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將幼兒園教育內容劃分為五個方面,健康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要想有效地進行幼兒健康教育,幼兒園就需要科學合理地安排好勞動活動,以勞動教育助力幼兒健康成長。在進行幼兒園勞動活動設計時,教師要兼顧實踐性和趣味性,激發幼兒的勞動興趣,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勞動活動中。“家長義工聯”是連接教師與家長、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紐帶。因此,教師還可以巧借“家長義工聯”之力,開展幼兒勞動活動,綜合提升幼兒的勞動素養。
【關鍵詞】健康教育;勞動活動;“家長義工聯”;勞動素養
作者簡介:蔣萍萍(1989—),女,江蘇省海安市曲塘鎮中心幼兒園。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通過勞動,人才具有用心靈去認識周圍世界的能力。”勞動能夠幫助人們更加用心地感知和認識這個世界,因此,幼兒園與教師要重視從小培養幼兒熱愛勞動的可貴品質,用勞動活動讓他們與世界產生更多的連接。“家長義工聯”是指學生家長自發組成的聯合團體,意在為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提供無償服務。“家長義工聯”是連接家庭與學校、家長與教師之間的一座橋梁,它不局限于單個家長或少數家長代表,而是每個家長都可以成為“家長義工聯”中的一分子。教師可借助“家長義工聯”,讓家長參與幼兒園的管理,參與幼兒勞動活動的創設,以提升幼兒的勞動素養。
一、幼兒勞動素養的培養現況
就目前國內幼兒教育的現狀來看,許多教師和家長過分強調幼兒對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掌握,忽視了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及勞動習慣的培養,使得很多幼兒在綜合素養上有所欠缺。除此之外,當前很多幼兒的成長狀態也使得他們難以具備一定的勞動意識。這是因為很多幼兒都成長于雙職工家庭,家中長輩對他們是百般呵護,使得這些幼兒不具備與年齡相符的動手能力,缺乏基本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幼兒甚至被剝奪了在家勞動的一切機會和可能,這也使幼兒逐步喪失勞動的欲望和主觀能力性。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幼兒對家人的依賴性很強,什么事都需要家長幫忙完成,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幼兒不愛勞動、不重視他人勞動成果的行為和觀念會在這樣的成長環境里逐步形成,以至于教師安排勞動活動時他們不愿參與,也很難融入,有些幼兒甚至會搞破壞。鑒于這樣的家庭勞動教育現狀,教師要根據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及幼兒的身心發展情況設置豐富多樣的勞動活動,在依托“家長義工聯”的情況下,以幼兒喜聞樂見的方式激發他們的勞動熱情,讓幼兒在身體力行的體驗中感受到勞動的魅力,并逐步養成一定的勞動習慣。
二、依托“家長義工聯”提升幼兒勞動素養的實踐與策略
(一)營造體驗感,在共同觀察中培養勞動意識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難發現,在日常生活中過分依賴長輩的幼兒多數明顯缺乏勞動意識,而要改變幼兒這樣的成長狀態,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勞動習慣,就需要在幼兒熟悉的環境中營造良好的勞動氛圍,以相對輕松的勞動氛圍帶動幼兒產生相應的勞動行為。在幼兒對勞動尚沒有具體的概念之前,教師可以先給幼兒安排一些簡單的勞動,讓他們在相對輕松的活動中形成一定的勞動意識。當幼兒擁有足夠的勞動意識時,他們才會產生勞動愿望,從而慢慢自發地做出相應的勞動行為。因此,教師可以依托“家長義工聯”給幼兒安排一些植物園實地觀察活動,讓家長協同幼兒對植物園里的植物進行觀察和學習,在輕松有趣的氛圍里體會勞動的樂趣[1]。
