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遙
【摘要】作為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最重要的文學理論之一,英美“新批評”理論于20世紀20年代發端于英國,英國詩人、理論家T·S·艾略特被譽為英美“新批評”理論的鼻祖。20世紀30、40年代,美國南部的詩人、學者蘭色姆及其學生艾倫·退特、布魯克斯和沃倫,以及學者維姆薩特陸續開始在詩歌創作以及批評實踐領域倡導運用“新批評”理論,并形成了“南方集團”,對“新批評”理論的推動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一時期的“新批評”理論在學術界占據了統治地位。隨后,蘭色姆的著作《新批評》名聲大噪,以上推崇“新批評”理論的理論家們才因此得名“新批評”學派。直至20世紀的60年代,“新批評”理論日趨沒落。
【關鍵詞】新批評理論;T·S·艾略特;傳統與個人才能;非個人化;客觀對應物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06-0040-03
時至今日,英美“新批評”理論已經很難再稱作“新”,后繼文學理論的涌現對“新批評”理論造成巨大的沖擊,“新批評”理論看似大勢已去。但實際上,“新批評”理論所代表的學術理念、形成的歷史影響都是難以磨滅的,對英美“新批評”理論的學習和理解仍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由于“新批評”理論體系十分龐雜,涉及的學者和文論眾多,且各學者所提出的理論之間具有相似性和相通性,不同的概念往往只是闡發角度的不同。因此,本文將僅以“新批評”理論的鼻祖T·S·艾略特的“新批評”理論建樹為主,對艾略特最具代表性的“新批評”理論進行梳理與評析。這樣做既可以從較為細致的視角窺探“新批評”理論的全貌,又能夠追根溯源地對“新批評”理論的源頭加以了解。艾略特所提出的“新批評”理論主要有“非個人”化理論、“客觀對應物”理論、繼承傳統的歷史觀以及統一感受力和才氣這幾部分,本文內容也將主要由這幾部分內容構成。
一、艾略特對“傳統與個人才能”的平衡
《傳統與個人才能》是艾略特的著名文論,創作于1917年,后被收錄在《圣林集》中。在艾略特的研究生涯當中,曾發生過理論重心的部分轉移,但直到他去世前的一年,艾略特仍然宣稱“我并不遺棄《傳統與個人才能》”。可見,艾略特在《傳統與個人才能》中所表達的觀點是他畢生所堅持和認可的。其中的主要觀點,如“回歸傳統”的詩學觀、“非個人化”理論等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回歸傳統”的文學追求
“回歸傳統”正是艾略特在《傳統與個人才能》中所奠定的詩學理念,并體現在他隨后的詩歌創作及批評實踐當中?!秱鹘y與個人才能》一經發表就在英國文壇引起巨大反響,在此之前占據英國文壇主流的是浪漫主義思潮,經過百年的發展,詩歌創作過分強調獨創性和個性,使得傳統不再被推崇,反而成了詩人需要逾越的障礙。結果詩人們紛紛背離文學傳統,將詩歌當作抒情的工具,沉溺于情感的宣泄不能自拔,最終造成抒情的泛濫。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艾略特呼吁詩人與評論家回歸傳統,回歸經典,回歸文學的正統秩序。
艾略特在《傳統與個人才能》中指出,在浪漫主義思潮的背景下,詩壇中即使出現“傳統”一詞,也往往是貶義。為扭轉浪漫主義的泛濫,艾略特自稱“古典主義者”,將“古典主義”看作是浪漫主義的對立面。艾略特所說的“古典主義”不是指17、18世紀的新古典主義,而是更早期的古羅馬文學與藝術風格。艾略特推崇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當中所特有的理性和秩序,以此來批駁浪漫主義的混亂無序。艾略特宣揚傳統對個人的重要作用,他指出,評價一位詩人“不可能只就它本身來對他做出判斷,你必須把他放在已故的人們當中來進行對照和比較”。在艾略特看來,詩人最好或最有個性的部分可能正是他們前輩的作品中最不朽的部分。詩人是必然受到前人作品尤其是經典作品的影響的,這與后來結構主義中的“系統觀”也有一定的相似性?!跋到y觀”強調“個體的存在由其在系統中的位置決定,同時,個體的位置也影響著系統的結構。”因此在分析作品和評價詩人時,不能將其放置在孤立的地位,應該將其放在傳統的序列之中,考慮傳統對個體的影響。在另一方面,這要求批評家需要廣泛地熟讀傳統的經典作品,具備完整的傳統觀,只有這樣才能進行有效的詩歌批評。對于詩人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具備扎實的閱讀基礎,才能夠深入地認識傳統,找到自己在文學秩序之中的位置,最終才能夠創作出繼承傳統、融入傳統的不朽之作,成為經典中的一環,促進傳統秩序的調整。
同時,艾略特的傳統觀所體現出的歷史觀與實證主義也有著本質的區別。艾略特“不主張從因果關系來解釋文學,對實證主義者把研究重心放在文學作品的社會、歷史背景上的做法也未置一詞。”艾略特的眼界不在文學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層面,他所關注的是文學作品本身所遵循的傳統,聚焦的還是文學作品的內容本身,還是屬于文學的“內部研究”,這也為整個“新批評”理論關注文學作品本身奠定了基礎。
