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智強 孫琴芬
【摘要】價值體認指通過體驗觀察去認知、認同價值意義,是一種深度的兒童價值理解與價值建構體系。文章引入價值體認的核心觀點,提出從生活實際出發,設計課程內容;從學生興趣出發,豐富課程形式;從核心能力出發,理論聯系實踐;從課堂教學出發,實現多方聯動等路徑,由此實現對學生法治思維的涵養。
【關鍵詞】價值體認;法治思維;涵養
作者簡介:包智強(1963—),男,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孫琴芬(1977—),女,江蘇省無錫市前洲中心小學。
價值體認指通過體驗觀察去認知、認同價值意義,是一種深度的兒童價值理解與價值建構體系,包含體驗—認知—認同—踐行—內化等環節,強調以體驗為切入口,獲得價值認知,進行價值判斷,增強價值認同,實施價值踐行,從而實現價值內化[1]。法治思維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核心內容,教師引入價值體認的觀點來推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展開,通過價值觀念的培養來實現對學生法治思維的涵養,可以更好地引領學生成長。
一、教材分析
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的法治專冊在2019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該教材的內容主要以憲法教育為核心,系統強化法治教育[2]。該教材的主要編寫思路為以憲法精神為主線,從學生生活出發,將知識、觀念與行為選擇融為一體,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與法治思維。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有四個部分的內容,即憲法的根本地位以及法律維護生活秩序的作用;通過身份的獲得、國籍的法律規定、居民身份證的作用引導學生了解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介紹國家機構的產生及職權、人大代表的職責,引導學生認識權力受到制約與監督;重點介紹未成年人保護法,讓學生掌握正確維權的方法。
道德與法治呈現明顯的特點,在實際的課程內容中結合案例分析,以講法律規范為主。同時,道德與法治以法律知識教育為載體,促進學生法治思維養成與實踐能力的提升,適當地融入道德教育,追求內容科學、邏輯嚴謹與表述生動的統一。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也設計了諸多的開放性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二、現狀分析
從目前的研究分析來看,道德與法治教育在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學習興趣較低
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興趣較低,是當前道德與法治教育在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課程內容相對枯燥,且多數課程內容脫離實際生活,學生無法在課程上享受學習知識的愉悅。因此,提高課程的趣味性,讓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互動,提高課程的教學實效,是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二)教學形式單一
目前,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主要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教師在課堂上通過PPT及圖片、視頻的模式展示課堂內容,以教師輸出知識為主。此種單一的教學形式只能傳遞簡單的知識,對學生思維方式和實踐能力培養效果不明顯。
(三)內容脫離實際
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教材內容包含憲法及基本的法律常識,以較為宏大的政策性解讀為主,對實際的生活細節方面涉及較少,課程內容離實際較遠。學生在學習時理解較為困難,缺乏積極性,這也不利于其實踐能力與法治思維的培養。
(四)教師理念偏差
許多教師不能緊跟時代的發展,自身掌握的教育理念較為陳舊。部分教師認為小學生的年齡較小,認知水平有限,且尚在家長的庇護范圍內,因此不急于進行法治教育[3]。
三、價值體認下涵養學生法治思維的重要意義
道德與法治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在深刻學習理解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而在價值體認下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明晰教學過程
在價值體認的引導下,教師展開結構化的鏈式學習行動,能有效引領學生理解知識、提高能力、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這也契合價值體認的過程,有利于全面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二)提升教學效率
價值體認的重點在于通過教學實踐來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認知,尤其是在小學階段,教師更容易培養學生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教師在價值體認的引導下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可以直接實現對學生法治思維的培養,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三)順應教育方向
當前教育的重點是全面促進學生各類素養的養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這不單單要求教師傳授知識,更多的是要求教師注重對學生各類思維的培養。在價值體認的指導下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法治思維[4]。
四、價值體認下涵養學生法治思維的路徑
在價值體認下對學生的法治思維進行涵養,教師就要充分理解價值體認的核心內涵以及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并探尋正確的教學路徑。
(一)從生活實際出發,設計課程內容
在設計課程內容時,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在生活的實踐、體驗中以一個或多個主題結構式學習鏈進行自我教育,將其價值取向由原來的知識性學習變為基于現場、經驗和發展的生活實踐學習。教師在設計課程時需要充分考察學生的生活需求,從生活的角度設計課程,并融入實際生活案例,在增加課程趣味性的同時提高課程效率。
比如,在教學“感受生活中的法律”這一章時,教師可以在課程一開始就設置游戲環節,讓學生了解游戲規則,從而引申到“游戲和比賽有規則,相對應社會運行也有其規則”。在實際的課程內容涉及著作權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習作、美術作品等出發,講解著作權。比如,教師可以提問:“玲玲在兒童刊物上發表了一篇小說,同學們知道玲玲擁有什么權利嗎?”由此展示著作權的內容,并且告訴學生,個人創作的作品都擁有一定的著作權,并教會學生如何辨別自身的著作權是否被侵犯以及如何不侵犯他人的著作權。在第九課“知法守法 依法維權”中,為融入“依法維權要靠依據”這一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平時和父母去完超市后都是怎么處理小票的,提問:“超市為什么要把小票給消費者,這一張小小的票據對消費者來說有哪些作用呢?”這一問題的提出會引發學生回顧真實的生活場景并思考這些票據的用途。除此以外,票據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引入“3·15”消費維權典型案例—無發票,經銷商不予承認和理賠,從而讓學生從中意識到小票還有成為日后依法維權證據的作用,進而引導學生用法律的視角重新看待生活現象,發現生活中的法律。
