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有主動制訂計劃的想法,并且能夠與同伴協商制訂計劃并合作實施計劃,這是幼兒主動學習的表現,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標志之一。設計混齡建構游戲計劃書,能夠使幼兒明確同伴分工,促進幼兒的社會交往。同時,幼兒在制訂、實施、回顧計劃書的過程中能聚焦游戲過程中問題的解決,提升溝通、合作能力,促進社會性發展。
【關鍵詞】計劃書;混齡建構游戲;社會性發展
作者簡介:杭瑩(1990—),女,江蘇省無錫市稻香實驗幼兒園。
游戲在幼兒身體、認知、社會性和情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同時該指南也強調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應借助游戲的基本形式突出“以兒童為中心”的科學教育理念。混齡建構游戲能夠提供多元的材料、開放的環境和異質同伴的相互刺激,以提升不同年齡幼兒在游戲中合作、交流的能力為重要目的,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有著顯著的推動作用。由此,筆者希望通過對混齡建構計劃書(下文稱“計劃書”)價值的進一步挖掘,探究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策略。
一、混齡建構游戲中計劃書的重要作用
混齡游戲是幼兒日常游戲中的一種特殊形式,旨在打破幼兒的年齡限制,以滿足不同年齡幼兒的發展需要為基本目標,通過對環境與課程的再設計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多年來,筆者所在幼兒園堅持研究并推進混齡游戲活動,通過突破年齡壁壘,鼓勵異齡幼兒以組建“小家”的方式開展適宜的學習與游戲活動。混齡建構游戲中,游戲對象性格、能力的差異,以及環境、材料的多元化,使得游戲計劃的商定和問題、矛盾的解決有了更多可能性,大大提高了幼兒社會交往的可能性。
(一)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劉焱在《兒童游戲通論》中闡明:“非普遍意義的幼兒社會性發展就是指幼兒發起、形成和維持一段或多段與同伴的良好關系的能力。”[1]這種能力的獲得主要依靠幼兒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潛移默化的觀察與模仿行為。幼兒在一日生活和游戲的過程中通過觀察與模仿他人的行為來促進自身的社會性發展。在各種交往活動中,幼兒主動參與的過程是推動其社會性發展的源動力。在混齡建構游戲中,幼兒社會性行為主要體現在分享材料、合作搭建、作品展示等方面,這也指向了游戲“計劃—工作—回顧”的三個環節。因此,計劃書的有效利用成為推動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關鍵之一,利用計劃書為幼兒營造積極的游戲氛圍顯得尤為重要。
計劃書是承載幼兒計劃的書面表征。“計劃”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為工作或行動以前預先擬定的具體內容和步驟。幼兒的計劃即幼兒對活動過程、活動結果的安排和預期,它指向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回顧計劃三個階段,包含計劃內容和計劃方式。對混齡建構計劃內容和方式進行調整,能夠引導幼兒在制訂、實施、回顧計劃的過程中主動發起合作,提升建構能力,發展社會交往能力,提高問題解決水平。
(二)優化教師指導策略
教師的觀察能力和指導策略極大地影響著混齡建構游戲中幼兒計劃的制訂和實施情況。計劃書的有效利用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優化教師的指導策略,為幼兒提供解決問題的支架,激發幼兒的主動性。教師可以通過記錄和整理支持幼兒使用計劃書的實例,如主題情境、提問指導、分享交流環節等,總結反思,豐富策略研究。教師預設建構主題與分解建構目標,能夠提升幼兒對建構作品的認知與想象力,并讓幼兒在分次計劃的過程中加深對作品結構的理解;在幼兒搭建過程中采用提問指導的方式能夠引導幼兒主動探索,并不斷對照計劃書進行有目的的建構;在游戲結束時利用計劃書展開回顧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總結經驗,引導幼兒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主動評價自己或同伴的作品。