教師可以事先跟“家長義工聯”的家長代表聯絡,將幼兒的勞動觀察課程安排在植物園,或者是當地的一些植物教育基地。教師和家長將幼兒帶到活動目的地后,可以引導幼兒對各種不同的植物進行有序的觀察,并為幼兒講解有關種植、播種、收獲等勞動環節的知識,在解答幼兒疑惑的同時,讓他們清晰地感受到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幼兒還可以現場看到鐵鍬、鋤頭等一些常用的勞動工具。家長可以帶領他們仔細觀察每種工具的不同,并給他們詳細描述各種工具的使用方法并進行適當的示范。為了讓幼兒在觀察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勞動,家長在示范的過程中可以讓幼兒進行簡單工具的操作,如用小鐵鍬松土等,以直觀感受激活學生內在的勞動意識。幼兒的思維具有明顯的直覺行動性,這樣實地觀察的勞動活動能讓他們更加投入地融入相關活動中,感激發幼兒的勞動意識。陶行知曾提出“六解放”的理念,其中有一條就是要解放孩子的眼睛,給他們觀察的機會。對幼兒來說外面的世界都是新奇的,他們可以觀察的人與物還有很多,但是如何讓幼兒去觀察,提升他們的觀察能力,讓他們將觀察當成是自己的一種需要,這就需要教師尊重幼兒發展的特點,聯合“家長義工聯”,為幼兒營造觀察的環境,使幼兒在觀察中更好地體驗勞動,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
(二)鼓勵多動手,在親自實踐中感受勞動快樂
實地的觀察和體驗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幼兒產生勞動意識,激發他們參與勞動的欲望,讓他們以更高的熱情應對后面的勞動活動。當幼兒進入這個階段后,教師就需要趁熱打鐵,在幼兒具有較高勞動積極性的時候,給他們安排一些簡單的實踐活動,讓幼兒在親自實踐中感受勞動活動的樂趣,用樂趣激發幼兒產生持續性的勞動行為。幼兒尚未形成一定的自控能力,他們勞動行為的產生完全是來自外在勞動活動對內在心性的刺激,當這些刺激都是正面且有效的時候,他們就會形成“勞動帶來快樂”的主觀意識,并且這種主觀意識會主導幼兒的相關行為,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組織的勞動活動。
當幼兒在實地觀察體驗的基礎上產生一定程度的種植欲望后,教師和家長可帶領幼兒在幼兒園的種植園里重新規劃一塊種植園地,按班級帶領幼兒種植一些生命力比較旺盛的植物,如小班幼兒可以種植綠蘿等易存活、易打理的綠植;中班幼兒可以種植土豆、紅薯、花生等塊根狀的作物;大班幼兒則可以在家長的陪同下,種植黃瓜、圣女果等爬藤類的蔬菜,或是月季、菊花等生命力強的花卉。教師和家長代表可以一邊講解工具的使用方法及種植注意事項,一邊引導幼兒正確使用相關工具進行種植準備。幼兒可在教師和家長的引導下進行翻土、挖坑、放入種子或小苗、埋土、澆水等一系列勞動,雖然過程中會有磕磕絆絆,但當幼兒都種好了相應的植物,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時,他們也會由衷地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快樂充實的動手實踐能讓幼兒獲得足夠的成就感,他們也會愈發珍惜自己及他人的勞動成果。教師要借助幼兒天生好動的特點,強化他們的操作能力,將特點變成亮點,提升他們的勞動技能。
(三)增強互動性,在參與游戲中激發勞動興趣
單一的勞動活動并不能有效地激發幼兒參與勞動活動的興趣,只有當勞動活動充滿多樣性和互動性時,才能給幼兒帶來持續不斷的樂趣。不同學齡段的幼兒身心發展水平和學習特點都是不一樣的,要想讓勞動活動始終有效地發揮啟發性和教育性,教師就需要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設計和安排合適的互動性勞動游戲,在寓教于樂的同時,激發幼兒參與勞動游戲的興趣和熱情。對幼兒來說,互動性強的勞動游戲能有效減輕勞動活動帶來的勞累,讓他們在你來我往的互動環節中理解勞動的意義,增強勞動感悟的同時提升幼兒對勞動游戲的參與度。
任何植物的生長都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在這段等待的時間里,幼兒很容易會逐漸失去勞動的興趣,不愿意觀察和照顧自己的植物。為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教師可以科學合理地創設一些勞動游戲來增強植物維護的趣味性,讓幼兒對植物的觀察和照顧有持續不斷的熱情和興趣。例如教師和“家長義工聯”可以聯合舉辦有獎競答、激情除草、尋找害蟲等趣味性極強的勞動游戲,讓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完成對植物的觀察和維護。以有獎競答游戲為例,教師和家長可以將之前講過的種植知識和勞動基礎知識做成一張張答題卡,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答題,答出一題計一分,最后勝出的小組將獲得一個小獎勵。這樣充滿趣味的勞動游戲能有效削弱勞動的乏味,教師、家長及幼兒之間的良性互動也能保持幼兒的勞動興趣,讓種植過程變得生動有趣。對幼兒來說,游戲是互動的主要方式,其不僅能促進幼兒對互動活動的深入探討,還能培養幼兒與教師、家長之間的情感。互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教師可通過與幼兒的互動發現他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在游戲上有哪些進步;家長可通過互動更全面地發現幼兒身上的優點,進而有針對性地與其互動;家長與教師通過互動能達成共識,站在同一立場上共同努力,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幼兒在彼此的互動中團結友愛,培養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2]。
