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重度智障學生小Y為研究對象,由于其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欠缺,導致其在語文課堂上不能很好地參與學習活動。基于此,筆者嘗試在語文教學中引入視覺支持,以促使他主動、有效地參與語文學習,提高語文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增強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
【關鍵詞】視覺支持;重度智障;語文學習
作者簡介:吳艷紅(1985—),女,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特殊教育學校。
隨著隨班就讀試點學校的不斷增多,越來越多中輕度智障學生進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同時,培智學校的生源從以中輕度智障學生為主轉變為以重度智障學生為主,而這些重度智障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兼有語言障礙。
語言障礙嚴重影響了這些學生的溝通交往以及對知識的理解、學習和運用。而理解知識是學生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基礎。因此,在針對這部分學生開展語文教學時,教師可采取視覺支持法,在視覺支持法的支撐下創設良好的溝通環境,借此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中,實現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的目的。
一、個案情況
小Y是一名重度智障學生,其語言理解能力僅限于理解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的詞語,語言表達能力處于幼兒學語階段。入學前,小Y與親友和鄰居等以方言溝通居多,較少接觸普通話,因此他對普通話的理解有困難,這導致他與教師、同學的溝通也存在困難。語言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不高導致他對學習缺乏興趣,在課堂上經常沉浸于自己的事,無法較好地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評估,筆者發現小Y的學習優勢在于視覺處理上。之后,筆者在小Y的語文學習活動中嘗試運用視覺支持幫助他接收和理解更多的信息,提高他的信息接受能力,并通過提高信息接受能力來培養小Y的語文學習興趣和習慣,促使小Y參與語文學習活動,進而提高他的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
視覺支持的工具主要包括全尺寸的實物、物體模型、體態符號、照片、彩色圖片、黑白線條畫、書寫的字詞、體態語言等。基于小Y現有的認知能力,視覺支持以實物、模型、照片、彩色圖片、體態語言為主。
二、視覺支持的應用
(一)視覺支持在語文課前準備中的運用
1.視覺支持,養成良好課前習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前習慣會直接影響接下來的課堂學習活動。養成課前習慣對正常學生來說比較簡單,但對時刻需要別人提醒的小Y來說就沒那么容易了。小Y經常會出現這些情況:在課下時間不去廁所,等到上課幾分鐘后再去;上課時因找不到語文書、鉛筆而大發脾氣;將課間極度興奮的狀態帶到課堂上……
對此,筆者給他發放了三張視覺流程圖,通過清晰的三張圖片來呈現課間十分鐘的活動流程。第一張圖是去廁所,第二張圖是擺放書本,第三張圖是安靜地坐好。每張圖的旁邊有一個小方框,每當完成一件事后,就要在方框里打個鉤。視覺流程圖幫助小Y理解活動順序,提示他應完成的活動流程。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小Y能在課前做好常規準備工作了,有了上下課的概念,養成了良好的課前習慣。
但是筆者每節課都需要重新制作視覺流程圖,無形中增加了許多工作量。后來,筆者將這種需要反復提示的視覺流程圖進行了改進,利用厚紙板做底,把三張圖分別進行塑封,用子母貼粘貼好。小Y每做完一個任務,就撕下一張提示圖放入信封里,第二天語文課前再把提示圖卡一張一張貼到厚紙板上。待小Y的良好課前習慣建立起來后,就不再需要視覺流程圖的輔助了。
2.視覺支持,提高分組活動的參與度
語文課上經常會有分組活動,小Y經常弄不清楚自己的組別。對此,若有分組活動,筆者就在課前分好組,并使用圖標來幫助小Y理解分組情況。