二、混齡建構游戲中計劃書的運用策略
在本次實踐研究中,筆者從計劃書研究入手,激發幼兒制訂計劃的主動性,優化計劃書內容與結構,提升指導能力,提高幼兒計劃制訂水平,從而達到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目標。但在實際的游戲觀察中,結合幼兒建構游戲計劃書的使用現狀,筆者發現還存在一些問題:1.計劃書只在游戲計劃環節單一存在,無法串聯游戲以實現價值最大化;2.計劃書內容貧乏,無法起到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作用。基于以上種種問題,筆者以混齡建構游戲中大班幼兒為主要觀察對象,從計劃水平、計劃行為特點及實踐問題入手,提出調整策略,希望所得結論可供借鑒。
《以游戲為中心的幼兒園課程》一書中提到,在兒童游戲和思考時,教師的關鍵作用在于他與兒童互動的方式[2]。在對計劃書的價值的深入挖掘過程中,筆者發現,教師對幼兒的及時回應與積極助推對幼兒社會性經驗的獲得與重組有著重要的影響。從目前建構游戲的基本環節來看,計劃、工作、回顧環節中幼兒的社會交往行為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如果教師能利用計劃,在這三個環節中根據幼兒的需要及時提供相應支持,對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計劃環節—以“計劃”發起合作
游戲計劃書是發起游戲的基本道具,也是呈現幼兒前期思考和溝通協商過程的媒介。有了游戲計劃書,游戲就能夠在有目的、有準備的前提下開展。一份完善的游戲計劃包含游戲主題、游戲材料、游戲分工、環境設計等內容。在混齡建構游戲中,游戲計劃書一般由一名幼兒根據環境和材料,征集其他幼兒意見后制訂。因此,教師可以先了解幼兒的興趣和需要,設計開放性問題,引導幼兒說出對游戲的想法,讓幼兒在傾聽他人意見和自我表述的過程中逐漸豐富對游戲的設想。同時,教師可以采用同主題、多角色、分任務的方式,引導幼兒在制訂計劃的過程中,按照游戲成員的不同水平和意愿進行分工,使計劃滿足每個幼兒的游戲需求,促進幼兒之間的溝通與表達。
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游戲情境的多變性導致計劃需要反復修訂。因此,教師應時刻關注幼兒的游戲狀態,適時提出問題,讓幼兒逐步完善計劃。例如,在一次建構游戲中,軒軒和樂樂計劃搭一座橋,他們一人負責橋墩,一人負責橋面,很快便搭好了一座橋,并找來小汽車進行游戲。小車一次又一次從坡上開到地上,慢慢地,兩人的注意力開始分散。這時,教師提出問題:“小汽車下橋之后要去哪里呢?”軒軒說:“它可以去游樂場。”教師繼續提問:“去游樂場的路怎么走?需要經過哪里呢?”樂樂說:“要左轉、右轉,還要經過一個小樹林。”教師引導他們:“看來去游樂場的路挺復雜的,你們得好好設計一下才行。”
于是,兩名幼兒就“去游樂場怎么走”的話題繼續進行討論,不斷修改他們的游戲計劃,重新開始搭建。再次游戲時,下橋后的路變長了,延伸出了各種方向,還出現了十字路口。計劃內容的逐漸細化讓幼兒在想法的不斷碰撞中提高了對游戲的專注度,成為更加密切的游戲伙伴,提升了游戲質量。
(二)工作環節—以“計劃”解決問題
分工合作是幼兒親社會行為形成的重要突破口。混齡建構游戲中同伴年齡和水平的差異為幼兒提供了天然的支架。在此基礎上,計劃書的介入為幼兒搭建了一座爬梯,讓幼兒在合作溝通的過程中能夠順利理解彼此,感受合作的重要。但同時,幼兒身心發展水平的差異增加了他們之間互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問題與矛盾也隨之產生。教師作為幼兒游戲行為的觀察者,若能給予幼兒適時、適宜的支持,那么各種問題恰好能讓幼兒學習換位思考和理解他人。
例如,四名幼兒共同設計完計劃書之后,兩名幼兒一起向其他幼兒介紹了他們的計劃,他們計劃搭建一個小區:“我們設計的小區有許多高高的房子,旁邊是圍墻,還有綠化帶,還有跳廣場舞的空地。”開開提議:“我和心心負責搭路,快快和樂樂負責搭房子。”這得到了其他幼兒的一致同意。快快看著設計圖,去材料柜里找來了很多長板積木。心心說:“我們先搭一條路出來吧,路可以用這個長長的積木搭。”他們先用長板積木、彎頭積木和三叉積木搭出了一條蜿蜒曲折的路。然后,快快和樂樂找來了許多長方形磚和圓柱積木,他們一起利用這些積木搭建高樓。慢慢地,小區初具規模。開開觀察設計圖,對心心說道:“這里有樹。”于是心心找來了三角形積木和三叉積木代替樹。區域游戲結束的音樂響起,幼兒們的作品搭建也暫告一段落。
