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幼兒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大自然生機勃勃地存在于他們的周圍。農村的自然環境為幼兒提供了豐富、開放、自然、有趣的活動場所。幼兒教師可以立足于農村幼兒園的實際,因地制宜,挖掘鄉土資源,并圍繞鄉土資源在各項活動中的開發與利用進行探索與實踐,使豐富的鄉土資源滲透到幼兒園一日活動中。
【關鍵詞】鄉土資源;農村幼兒園;一日活動;融入策略
作者簡介:王麗(1991—),女,江蘇省如東縣沿南幼兒園。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幼兒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起步和基礎階段,在幼兒的成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兒園一日活動是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其開展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融入鄉土資源,積極探究鄉土資源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巧妙運用路徑,在深耕細作、守正創新中推進各種教育資源的綜合利用,積極為幼兒提供豐富、健康的活動和生活環境,助力幼兒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一、整合資源,優化環境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張將教育放到大自然和大社會中去辦,在生活的、世界的、行動的教育中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收獲。因此,農村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開展要注意整合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積極優化學習環境。
(一)整合美術資源,優化藝術環境
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關于兒童在藝術領域的發展要求,教師要引領幼兒在藝術學習中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通過認識周圍的世界播種美的種子,推進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萌芽[1]。
例如,在捏泥人的游戲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邀請當地的泥塑手工藝人來校做示范,讓幼兒在觀摩中感知傳統民間藝術的精彩。幼兒園可以將手工藝人的作品集中擺放,構建藝術展覽角,搭建藝術平臺。首先,教師要引領幼兒認真觀看手工藝人捏泥人的制作過程,從捏的技法上仔細觀察,認真學習。其次,教師可以指導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學習民間手工技藝,并融合幼兒的想象力和創新力去制作自己喜歡的小物件。最后,在手工藝人的指導下,幼兒可以不斷完善作品,教師也可以將幼兒的作品集中擺放,設置藝術作品展區。
(二)整合鄉土資源,優化自然環境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生智力生活豐富的首要條件是保留自由活動的時間。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開展要注意整合鄉土資源,積極優化自然環境,引領幼兒在觀察農村農田、樹林、蔬菜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好。
例如,在幼兒繪畫活動“我的樂園”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幼兒在家長的帶領下觀察身邊的農田、樹林和蔬菜,尤其讓幼兒注意觀察這些事物的形狀、顏色和特點等,然后引導幼兒用畫筆勾勒自己的家鄉。在繪畫過程中,為了強化幼兒對自然環境的認識,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去參觀學校的種植園、操場上的小樹和花朵及教學樓等,教師還可以將玉米、柿子、棉花、稻谷等植物集中擺放在一起,整合為小小自然角。接著,教師指導幼兒進行繪畫,讓幼兒大膽放飛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整合藝術資源,優化文化環境
陶行知先生指出,活的鄉村教育要整合鄉土資源,讓學生快樂學習。為此,鄉土資源在農村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運用中,教師就要注意整合農村藝術資源,因地制宜地優化文化環境。例如,在民間文化的收集和整理過程中,教師要整合三個方面的資源:一是鄉土文化資源,這不只是農村的小手工藝,還包括民間的故事、童話等知識;二是鄉土游戲資源,包括民間小游戲和幼兒生活中的趣味小游戲等;三是鄉土自然資源,包括當地的特產、民俗、生活習慣等。教師要將其整合為幼兒教育體系,為接下來的一日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精心設計,豐富活動
