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混齡自主游戲指幼兒在游戲中與不同年齡的同伴互相協作、交流溝通、共同游戲。這一游戲形式能夠培養幼兒的能力,促進每個幼兒健康成長和發展。文章結合實際案例,分析幼兒混齡自主游戲的組織與開展。
【關鍵詞】幼兒;混齡;自主游戲
作者簡介:徐蕾(1985—),女,江蘇省揚中市第二幼兒園。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游戲來源于生活。”在主題活動“有趣的豆寶寶”中,江蘇省揚中市第二幼兒園開展了一系列有關“黃豆”的子主題活動。幼兒們提問:“我們在幼兒園喝的豆漿是怎么做出來的呢?”針對幼兒的疑問,師幼共同搜集豆漿機、石磨等材料,共同開展區域游戲活動“磨豆漿”。幼兒們對古法制作豆漿頗感興趣,在區域游戲中初步了解了制作豆漿的傳統方法,獲得認知和技能的綜合發展。
一、案例分析
(一)案例:“我們磨的豆漿怎么像水一樣?”
1.案例觀察
觀察時間:2021年11月15日(10:00—10:30)
觀察對象:幼兒A(男7歲)、幼兒B(男7歲)、幼兒C(女6歲)
制作材料:石磨、刷子、黃豆、水(見上圖)
活動實錄:幼兒A、幼兒B、幼兒C來到科學區準備磨豆漿,這是新材料投放后幼兒們第一次參與游戲。幼兒B把黃豆放入石磨上的洞中,對幼兒A說:“快轉,快轉。”幼兒A一只手抓住石磨的手柄,使出了很大的力氣,但是石磨旋轉得很慢。幼兒B見狀也抓住手柄,兩個人一起旋轉石磨,石磨旋轉的速度變快了。然而轉動了八九圈,只有碎豆渣出來,沒有豆漿流出來。
幼兒A:“你的力氣太小了,所以磨不出豆漿。”
幼兒B:“黃豆太硬了才磨不出來的。”
幼兒A:“再轉快點。”
兩個幼兒都抓住手柄旋轉,石磨轉了10多圈,還是沒有豆漿流出來。
幼兒C說:“這里有水,是不是要加水?”大家一致同意。于是幼兒C朝洞口倒了些水。幼兒A和幼兒B繼續轉動石磨,開始有水從石槽中流出了。幼兒C又不停地加水,還是只有水和豆渣滓流出來。
幼兒A拿起杯子問筆者:“老師,為什么我們磨的豆漿不像我們喝的豆漿那樣濃啊?”
筆者拿起黃豆對他們說:“你們摸摸,這些黃豆是什么樣的?”
幼兒A:“硬硬的。”
筆者說:“如果讓黃豆變得軟一點是不是可以磨出豆漿呢?”
幼兒B:“怎么把黃豆變軟呢?”
幼兒A:“家里的飯是用水煮的,米本來也是硬的,用水煮了就軟了,我們用水泡一泡。”
這時候,他們高高興興地去泡黃豆了。大約過了五分鐘,他們開心地和筆者說:“老師老師,黃豆變大一點了,應該可以磨豆漿了吧。”筆者鼓勵他們進行嘗試。
石磨里有很多碎豆渣,幼兒A提議先把石磨清理干凈。幼兒A用刷子刷石槽,幼兒C找來廢舊筆筒接住碎渣。幼兒B想要打開石磨看看,可是石磨太重了,于是他提議:“我們一起把它打開,用力!”兩人合力將石磨打開了,里面有好多碎豆渣。
將石磨清理干凈后,幼兒們用泡了一會兒的黃豆繼續磨豆漿。幼兒A和幼兒B一起使勁旋轉石磨,幼兒C用瓶子接豆漿,石槽里流出更多的豆渣,瓶子里的豆漿還是淡淡的。
幼兒們拿起瓶子看了又看,說:“怎么還是像水一樣?”
