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踐活動是幼兒教育里不可缺少的環節,通過參與互動,幼兒可以親身體驗,收獲經驗。在幼兒園內開展種植園地活動,可以有效地讓幼兒參與勞動,使幼兒了解植物生長的知識,體會勞動的不易和艱辛,從身到心得到洗禮,從而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提高幼兒的勞動技能,培養幼兒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幼兒園;種植活動;勞動技能
作者簡介:孫楊(1986—),女,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東山天環路幼兒園。
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論,認為教育和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教育就在生活中進行。項目活動是幼兒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教師通過引入幼兒感興趣的題材,為幼兒提供發現、動手、體驗、收獲、創新的環境。在觀察、游戲、探索的過程中,幼兒得以不斷收獲新知識、新體驗,學會合作與競爭,豐富社會認知。
幼兒園的種植區是大班幼兒探索自然的重要途徑,幼兒可以在這里觀察植物的生長特點。種植園地活動從最初的場地開發,到決定種子品種,再到參與種植勞動,最終收獲成果,這個過程可以完整地促使幼兒參與勞動,體會收獲的成就感和喜悅。時間線的拉長,也可以培養幼兒的耐心和恒心,使其集中注意力。多接觸植物,幼兒也會產生親近大自然的愿望,學會與環境友好相處。
一、利用種植園地的選址,提高幼兒的判斷能力
為了讓種植活動的體驗更加真實,教師要詳細地安排每一個環節,力求讓大班幼兒全部參與。要想順利開展種植活動,首先就要選址。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在幼兒園內考查一圈,讓幼兒利用常識判斷哪里適合種植、哪里不適合種植。有的幼兒認為草坪上能長綠色的小草,那么其他植物也能生長起來;有的幼兒持反對意見,認為一塊土地如果長草的話,就會搶占養分,其他植物就很難再生長得好了;有的幼兒認為只要將草地上的草除掉就可以種植其他植物了。有個幼兒指著草坪提出疑問:“可是老師們都沒有把草地的草除掉啊。”此時教師可以順勢引導:“這個草坪是觀賞草坪,用來活動,不適合種植作物。”經過一番討論與考查,幼兒們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對于那些明顯不適合種植的地方,幼兒也能夠說出一定的道理,而不知道這些生活經驗的幼兒也學習到了新知識[1]。
活動的最后,教師帶領幼兒走到幼兒園內開辟的種植區,比起園內其他地方,幼兒很快發現這塊土地很適合種植,因為這里的泥土松軟,且沒有雜草。然后,教師讓幼兒選定一塊地方作為班級的種植園地,并劃分好每個幼兒種植的小區域,教師還要在小區域上立下牌子,寫上對應幼兒的名字,讓他們對這一小塊土地產生責任感和歸屬感,以便后續種植活動的開展。
二、利用種子選擇環節,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
勞動教育除了體驗勞動,作物的屬性和基本常識也是幼兒需要了解的重要內容。種植作物的選定需要大班幼兒集體討論決定。在討論前,教師需要做好準備工作,在課程中融入植物的知識,讓幼兒對常見的植物形成一定的認識[2]。比如,進行一次以植物主題的課堂活動,利用多媒體展示視頻、圖片等,幫助幼兒認識多樣的植物。課堂上,教師可以準備實物讓幼兒上臺觀察、觸摸、嗅聞,培養其基本的植物認知。有的幼兒看見紫色的茄子覺得很神奇,一直翻來覆去地看;有的幼兒覺得黃瓜味道特別好聞,十分清新;有的幼兒對西紅柿很感興趣,認為它的顏色很漂亮。所有幼兒提出的農作物都可以作為備選的種植品種,教師可在黑板上進行記錄并讓幼兒對這些植物進行投票,想要種植什么就選什么。許多幼兒投票選擇西紅柿和生菜,理由是他們覺得西紅柿酸酸甜甜的,既可以當蔬菜也可以做水果,而生菜生長的速度十分快,生吃也沒關系。
為了避免在種植的過程中出現忙亂的情況,筆者提前帶領幼兒認識了西紅柿在生長過程中的樣子,大致可分為發芽期、幼苗期、開花期和結果期。四個時期西紅柿外表可能呈現出什么樣子,幼兒都需要提前了解,以免出現意外情況。西紅柿種子發芽到第一片真葉破心為發芽期,從第一片真葉破心到開始現大蕾為幼苗期,從現大蕾到第一個果實形成為開花期,從第一花序結果到果實采收結束為結果期。教師通過提前幫助幼兒了解植物具體的生長階段和表現,能夠為種植活動打下理論基礎,以便后續種植活動的順利開展。