在幼兒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從幼兒渴望學習、渴望游戲、渴望活動的特點入手,精心設計游戲活動,發揮鄉土資源的特色和優勢,讓幼兒在生動鮮活的鄉土資源中快樂學習。
(一)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活動
第斯多惠指出,優秀的教師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引領學生去發現真理。為此,在幼兒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整合鄉土資源,通過鄉土資源的有效運用來豐富教學內容,讓教學內容富有生活的氣息、自然的氣息。
例如,幼兒園一日活動的教學活動內容設計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自然科學常識教學。教師可以引領幼兒在觀察自然、了解農村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延伸相應的自然科學知識,深化幼兒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在“我是小小種植家”活動的開展中,首先,教師可以讓幼兒從家里帶植物的種子或者小苗來學校,教師要在花盆上標記幼兒的名字,由幼兒負責看護和培養;其次,教師讓幼兒觀察植物生長的變化。最后,教師讓幼兒用圖畫本畫出種子的成長變化。二是社會日常知識教學。教師通過情景表演的方式引領幼兒認知并掌握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相關知識,結合鄉土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如走路的時候要避開莊稼,不要踩壞幼苗,更不能去破壞幼苗等。
(二)精心設計組織形式,優化學習活動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強化學生的手腦雙全和手腦聯盟。為此,在幼兒教育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組織形式,充分融入鄉土資源,有效推進農村幼兒園一日活動的有效開展,不斷優化學習活動,讓幼兒的學習活動有的放矢,豐富多彩[2]。
例如,在學習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創新化教學:一是集體活動,通過開展以鄉土資源為題材的集體活動,既豐富幼兒對農村鄉土資源的全面認知,又深化他們的鄉土情結,豐富幼兒的鄉土底蘊。在“讓糧食寶寶回家”的接力活動中,教師可以將鄉土糧食作為材料,讓幼兒在認識不同種類糧食的特點和食用方法的基礎上,通過接力傳送活動,讓糧食寶寶“回家”,培養幼兒珍惜糧食的品質。二是小組活動,教師以鄉土資源中的手工特色為材料,通過開展小組合作活動,引領幼兒學習、模仿、合作,完成手工制作。三是個體活動,主要考查幼兒對鄉土資源的基本利用能力和動手能力,如用麥稈進行編織的能力。
(三)精心設計空間場合,優化區域活動
根據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教育教學理念,在農村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強化對幼兒“行”的能力的培養和鍛煉。為此,教師要通過區域活動的開展,精心設計空間場合。
例如,針對室內科技區的設置,教師可以通過引領幼兒觀察農村房屋建造的特點,讓幼兒認識到這樣的建筑風格不僅是為了美觀,也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排水效果。幼兒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再次模仿和創新,通過科學實踐活動,不僅能聯系生活實際,還能實現動手能力的提升。
三、創新改編,加強游戲互動
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指出,要積極創設輕松、自由、親和、互助的環境,培養孩子創新的勇氣、熱情和自信,有效開展創新活動。農村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創新要從游戲活動開展形式入手,在幼兒的游戲互動中鼓勵幼兒去發現、思考、研究和創新。
(一)創新學習內容,開展傳統游戲
在農村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創新學習內容,充分整合和融入鄉土資源,讓幼兒在學習鄉土文化的基礎上掌握傳統游戲的精華,并積極創新傳統游戲的內容和方法。
例如,在“跳房子”游戲活動中,首先,教師介紹游戲規則:將畫好的房子作為界限,在游戲過程中,腳不能出界,同時還要按照扔石子的位置定位跳的順序;其次,教師進行演示,讓幼兒明確傳統游戲的玩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項;最后,幼兒進行游戲,教師在旁邊指導。
(二)改編鄉土藝術,開展民間游戲
在農村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教師要引領幼兒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通過改編鄉土藝術,在開展民間游戲的同時認識到鄉土文化的精彩。