(二)“非個人化”理論的提出
艾略特在《傳統與個人才能》中還提出了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非個人化”理論。他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來詮釋“非個人化”理論:“詩不是放縱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現個性,而是逃避個性?!彼摹胺莻€人”詩論有兩個層面的含義:
第一個層面,就詩對于其他作品的關系而言,一首詩不僅是個人的,更關系到整個文學秩序的調整,一首詩應當被作為自古以來一切詩歌整體的一部分。艾略特的傳統觀不是墨守文學傳統,他提出一種“動態平衡”的傳統史學觀。艾略特在《傳統與個人才能》中指出:“現存的藝術經典本身就構成一個理想的秩序,這個秩序由于新的(真正新的)作品被介紹進來而發生變化?!?/p>
第二個層面,就詩對于作者的關系而言,詩人需要努力融入傳統,遵循傳統構建的秩序來進行創作,而不是用詩歌著重宣泄個人內心的獨特情感。批評家也應該遵循傳統形成的規律對詩歌進行批評,而不是著重關注詩人的創新與個性。對于詩人來說,要清晰自己在時間與歷史中的地位。對于批評家來說,要明確他和以往詩人及藝術家的關系,不能單獨評價,要放在前人之間來比照。
艾略特的“傳統”觀與“非個人化”理論二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相反,二者具有互相依存、相互詮釋的關系。遵循傳統并非完全否定個人獨創,更不意味著個人才能的平庸,艾略特認為只有“不斷地消滅自己的個性”歸附比自我個性更有價值的傳統,作家才能創作出不朽的作品。在日常生活中,詩人往往更多關注的是個人的存在,追求自我需求的滿足,而在文學創作中,詩人往往忽略了渺小的個人存在,把自己完全交付給了自身以外更具價值性的傳統,以表達全人類共同的情感需求。于是,文學創作,實質上就是詩人在文學傳統中的游歷?!霸诜莻€人境界”的創作階段之后產生出來的作品,當中呈現出的藝術情感,已經不再是詩人創作前簡單粗糙的個人情感,而是一種經過了理性打磨以及“傳統”過濾的“非個人感情”。需要注意的是,艾略特的詩學理論與唯美主義所推崇的隔絕現實、從外界事物中孤立出來“為了藝術而藝術”的觀點并不相同,它雖然追求詩歌創作的“客觀化”,似乎與唯美主義都排斥世俗社會對藝術的具體影響,但艾略特的詩學理論關注的是詩歌傳統對于詩歌創作的影響,二者有著本質的不同。
(三)“非個人化”理論的實現方法:“客觀對應物”
艾略特在闡明傳統與個人才能之間的關系后,進一步提出了詩人應該如何具體地進行詩歌創作,如何在詩歌中表達情感。艾略特并不排斥詩人情感的表達,并不把詩歌當作一種無感情的冰冷工具,他認為詩人可以在詩歌中抒發情感,但不能夠是直抒胸臆的,而應該借助一些具體的意象作為經驗表達的載體,從而實現情感抒發的“客觀化”。針對這種境界的具體實現,艾略特提出“客觀對應物”這一概念。
“客觀對應物”是艾略特于1919年在論文《哈姆雷特》中提出的,“用藝術形式表現感情的唯一方法在于發現一個‘客觀對應物’;換句話說,就是找到一組客體,一個情景,一連串事件,它們將成為該特定情感的表達公式。這樣,一旦出現最終形式必然是感覺經驗的外部事實,該特定感情即被喚起?!笨陀^對應物強調的是作品本身的有機組成和意象的構造,而不是將情感直接宣泄在作品之中,直截了當地傳遞給讀者。這與《傳統與個人才能》中的觀點也是一致的:“詩人的心靈就是一條白金絲。它可以部分的或專門的在詩人本身的經驗上起作用;但藝術家愈是完美,他本身中,感受的人與創造的心靈愈是完全地分開;心靈愈能完善地消化和點化種種為它充材料的激情?!?詩人的心靈只是一個工具,將情緒與感覺結合起來煉化成詩的工具,最后通過客觀對應物呈現,從而實現詩歌情感表達的客觀化。
艾略特的“客觀對應物”理論實際上與意象分析十分相近,因此,“‘客觀對應物’是一種‘呈現’理論,主張呈現一個可以承載主體情感、經驗的客體,而非簡單地宣泄或說教?!边@與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托物言志”也有一定相似性,詩人不應該直接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而是應該加以煉化,通過“客觀對應物”來進行表達,最終形成一定的畫面感,達到言之有物的目的,避免詩歌流于空洞的情感泛濫。
(四)統一感受力和“才氣”
“非個人化”理論要求詩人避免情感的直接抒發,而是應該將情感投射到客觀意象之上,從而了產生“客觀對應物”的概念。而在艾略特提出“客觀對應物”理論之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如何才能營造出能夠折射詩人情感和經驗的“客觀對應物”呢?針對這個問題,艾略特又提出統一感受力和才氣,艾略特認為“優秀詩人都應該具備知性與感性融合、情與智合一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統一感受力”。艾略特所指的才氣,指的是“詩歌中存在兩種異質的成分,它們雖然性質迥異,但共生共存,相互生發”。這個概念與后來“新批評”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張力”和“反諷”相近。