又如,幼兒在計劃過程中繪制了一張以方形大樓為主體,旁邊輔以小路、圍墻的小區雛形的圖紙。小區中最高的建筑物有七層,需要幼兒利用磚塊積木交錯圍圈并逐層搭高,此過程考驗幼兒建構的熟練程度以及與同伴合作的能力。幼兒先搭建了小區里的路,熟練地用長板積木和半圓弧積木組合成一條三岔路。接著幼兒開始搭建小區的圍墻,但是在搭建圍墻的過程中,幾名幼兒對圍墻的面積大小產生了分歧,因此出現圍了拆、拆了再圍的反復工作情況。圍墻搭好之后,幼兒在建造大樓時又發現了問題,即圖紙上畫了七層,但是用圍合的方式搭建建筑易耗材料,材料不夠搭建七層,而且幼兒覺得搭建的大樓看不出樓層的分隔。問題的出現讓幼兒開始梳理建筑的結構,發散思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建議幼兒將這次搭建的建筑記錄在計劃書空白處,通過與設計稿對比的方式找不同。幼兒很快發現設計稿中并沒有標注建筑搭建的方法,看不出材料使用的多少。經過再次商議,幼兒提議用圍一層、鋪一層板的方式搭建大樓,這樣既能節省材料,也能分隔樓層。
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幼兒重塑認知、理解他人的過程。在建構過程中出現問題時,教師的引導能夠讓幼兒聚焦問題進行思考。在計劃書上記錄能夠幫助幼兒梳理問題的關鍵,增進幼兒之間的交流。幼兒學會換位思考和理解他人對融入社會生活有著重要價值,能促使他們形成更多親社會行為,如分享、謙讓、關心、合作等。
(三)回顧環節—以“計劃”優化評價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強調,要讓幼兒在一日活動中通過觀察身邊的成年人和同伴來學習與人交往和友好相處的方式,正確認識自己和理解他人,以此來提高自身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幫助幼兒回顧游戲過程、對比游戲計劃,可以促進幼兒評價能力的發展,讓幼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良性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
例如,在一次建構游戲中,樂樂想要搭一輛會動的小車,在屢屢失敗并不斷調整策略之后,樂樂逐漸趨向成功。在回顧環節中,樂樂回顧了自己的搭建過程。
第一次嘗試:樂樂先用五根圓柱積木縱向平鋪做輪子,上面放置四塊長板積木當作座位。之后他另外找來兩塊長板積木,并握住積木在身體兩側做劃槳的動作,試圖推動自己前進。第一次小汽車只向前移動了一點。
第二次嘗試:樂樂拆除了汽車重新組裝。這一次他多增加了一根圓柱積木做輪子,座位依然用了四塊長板積木,手里的長板積木調整為一根,并在身體前方做撐地劃槳的動作。起先汽車始終在原地來回移動,樂樂調整了身體用力的部位,在用長板積木撐地的同時,身體重心略后移,雙腿向前發力推動汽車向前移動。這一次汽車成功向前移動了,但是因為沒有更多的輪胎,車座最終觸地停止移動。
第三次嘗試:樂樂用四根圓柱積木鋪在底面,在第二層增加三根圓柱積木,在第三層放置兩塊長板積木作為座位。搭好之后,樂樂嘗試爬上車,但是車子立馬塌了。
第四次嘗試:樂樂延續了第二次的方法搭建汽車并向前移動,依然移動了一小段距離后就不得不停止了。
在回顧環節中,教師引導幼兒回憶并記錄每次搭建的過程,以及所對應的結果,引導幼兒相互幫助,嘗試分析問題,提出解決辦法。計劃不斷調整和豐富,問題隨之產生又被解決。幼兒在回顧、協商合作的過程中革新游戲內容,重議游戲規則,轉換游戲角色,感受到自主游戲帶來的樂趣,在嘗試理解他人的過程中,被需要、被尊重的心理也得到了滿足。
結語
幼兒有制訂計劃的想法,能主動制訂計劃并與同伴合作實施自己制訂的計劃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基礎,是提升社會交往能力、促進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因素。混齡游戲對象經驗水平的多樣性沖擊著幼兒原有的經驗和能力,幼兒由此形成的最近發展區成為幼兒學習如何看待自己與對待他人的關鍵。教師應以幼兒的興趣為基點,圍繞幼兒生活,引導幼兒在計劃、工作、回顧的游戲過程中探索并解決問題,在混齡建構游戲中提升社會交往能力,讓幼兒通過游戲的方式了解世界,從而達到促進幼兒主動學習、提高幼兒交往水平的雙重目的。
【參考文獻】
[1]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Judith Van Hoorn,Patricia Monighan Nourot,Barbara Scales, 等.以游戲為中心的幼兒園課程.
[M].史明潔,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