例如,在“舞龍燈”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相關視頻,讓幼兒認識民間節日活動“舞龍燈”的具體情形,然后教師與幼兒一起制作道具,在改編鄉土藝術的過程中融入創新點,讓“龍燈”充滿童真童趣。接著,在游戲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幼兒明確注意事項,尤其是舞“龍頭”的幼兒既要把握方向,還要照顧到“整條龍”的活動空間,“龍身”部分的幼兒既要跟緊前面的幼兒,又要注意協調后面的幼兒。整個活動的開展能鍛煉幼兒的團結協作意識,強化其集體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盤活農村資源,開展自然游戲
農村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開展要注意立足自然,尊重自然,教師要在盤活農村資源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自然游戲,讓幼兒在大自然這個豐富精彩的環境中感悟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美妙,努力建構幼兒守正創新的認知,推進幼兒健康發展[3]。
例如,在“滾鐵環”游戲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中的各種物品,如自行車的輪胎、壞掉的籮等,而其中障礙物的設置更是可以多種多樣,自然界中的物品都可以作為障礙物,如玉米稈、稻谷稈等,這樣的材料雖然看起來不是特別精致,但是充滿了濃厚的自然氣息。幼兒還可以在活動的過程中嘗試改進游戲的玩法,不斷挑戰更高的難度,讓整個游戲的開展融入自然、升華于自然。
四、家園共育,提升質量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的教育需要整合家庭和學校的力量,這樣的教育才是完滿的。為此,農村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開展要注意強化家園共育,通過整合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力量,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保障幼兒健康茁壯成長。
(一)以教為本,夯實學習基礎
在農村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以鄉土資源為基礎,引領幼兒在閱讀學習中思考,夯實學習基礎。
例如,在《能干的豆豆》一文的閱讀教學中,幼兒通過文本的內容了解到豆豆是個非常自立的孩子,他可以自己洗臉、自己刷牙、自己洗澡等,教師要引領幼兒學習豆豆自立的精神,讓他們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還能做什么。教師也可以讓幼兒結合鄉土資源進行個性化思考,指出可以幫爸爸媽媽收玉米,可以幫爺爺奶奶除草、澆地等。幼兒的發言能說明他們是否已經從自立的范圍成長起來,教師則要及時肯定幼兒的能力,并鼓勵幼兒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以學為根,提升學習質量
馬卡連柯指出,勞動在我們的社會中不僅是經濟的范疇,更是道德的范疇。為此,在農村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還要強化對幼兒勞動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在以勞育人、以勞育心的基礎上,讓幼兒以學為根,提升幼兒自主學習的質量。
例如,在對幼兒喝水、午餐、午睡、起床等生活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指導:一是幼兒自立自理能力的培養,教師可通過演示、指導讓幼兒在學習中養成自理能力;二是互幫互助品質的培養,教師可引領幼兒在生活中互相幫助,強化幼兒的集體意識和奉獻意識;三是協作意識的培養,教師可通過小組分工和值日分工,讓幼兒在團結協作中完成值日任務,在互幫互助中增強學習興趣。
(三)家校共育,整合教學力量
俗話說:“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農村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開展要強化家校共育,整合教學力量,在融入鄉土資源的過程中,依托家長的指導、講解和互動,讓幼兒深化對鄉土資源的認知,厚植鄉土情懷。
例如,在“講故事”活動中,幼兒需要家長的全力支持和配合,通過爺爺奶奶講述的故事,讓幼兒認識家鄉的歷史;通過爸爸媽媽講述的故事,讓幼兒認識家鄉最近的變化;通過小朋友講述的故事,讓幼兒認識家鄉的文化底蘊,也鍛煉幼兒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農村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進行要植根于鄉土資源,立足于基本教學活動,以幼兒全面發展為目標,通過整合鄉土資源,為幼兒創設豐富的學習和活動環境,在學習和游戲活動中深耕細作、守正創新,在保教并重、家校共育中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宏霞.如何讓鄉土資源滲透幼兒園一日活動[J].幼兒教育,2017(12):32-33.
[2]劉玉琴.淺析鄉土文化資源融入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策略[J].幼教天地,2018(11):64-65.
[3]楊昌琴.農村幼兒園利用鄉土資源創新美術活動的策略探析[J].學前教育,2019(0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