圖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以簡潔明了的方式來表現事物的主要特征。如將所有學生分成紅組、黃組時,筆者就在小Y的課桌上貼上他喜歡的顏色—紅色的方塊。開展分組活動時,筆者不光口頭強調,還通過手中的紅色卡片做相應的提示。小Y看到紅色的卡片就立即明白這是他所在的組,從而能夠進行正確分組。
漸漸地小Y對紅色有了概念,也能理解紅色組的意思了。之后,筆者撤銷紅色卡片而只在他的座位上貼上紅色方塊,小Y也能迅速知道自己被分在了紅色組。之后,筆者把分組換成了男生組、女生組,同樣通過視覺支持,讓小Y建立起自己是男生這一認知概念。
通過視覺支持,筆者一方面讓小Y理解了教師的指令,另一方面經過反復多次的強化與刺激讓小Y建立起基本的認知概念,能夠參與到分組活動中。
(二)視覺支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1.善用實物工具,培養良好的課堂習慣
低年級的重度智障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直觀形象,直觀形象的事物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有助于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語文課堂習慣。
如在教學“碗 筷 勺”這一課時,筆者出示了學生在食堂里所用的碗、筷、勺,小Y看到這些東西十分興奮,產生了強烈的學習興趣。之后在教學碗、筷、勺的讀音時,他也能大聲地跟著同學一起讀,并樂意接受教師的讀音糾正。
課堂上,筆者會組織學生玩小游戲。每當此時,小Y常會迫不及待地沖上講臺,這時如果反復跟他強調“請你等一會,請你等一會……”,只會引起他更多的情緒問題,如生氣和大聲哭泣。
為了幫助小Y養成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筆者使用了沙漏計時器。這個設備以視覺的形式呈現時間的流逝。一開始看到這個沙漏計時器,小Y很好奇,一直盯著沙漏。漸漸地,他明白了計時器的意義,也學會了等待。
通過實物進行視覺支持,小Y養成了良好的課堂習慣,愿意參與課堂學習活動,遵守課堂秩序。
2.妙用圖片提示,突破語文學習難點
重度智障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差,難以理清一些事物的先后順序。如“灑水 掃地”一課中,小Y對這句“我們要先灑水后掃地”理解有困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在他的書中貼了兩張圖片(圖1是小朋友在灑水,圖2是小朋友在掃地。并在圖上標出數字1、2,講解時先出示圖1,再出示圖2)。對照圖片提示,筆者提問小Y打掃教室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他用手指點了圖片,回答得很正確。通過圖片,小Y很好地理解了課文內容。
3.恰用體態語言,延長語文學習時間
大多數智障學生都存在注意力穩定性差、易轉移以及專注于某一對象的時間短暫的問題,對于學習很容易感到疲倦。小Y也是如此,感到疲倦時就會趴著睡覺甚至敲桌子,嚴重影響課堂質量。
如果教師每次都停下來說教,小Y自尊心會受到傷害,更會打亂原本教學活動的節奏,分散其他學生的注意力,導致課堂更加混亂。這時恰當使用一些體態語言來提示小Y,會取得較好的效果。比如,當他和別的同學說小話時,對他擺擺手搖搖頭,暗示不要講話。當他意識到了,會立即停下這一行為。
因小Y理解能力的不足,在學業上他比其他學生更加渴望得到鼓勵,更想擁有成功的體驗。因此,當他在語文課堂上表現良好的時候,筆者會給他點個贊,讓他信心倍增,可以更加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課。
4.巧用任務卡,完成語文課堂練習
重度智障學生感知力、語言理解力、思維力、注意力不夠,接受信息有障礙,特別表現在處理信息能力弱[3]。課堂教學中常常需要開展實踐操作活動,以往筆者常采用講授法和示范法來教學。但語言的講解并不能讓小Y準確而全面地理解操作步驟。而示范的速度又相對較快,也不利于小Y記憶操作步驟。因此對于程序復雜、步驟繁多或是難以掌握的練習,筆者也通過卡片提示進行視覺支持,逐步引導小Y完成練習。
如“樹葉”一課的課堂練習要求學生為掌形葉涂上紅色,為心形葉涂上黃色。小Y聽到后有些茫然。于是筆者給他發了任務卡,卡上展示了涂了紅色的掌形葉,黃色的心形葉。在這里,任務卡提供的信息非常清楚簡潔,小Y看后很快明白自己要完成的任務,迅速找到空白的圖案涂上相應的顏色。
通過任務卡進行視覺支持,比起教師反復強調步驟來得更清晰明了,有利于幫助小Y理解操作步驟。此外,將任務卡放在小Y的桌子旁,便于他隨時重溫操作步驟,減少對教師的依賴,提高掌握技能的速度。