2.教師分析
(1)根據游戲主題創設互動性的區域活動,為幼兒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
區域活動“磨豆漿”迎合了幼兒的興趣,是主題教學活動的延伸。教師根據主題的開展、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及時更新環境和材料,所提供的生活中不常見的石磨大大激發了幼兒動手操作的欲望,真正體現了區域游戲的互動性。
(2)尊重幼兒,支持、鼓勵幼兒與同伴、教師交往
游戲中,幼兒們共同合作,分工明確。幼兒A和幼兒B年齡較大,在游戲中始終發揮主導作用,不停地忙碌著,在幼兒B一個人力氣不夠時,幼兒A主動加入幫忙。而幼兒C年齡較小,則更多地在旁邊觀察兩人的操作,并提供適宜的幫助(如用杯子接流下來的豆渣)。在磨不出豆漿時,幼兒C看到桌面上的水,提出加水的建議,也為游戲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清理石磨時,幼兒B讓幼兒C幫忙一起扶好石磨,幼兒A則用刷子清理石磨。幼兒之間相互合作、相互促進,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與環境、材料、同伴的多元互動中獲取更多的生活經驗。
(3)教師深入參與和指導游戲,建立平等的師幼互動關系
一是適宜性,即教師在不干涉幼兒活動的前提下,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案例中,教師留意觀察每個幼兒的游戲情況、游戲積極性及交往能力,適時參與幼兒的活動,與幼兒共同發現、探索和解決問題。二是啟發性,即教師通過啟發式講解或提問來促進幼兒積極思考,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案例中幼兒兩次嘗試失敗向教師求助時,教師沒有直接告知其方法,而是和幼兒一起觀察思考,提出新的猜想,以問題引導幼兒向正確的方向繼續探索,從而使幼兒獲得自主學習經驗及成就感。三是及時性,即教師認真傾聽、觀察、判斷幼兒的游戲情況,在幼兒遇到困難時給予及時幫助,不斷激發幼兒的探究積極性。
在區域小結時,教師和幼兒一起探討磨不出豆漿的原因。混齡幼兒的已有經驗和發展水平不同,在交流中,他們通過分享來擴展經驗,從而使幼兒個體的經驗變成幼兒共同的經驗。教師通過觀察及時調整、添加游戲材料供幼兒探索,如沒泡過水的黃豆、浸了水的黃豆、泡發好的黃豆,讓幼兒嘗試用不同材料探索不同的結果,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精神和舉一反三能力。
(二)案例:“濃濃的豆漿出來啦”
1.案例觀察
觀察時間:2021年11月16日(10:00—10:30)
觀察對象:幼兒A(男7歲)、幼兒B(男7歲)、幼兒C(女6歲)、幼兒D(男6歲)
環境與材料:根據幼兒昨天的游戲情況,筆者在活動區域投放了沒泡過水的黃豆、浸了水的黃豆和泡發好的黃豆,讓幼兒嘗試用不同材料探索不同的結果;投放豆漿制作過程的圖例,方便幼兒參考、對比自己的操作方法是否正確,并在區域游戲前介紹了投放情況(見下圖)。
活動實錄:幼兒A迫不及待地來到石磨前,并邀請昨天共同參與游戲的幼兒B和幼兒C加入,幼兒D也參與了游戲。幼兒A看著不同瓶子里的黃豆,摸摸捏捏,選擇了泡發好的軟軟的黃豆,倒在石磨洞里,和幼兒B一起逆時針旋轉石磨。
轉了五六圈后,有白花花的豆漿開始沿著石磨壁緩緩流淌下來,幼兒D大聲地說:“出來了,豆漿出來了。”幼兒A對他說:“快刷到杯子里啊。”幼兒D拿起刷子刷豆漿,幼兒C拿起杯子接豆漿。
幼兒B和幼兒A旋轉得更快了,不一會兒石槽里都是白花花的豆漿。這時幼兒A拿起小刷子,把豆漿刷到杯子里,對幼兒B說:“你接著轉。”并讓幼兒C加水。幼兒C倒了一點水到洞里,然后拿起杯子接豆漿。
幼兒A和幼兒B一起旋轉石磨,這一次他們順時針轉石磨,方向和剛才不一樣,旋轉了很多圈都不見有豆漿流出來,幼兒C喊起來:“反啦,轉反啦。”
但是,幼兒A和幼兒B還是按順時針的方向轉了四圈,豆漿還是沒出來。這時幼兒A停了下來,試圖往反方向用力。幼兒B調整了姿勢,用另一只手和幼兒A一起逆時針旋轉用力,豆漿又流出來了。幼兒C拿起裝水的大杯子和筆筒仔細看了看,最后拿起小杯子接豆漿。
2.教師分析
(1)教師與幼兒的互動。案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通過觀察不斷為幼兒創造自主探究的空間和環境。而幼兒作為探究者,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區域小結分享交流自己的游戲經驗,自主發現問題、討論問題并解決問題。
(2)教師與材料的互動。教師投放的磨豆漿操作步驟圖對幼兒的游戲有隱性指導的作用;投放不同狀態的黃豆,為幼兒的探索活動提供支持和引導,激發幼兒繼續探索的愿望。