互動讓幼兒增強了勞動的自信,也讓他們享受勞動中因交流與合作帶來的快樂。
(四)注重綜合性,在趣味活動中培養勞動習慣
除了上述的一些方式可以培養幼兒勞動意識,激發幼兒勞動興趣外,教師還可以將勞動與其他學科門類有機結合、互相滲透,提升幼兒園勞動活動的綜合性,以更加全面的勞動教育來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幼兒的健康成長是家庭和學校都極為關注的教育問題,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提升幼兒的勞動素養也需要家園共同合作,才能將其落到實處,“五育并舉”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幼兒園和“家長義工聯”需要合力開展形式多樣的勞動活動,以多樣化的勞動活動提升幼兒的勞動技能,讓他們在不斷參與勞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勞動習慣。
教師在設計和安排相關勞動活動時,還需要考慮到活動的綜合性,以符合幼兒興趣和需求的綜合性勞動活動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在“家長義工聯”的幫助下,教師可以設計“美化植物園”“希望的田野上”等一系列兼具趣味性和綜合性的主題勞動活動,讓幼兒在參與相關勞動活動的過程中學習到翻地、播種、拔草、澆水、施肥、捉蟲、采摘、洗菜等勞動技能以及基本的勞動知識。在“美化植物園”的主題活動中,教師、家長和幼兒可以一起進行種植和照料工作,將植物園整理得更加整潔、有條理。活動結束后,教師、家長及幼兒可以跟美化后的植物園一起留影,將這個美好的瞬間記錄下來,以持續性的激勵提高幼兒進行勞動的積極性,增加他們勞動成就感的同時,讓他們愿意持之以恒地進行勞動,從而逐步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在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時,教師要聯合“家長義工聯”一起改變對幼兒的評價方式,也就是說,首先要從評價上認可幼兒的勞動行為,以激發幼兒勞動的熱情。當前的幼兒園教育、家庭教育往往更關心幼兒獲得的一些技能,比如幼兒在音樂上有沒有天賦,畫的畫好不好看等。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幼兒園教育,對幼兒的勞動教育關心都不夠,因此教師要聯合家長更好地培養幼兒勞動的習慣。一方面要提高幼兒勞動的興趣,讓他們將勞動當成一種快樂;另外一方面要提升幼兒的勞動技能,讓他們有信心勞動。當幼兒發現勞動是快樂的、有趣的,他們就會不再排斥勞動,甚至會爭先恐后地參與勞動。
結語
盧梭曾說:“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勞動訓練,沒有勞動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由此可見,勞動是人們進行正常生活的必要行為,勞動素養是個體成長發展中必須培養的重要素養。幼兒處于人生的啟蒙階段,適當的勞動能夠讓幼兒與周圍的世界產生更為深厚的連接,讓他們在親近自然、熟悉社會的過程中感受到勞動生活的美好。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周圍的自然、社會資源,借助“家長義工聯”的力量,通過現場觀察、親自體驗、創辦活動、開展游戲等多樣的形式開展幼兒園勞動活動,幫助幼兒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念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讓他們在各種勞動活動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形成勞動習慣。與此同時,“家長義工聯”能讓幼兒園與家長之間形成良性的合作關系,共同構建互動式的親子勞動活動,以高質量的勞動活動持續不斷地培養幼兒熱愛勞動的優秀品質。
【參考文獻】
[1]楊露露.種植園地活動中幼兒勞動素養的形成[J]教育導刊(下半月),2020(05):79-83
[2]張華,許小琴.通過種植活動提升幼兒勞動素養的實踐探討[J]學周刊,2021(31):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