會存在嚴重的緊張、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2]。憂慮、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產生回避、拒絕治療的行為,稱為牙科焦慮癥,屬于牙科治療特有的情況。大部分口腔疾病延誤最佳治療時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牙科焦慮癥。近幾年,人們對缺牙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種植修復技術以其良好的治療效果備受人們的認可。但是,種植修復屬于侵入性的手術,且治療過程漫長,患者極易產生牙科焦慮癥。這種負面情緒會降低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產生嚴重的心理與生理應激反應,降低患者的疼痛耐受度,讓患者產生不良的牙科就診體驗,從而限制手術效果,影響種植成功率[3]。
基于此,現代護理的發展趨勢為整體護理,護理的重點不再局限于患者機體,而應該重視對患者心理狀態的干預。針對需要接受種植修復的牙齒缺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可以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從而獲得更高的種植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糾正患者消極錯誤的認知,樹立患者堅定的意志,培養患者良好地遵醫囑行為[4-5]。口腔科疾病患者心理狀態評估的金標準之一為MDSA,可信度較高。結合文章研究可知,對于義齒口腔修復治療患者實施圍術期心理護理干預,可以顯著緩解患者各階段的焦慮狀態。
結合相關研究可知,針對第一次接受種植修復治療的患者,主要在三個階段容易形成焦慮情緒。第一階段為入院初期,由于對環境的陌生以及欠缺正確的手術認知,從而導致患者產生焦慮。這一階段的心理護理干預重點在于深化患者的認知水平,讓患者盡快熟知周圍環境,糾正患者錯誤的認識,改變患者對牙科治療的偏見,加深患者對種植修復治療目的、方法、過程的認識,激發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第二階段為術前階段,長時間的術前準備以及愈發接近的手術時間,使得患者的焦慮情緒加重,在術前一天達到高峰,部分患者會出現坐立不安、失眠的情況。這一階段需要針對不同患者不同的焦慮狀態,予以不同的干預措施。引導患者對手術過程有充分的了解后,根據具體情況實施個體化的心理護理干預,向患者分享成功的治療案例,建立患者的治療信心。第三階段為術中階段,這一階段患者焦慮情緒的加重主要來源于種植手術的刺激,可以通過音樂按摩、放松等方式來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
對接受義齒種植口腔修復治療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減少患者對治療的恐懼,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