3.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本次游戲加入了新的小伙伴,年齡較大的幼兒A像個小首領一樣,給同伴分工,指揮同齡的幼兒B和自己一起轉石磨,還時不時吩咐弟弟妹妹加水,指揮年齡小的幼兒D用刷子刷豆漿,讓幼兒C用茶杯接豆漿。小齡幼兒在觀察大齡幼兒操作時發現問題(石墨轉反了),也為游戲活動的正常運行提出正確的建議。幼兒們在合作游戲的過程中相互溝通、協調、分享、交流,發展了人際交往能力和學習能力。
4.幼兒與材料的互動
因為有了前一天的游戲經驗,幼兒在選擇材料時,直接選取了已泡發好的黃豆,所以很快就磨出了豆漿。幼兒C對裝水杯子和筆筒進行觀察和比較,在游戲中獲取了經驗。幼兒主動與材料互動,調動了積極性,體驗了發現的樂趣,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在本次活動中,幼兒發現石磨的旋轉方向錯誤也是影響探索結果的原因之一,雖然幼兒發現了這一問題,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還是對石磨旋轉的方向不太明確,沒有解決問題;磨豆漿時,幼兒想加水時就加水,對加水的時機并沒有進行探索。
在幼兒游戲時,如何記錄幼兒的探究過程,引導幼兒把所觀察、探索到的經驗用不同的方式記錄下來,促使幼兒更細致地觀察和思考,幫助幼兒建構知識體系與積累生活經驗,為教師提供分析依據,亟須教師做進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二、案例整體評價
案例中,教師從幼兒的興趣入手,觀察和記錄他們在活動中的表現,能夠為幼兒創設具有趣味性、教育性、探索性、操作性、創造性的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在游戲中充分展現自己的能力,通過親身操作、觀察和實驗,認識物體的特征和物體之間的關系,解釋事物現象,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一)教師放手,幼兒主動探索
案例中,不同年齡的幼兒對“磨豆漿”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筆者放手讓幼兒主動探索、發現,讓他們在“直接觀察、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過程中自主學習并獲得經驗。筆者作為幼兒學習的觀察者、陪伴者、引導者和支持者,在游戲過程中及時關注幼兒的表現,了解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再做出適宜的反應和隱性指導。
在幼兒提出問題后,筆者通過啟發式提問來促進幼兒積極思考,進一步探索,這樣基于幼兒問題情境、切合幼兒需要的引導達到了良好的指導效果。教師充分尊重和信任幼兒,有利于喚醒幼兒的主體意識,讓他們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參與游戲活動,從而獲得發展。
(二)共同討論,幼兒分享經驗
每次游戲結束后,教師都會組織幼兒展開討論。首先,讓幼兒介紹“今天玩了什么?”(觀察幼兒的表達是否完整),“在游戲中碰到了什么困難?是如何解決的?”(引導幼兒分享成功經驗)。最后,教師幫助幼兒總結在游戲中掌握的技能,提醒幼兒多體驗不同的區域活動,從而獲得均衡的發展。
區域點評環節中,同伴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一方面可以將自己的游戲經驗分享給同伴,另一方面,幼兒講述自己辦法的過程也是經驗分享的過程,有利于營造一個“社會學習”環境。
(三)混齡游戲,促進互動交往
混齡游戲中,大齡幼兒表現出超強的領導力,不斷調整策略指導小齡幼兒,同時小齡幼兒在活動中的發現對游戲的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他們學會了協商、謙讓、合作等重要的社交品質和技能,游戲能力也逐漸增強。
總而言之,混齡自主游戲的開展使幼兒的活動空間、創造空間和教師的教育空間都得到了充分發展。教師通過區域游戲環境的創設、活動材料的投放,讓幼兒充分體驗到了自主游戲的樂趣和合作交往的快樂。教師根據不同幼兒的年齡和特點,設置不同層次的游戲目標,通過分年齡、分難度和分層次的方法達到理想的教育目標,這對幼兒的發展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劉文婷,谷忠玉.科學活動中師幼互動存在問題的探析[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4(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