5.活用視覺溝通本,提高課堂溝通有效性
視覺溝通本是教師在課前先將教學內容整理出來,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提高學生溝通效率的一種媒介,學生可以借助其中的圖片來表達自己的意愿或是回答問題。視覺溝通本可以誘發學生的溝通動機,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
如在教學“我的早餐”一課時,筆者事先了解搜集了小Y的早餐信息,提問小Y“你今天的早餐是什么”并引導他利用視覺溝通本點選他所吃的早餐的圖片來回答。
目前,國內有一些比較好的中文版輔助與替代溝通的APP。這些APP可以根據孩子特有的需求,在屏幕上顯示孩子最需要學習或溝通的語句,圖文并茂,非常方便。平時教師也可以依據學生的特點有選擇地使用這些APP,促進重度智障學生溝通技能的發展,幫助他們實現有效溝通。
(三)視覺支持在語文課后作業中的運用
小Y不能很好地認識自己的名字,因此在拿作業本時經常出錯。為了幫助他準確拿到自己的作業本,筆者拿出他所喜愛的喜羊羊圖案的印章蓋在他的作業本封面上,并在下方寫上他的名字。通過喜羊羊圖案的視覺支持,讓他明白這是他的作業本,之后他再也沒拿錯過本子。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小Y已經能在沒有喜羊羊印章的視覺支持下認出自己的名字,準確找到自己的作業本。
小Y對位置沒有概念。因此,剛開始筆者要求他抄寫生字時,他完全不知道應該抄寫到哪里,總是胡亂抄寫。對此,筆者會用紅筆在作業本上做記號,幫助他理解只要抄寫到紅筆記號處即可。
在作業的反饋上,教師通常會用優、良、中、差來評定作業的等級。而小Y不認識字,也不能理解優、良、中、差各自代表的意義。考慮到小Y的認知水平,筆者使用了評語印章。通過這些直觀形象的圖標,小Y理解了自己作業的完成情況。為了得到更多的“笑臉”,他總是努力認真地完成作業。
三、視覺支持應用的效果與不足
首先,在課堂學習中應用視覺支持后,小Y更容易理解教師的指令。教師的語言變成簡單清晰的任務圖,小Y更容易理解課堂教學內容,專注力有所提高,由原先的每節課聽10分鐘左右就想往外跑到每節課都能安安靜靜地坐在位置上,減少了問題行為的發生。
其次,在課堂學習效果上,因為有了視覺提示,小Y需要教師協助的次數大大減少,課堂學習效率提高了很多。在之后的語言理解能力評估中,小Y由僅能理解少量的指令性詞語到能夠理解常見的名詞、指令性短語甚至是一些簡單句子,獲得了一定的進步。
總之,在語文學習中,通過教師提供的視覺支持,小Y改變了原先語文學習意識比較淡薄的情況,能夠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中,激發了語文學習興趣,提高了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實現了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
但實踐中也還存在許多不足,有待進一步完善。如一開始設計視覺提示卡時,筆者更關注提示卡的美觀性,但在實際使用中發現這不利于學生快速捕捉信息,如何兼顧美觀性和實用性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此外,在使用視覺支持法時,還要充分考慮什么位置便于學生來取,什么位置便于學生看到;如何評估學生是否可以使用高階的視覺支持;如何更高效地利用相關的APP展開教學等問題。
此外,視覺支持雖然有很多好處,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小Y的認知能力不高,導致他不能理解部分視覺支持提示的含義,而且一些相對抽象的文字、連續的句子也無法用圖畫表達。因此,視覺支持法還需要深入研究,以期能夠根據重度智障學生的實際需求開發出更為合適的輔助支持,為其更好地學習知識和融入社會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盛永進.特殊兒童教育導論(特殊兒童教育與康復文庫)[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張文京.特殊兒童個別化教學設計與實施[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3]葛冬俠.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探索與實踐[J].學生之友(小學版)(下),201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