(二)從學生興趣出發,豐富課程形式
“體驗—認知—認同—踐行—內化”的實踐,旨在學習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主探究性和思辨創新能力,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學生的個人品質、創新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在體驗活動中內化學生的價值體認[5]。這就要求教師不斷豐富課程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參與課程互動,提升整體的教學效果。課程形式可以從互動、課堂主題以及課程評價等多個方面進行。
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置游戲環節,安排學生進行情境表演,根據課程內容設置主題課程,設置多維度的課程評價體系等。再如在進行“國家機構有哪些”的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視頻的形式引導學生,在學生觀看視頻的時候及時講解,讓學生認識主要的國家機關及其職責。在引導學生認識這些機關的同時,教師要結合一些實際生活的問題進行引導。比如“我的身份證弄丟了,該到哪里去補呢?暑假我想跟爸爸一起回老家,可是什么時候放假呀?我該去問哪個部門呢?”在認識法院機構時,教師可以設置庭審小課堂,組織學生進行實際的庭審現場模擬,讓學生能夠在獨立思考的情況下認識問題、處理問題,從而形成一定的法治意識和思維。在“人民代表為人民”一課中,在學生了解人大代表“廣泛的宣傳和選民登記工作—公布選民名單,填寫選民證—提名推薦候選人—確定候選人—組織候選人與選民代表見面—正式投票選舉”的選舉流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模擬選舉。真實的情景模擬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他們樹立人人都是主人公的意識,也更加明確人大代表是由人民選出的,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國家的興旺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
(三)從核心能力出發,理論聯系實踐
學生在價值體認下培養法治觀念,不能只是簡單地學習理論知識,應該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理解理論、掌握理論,并且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在實踐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法治思維[6]。在一節課的設置中,理論知識部分與實踐環節應該各占一定的比重,教師不能單純地講授理論知識,也不能全部設置實踐課程。同時,教師也可以給學生留課外作業,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注重對理論知識的實踐。
比如,在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情境再現小課堂,讓學生扮演道路上的各種角色,通過各種情境演練實現理論知識對接,比如車輛、行人應當按照交通信號通行;遇到交通警察現場指揮時,應當按照交通警察的指揮通行;在沒有交通信號的道路上,應當在確保安全、暢通的原則下通行等,由此來幫助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留意生活中的交通安全法知識,并進行一定的理論總結,在課堂上分享。在“依法維權有途徑”一課中,教師以“關不住的親情”案例切入,尋找依法維權的有效途徑,并總結出未成年人告知情況、尋求法律幫助、咨詢尋求幫助三條維權路徑,由抽象到具體,再通過情感共鳴引導學生進入校園暴力、網絡詐騙、高空拋物、家暴這四個真實的現實情境,讓他們以主人公的視角合作探討三條維權路徑在情境中的具體實施方法。教師則要通過課堂實操,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依法維權需要智勇雙全,自我保護很重要,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指引,使其真正學以致用。
(四)從課堂教學出發,實現多方聯動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育中,教師應該促進多方力量的聯動,不斷拓展學生法治思維培養形式,更好實現最終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在課堂的知識講授之外,開展各類普法宣傳活動、法治辯論大賽、法治情景劇等,也可以讓學生對家長普法,讓學生學會從法治的角度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等。
教師在“用好法律 維護權利”一課就可以留下這樣的課后作業:把今天學到的內容講給爸爸媽媽聽,并和家長一起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學生將課堂內容講給家長聽,有助于他們法治意識的深化;親子共讀《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在家中形成學法的氛圍,有助于提升家庭的整體法治素養,兩者相輔相成。另外,教師可以引導家長參與法治教育,開設家校課堂,將正確的法治意識傳遞給家長,讓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法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法律,通過日積月累的影響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同時,學生法治思維的培養也可以借助一定的社會力量。學??梢月摵仙鐓^開展法治教育的活動宣傳,組織學生參觀看守所、法院等執法機關,或是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法律講座、體驗模擬法庭,提高學生對法律的認知[7]。學校也可以聯合社區,創設法治宣傳員崗位,讓學生扮演“小小法治宣傳員”的角色,使學生在培養自己遵法、守法、普法好習慣的同時,面向社區、面向社會,以點帶面傳播法治之聲,播撒法治陽光,形成較為濃厚的法治氛圍。一系列的價值體認的教學活動可以增加學生對法律和法治重要性的認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思維,實現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教學目標。
價值體認是較為全面的教學觀念體系,其要點在于注重教學實踐,通過實踐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小學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對學生法治思維的構建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將價值體認的教育觀念加入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蕾希.學生法制教育的現狀以及改進措施[J].教育現代化,2018(03):290-291.
[2]李成偉.我國法制教育現狀及對策[J].法制博覽,2019(11):232.
[3]鄒紅梅.淺探學校如何更好地加強法制教育[J].法制與社會,2012(13):243-244.
[4]鄭成良.論法治理念與法律思維[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04):3-10,96.
[5]蘆丹.淺析法律教育中法律思維的培養[J].法制與經濟,2018(06):191-192.
[6]韓沂芮.社會轉型時期中學生價值觀探析[J].知識經濟,2018(04):113-114.
[7]錢麗娟.抓準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立足點[J].江蘇教育,2019(4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