三、利用具體的種植活動,提高幼兒的勞動技能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前期準備工作再全面,還是要看實際的種植操作。種植的第一步是耕地,長期不種植作物的土地會變得板結,營養流失,耕田的目的就是保證地塊松軟肥沃[3]。教師可以準備適合幼兒使用的小工具,將整個班級分為幾個小組,一組負責將大的土塊和垃圾雜物都清理干凈,一組負責用工具耕地,另一組負責施肥……每個小組各司其職,分工合作,不僅效率高,而且每個幼兒都能得到鍛煉的機會。幼兒天生對新鮮事物具有好奇心,而種植工作是以往的生活經驗里沒有做過的,因此幼兒都表現得很積極,不僅合力處理垃圾雜物,還懂得互相幫助,交換干活。
種植園地項目是一個長期的活動,教師要持續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幫助他們最終收獲成功。考慮到幼兒的生理水平和心理水平,教師應當控制好幼兒種植的時長,一次15分鐘,休息10分鐘,再進行15分鐘。這樣既能保證幼兒的效率,又能調動起幼兒的興趣。耕地和播種可以放在同一個星期內完成,有張有弛,讓幼兒不會對種植感到厭倦。在播種完成之后,每周需要進行澆水、除草和間隔的施肥,而這些都需要幼兒親自完成。當然,澆水和除草都是有技巧的,幼兒需要聽從教師的建議,控制好澆水的量,并學會分辨哪些是需要除去的植物,哪些是作物的幼苗。
種植過程可以很好地鍛煉幼兒的心性,促使他們學會按照章程做事,培養他們親近自然和專注觀察的品質,使他們從生活中得到經驗。有的幼兒天生好動,靜不下來,只有迫于壓力,才會安靜一會兒。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種植活動以后,好動的幼兒也能夠做到短時間內自己靜下來。等到收獲的季節,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一起采摘西紅柿和生菜,并用相機記錄下一起勞動的場景,再將照片沖洗出來張貼在班級的宣傳板報上,供幼兒平時觀看與回憶。幼兒可以將自己親自采摘的果實作為飯后水果,從而體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種植步驟看似繁多,但從長期的時間線來看,分攤到各個階段的工作量并不多。教師要仔細安排每次的種植活動,對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做好相應的預案。幼兒親歷所有的種植步驟,自然而然就會積累不少的實踐經驗,動手能力也在此過程中得到不斷提高。
四、利用種植活動的記錄,提高幼兒的“寫畫”能力
從種植活動伊始,教師就可以給幼兒準備一本觀察日記,讓幼兒將植物生長的每個階段和自己的心理感受都用文字或繪畫記錄下來。寫作、繪畫能力都是幼兒發展的關鍵能力,能夠為大班幼兒進入小學學習打下基礎。幼兒通過一定程度的寫作和繪畫練習,能夠拓展對世界的認知,從而促進心理上的進步。在種植活動中,耕地、播種、澆水、除草等過程都可以進行記錄,教師要鼓勵幼兒發揮自己的寫、畫能力,記錄自己的心得與感受。
比如,西紅柿的育苗期是40天到50天,在這個期間,為了滿足幼兒的觀察欲,筆者會帶領幼兒去寫生,記錄下植物生長的具體數據,引導幼兒開展繪畫,用多樣的色彩描繪西紅柿的生長過程。盡管還是小小的幼苗,也包含了幼兒的努力付出,所以幼兒往往會盡最大的努力去記錄。為了調動幼兒積極性,每一次寫生筆者會評選前十個畫得好的幼兒,給予他們特別的獎勵。雖然只是種植西紅柿、生菜,但是幼兒對于戶外寫生很有熱情。教師在幼兒寫生的時候,可以從旁指點,但是不宜多加干涉。寫生一來可以培養幼兒的美術素養,二來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西紅柿、生菜雖然色彩、形狀較為固定,但是幼兒往往會加上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使畫作變得更加精彩有趣。有的幼兒用多樣的色彩畫出了自己心中的生菜田,每顆生菜都是不同的顏色,一片生菜田色彩斑斕。有的幼兒忠于現實主義,詳細地描繪了西紅柿苗和生菜苗的形狀和樣子,作為觀察記錄的圖譜。在植物生長的各個時期,教師都可以帶領幼兒進行繪畫寫生,記錄作物生長的不同樣子,以便讓幼兒對種植活動有所記憶。收獲時節,除了作物果實,其他的枝葉根莖都可以進行創新繪畫。比如,幼兒可以將根莖和葉子貼在白紙上,再利用水彩、油畫棒等材料,畫出一幅自己心中的理想菜地。
西紅柿生長周期較長,在這期間,幼兒可能會逐漸失去興趣,教師需要想辦法讓幼兒適時地關注作物生長。例如,教師可組織親子游園會,讓幼兒帶領家長去參觀班級的小菜地,然后利用多樣的蔬菜完成游戲。親子互動還能增進家庭情感的交流,家長也能夠看到幼兒在園內的生活狀況,可謂一舉多得。待到親子活動結束以后,教師還可以派幾名幼兒作為代表分發種植活動的宣傳單,邀請家長等到收獲期再來幼兒園進行一次關于采摘的親子活動。
五、利用種植勞動教育,培養幼兒的良好品德