二、艾略特的詩歌理論批評實踐
艾略特的詩學理論十分豐富且具有開創性,不但為后繼“新批評”理論家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且他還身體力行地踐行自己的詩學理論,把他的理論運用在詩歌創作及詩歌批評實踐領域。
(一)艾略特對“玄學派”詩歌的推崇
在艾略特的詩歌理論批評實踐當中,他最推崇的莫過于玄學派詩歌。玄學派詩歌指的是17世紀初文藝復興后期英國一批詩人的作品,玄學派詩人的代表主要有鄧恩、舒伯特、克拉蕭、馬韋爾、考利等。18世紀,英國批評家薩繆爾·約翰生指責他們“玄學味太濃了”,玄學派因此而得名。20世紀前,英國文壇對玄學派的評價一直很低,直到艾略特在《玄學派詩人》中為之翻案后,“新批評”派就將玄學派奉為英語詩歌最高峰,將玄學派風格的詩奉為詩歌創作的典范。
艾略特認為自17世紀以來,詩歌創作出現了“感性脫節”的現象,即詩歌中體現的思想與經驗完全分離,詩人在抒發情感時無法準確地把握自己所要傳達的思想,往往陷入無病呻吟、情感泛濫的境地。而玄學派詩人的詩歌則做到了思想與感性的緊密結合,玄學派詩人僅把自己的心靈當作一種承載思想和感情的容器,在詩歌創作中能夠清晰地將思想與感性加以融合。對此,艾略特在《玄學派詩人》中做出比喻,說玄學派詩人能“像聞到一朵玫瑰花的芳香似的感到他們的思想”。這個觀點,對“新批評”派提倡詩歌創作應做到感性與理性結合有很大的影響,也對“新批評”派強調詩的辯證結構有所啟發。艾略特認為當玄學派詩人寫得最出色時,他們“致力于試圖找到思緒和感情的狀態在文字上的對應物這一任務?!边@也符合艾略特的“客觀對應物”理論所強調的詩中的每一種情感都應該落實到具體的意象或情境上,而不是詩人內心直接生發出來的。
(二)《荒原》對“新批評”理論的踐行
《荒原》是艾略特于1922年創作的長詩,被譽為現代詩歌的一座里程碑。艾略特在《荒原》中運用了大量的典故,包括但丁、莎士比亞等人的古典文學典故,這正符合艾略特在《傳統與個人才能》中所提倡的“回歸傳統”這一詩學理論。《荒原》中還出現大量傳說以及豐富的意象,這些典故和意象都是艾略特所提出的“客觀對應物”,艾略特正是通過這些意象來煉化自己所要表達的情感,使情感的抒發實現客觀化的呈現,最終通過紛繁復雜的“客觀對應物”展現出詩歌的朦朧意境,并表達出自己心中的不滿以及西方人的精神幻滅。
三、總結
作為“新批評”理論的鼻祖,艾略特提出了“非個性化”理論、“客觀對應物”“統一感受力”等重要概念和理論,為“新批評”學派的后繼者指明了方向。他的理論統一連貫,邏輯清晰,與他的詩歌批評實踐與詩歌創作也一脈相承。艾略特推崇“玄學派”詩歌,反對浪漫主義的過度煽情,強調理性與感性的統一,對改善浪漫主義泛濫的狀況、促進文學傳統秩序的重建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提倡理性,但并不反對感性,而是提出“客觀對應物”“統一感受力”等具有建設性意義的理論作為對詩人與評論家的指導,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理論成果。
參考文獻:
[1]李梅英.“新批評”詩歌理論研究(第1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23-66.
[2]鄭莉.現代性視域下的艾略特詩學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7.
[3]岳陽陽.論T·S·艾略特文學批評理論中的傳統觀[D].華中師范大學,2016.
[4]楊麗華.論艾略特的文學批評觀[D].山東師范大學,2016.
[5]梁冬華.艾略特“傳統”詩學觀探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
[6]周雪原.艾略特的《傳統與個人才能》在《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的詮釋[J].青年作家(中外文藝版),2010,(10):37+42.
[7]許燕青.英美新批評的批評實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8.
[8]牛靜.論趙毅衡“編者按”對新批評的守正與變異[D].重慶師范大學,2016.
[9]李建良.新批評在中國的接受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10]張彩云.“新批評”的歷史性研究[D].湘潭大學,2011.
[11]Eliot, “Hamlet”, Selected Essays, London: Faber Limited, 1932, 145.
[12]趙毅衡.“新批評”文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