開展種植園地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對幼兒的勞動教育。勞動教育是幼兒德育的重要內容,旨在培養幼兒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養成勞動習慣的良好品德。教師通過組織幼兒參加自我服務、為集體服務、種植、飼養等簡單勞動活動,以及觀察、認識成人勞動,能夠使幼兒初步認識各種勞動的意義,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并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教師不能把幼兒當勞動力,或者把勞動作為懲罰的手段,而是要在考慮幼兒實際承受水平的情況下合理制訂勞動計劃,助力幼兒身心發展。勞動教育要在保證幼兒安全的基礎上開展,即使幼兒在勞動過程中出現失誤、意外,教師也不應以責罵為主,過分打擊幼兒的信心和積極性。
種植園地項目從多方面評估都對幼兒勞動教學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可以促進幼兒多方面的能力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動手能力
種植活動首先鍛煉的就是幼兒的動手能力,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幼兒親身參與經歷,付出勞動與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可以學會如何挑選種子、如何平整土地、如何澆水施肥等,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通過勞動動作訓練肢體協調能力和平衡能力。如幼兒原本對身體的控制能力較差,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通過開展種植園地活動,他們可以逐漸更好地控制肢體,變得更加專注,學會種植作物的基本知識。當幼兒掌握了種植技巧以后,他們就能夠更好地種植作物,細心呵護作物成長。
(二)合作能力
種植活動需要大家一起動手,光靠一個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在種植活動中,幼兒時常需要尋求其他伙伴的幫助,如耕地要一起用小鏟子翻土,不然一個人力氣不夠;澆水可以接力,一個人負責接水,一個人負責澆水;記錄可以分工,一個人負責文字部分,一個人負責繪畫。有的幼兒有時可能忘記了自己的幼苗,這時會有其他的幼兒幫忙施肥,這不僅是友愛的體現,也是合作能力的體現。一根筷子容易斷,一把筷子不易折。合作能力作為當今社會必備的素質,要從小就進行培養,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兒學會如何尋求合作、如何更好地開展合作。合作不僅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社會和諧氛圍的發展。
(三)觀察能力
在等待收獲的過程里,幼兒通過寫作、繪畫等記錄方式,詳細觀察并記錄了植物生長周期的各個形態。這需要一定的觀察能力。良好的觀察能力可以幫助幼兒第一時間發現問題,了解情況,為之后的決策提供實際依據。很多幼兒在觀察發現問題后,都會想要解決問題,于是開始自主思考,發揮主觀能動性,這也有利于幼兒邏輯思維的養成。
(四)珍惜成果
從種下種子到收獲,會經歷較長的時期,幼兒也能切身體會到收獲果實是一個多么漫長和艱辛的過程。成果的來之不易會使得幼兒更加懂得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同時也會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養成不浪費的好習慣。
結語
總而言之,種植園地活動可以從多方面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發展,對德育中的勞動教育實踐有很大幫助。教師可以利用種植園地的選址,提高幼兒的判斷能力;利用種子選擇環節,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利用具體的種植活動,提高幼兒的勞動技能;利用種植活動的記錄,提高幼兒的寫作與繪畫能力;利用種植勞動教育,培養幼兒的良好品德。
【參考文獻】
[1]屈艷玲.“生活即教育”理論下的幼兒園種植活動分析[J].新課程,2022(14):20-21.
[2]吳淑霞.淺析幼兒園種植養殖區的環境創設和有效互動[J].當代家庭教育,2022(07):58-60.
[3]白雪銀.淺談如何利用幼兒園當地資源開展綠色種植活動[J].甘肅教育研究,2022(01):99-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