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孫銘悅
4年前,遼寧省錦州市總工會組織民管部部長周晨走訪調研當地工業園區,一家著手建立工會的企業經營者真誠發問:“工會主席這活兒,我自己干行不行?”
周晨對這個問題記憶猶新。在他的印象中,同樣的問題還有:“廠務公開?企業經營者的事情哪能讓職工知道?”“給職工發多少工資,哪有和職工協商的理兒?”
在分管相關工作的錦州市總工會副主席孟軍看來,周晨遇到的情況,是基層工會工作難點的具體呈現。“三級工會管理體制雖然相對完善,但總有工作觸角難以觸及的地方。”孟軍告訴記者,例如一些民營企業工會,縣(區)級工會很難直接指導其工作;區域工會受資金、人力等制約,不能完全發揮作用;企業工會本身又存在對工會認知度不夠、業務不熟練等諸多問題,因此,工會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往往存在短板。在錦州市內的工業園區,這樣的境況更為明顯。
對于這種情況,并非發幾份材料、下幾個通知就能解決問題。4年間,錦州市總工會在省級工業園區建立起多個企業民主管理工作指導站,從制度結構、操作形式等方面入手,建章立規,下沉破冰。如今,“一站到底”的民主管理工作已在錦州園區企業中全面鋪開。
前沿建站
2018年8月,遼寧省總工會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服務振興發展服務職工群眾工作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在增強基層工會活力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對此,錦州市總工會迅速行動,一個方案開始成型:在原有的創新工作——“非層級化工會工作站”工會工作模式基礎之上,以工業園區為立足點,建立指導站。
錦州市有5個省級工業園區,分別坐落在北鎮市等“四縣一區”,涵蓋80家企業,絕大多數是非公中小企業,覆蓋兩萬多名職工。在此之前,園區內的企業民主管理工作問題多多。周晨在調研時發現,有的企業工會主席甚至不知道職代會該走什么程序。“很多企業負責人基本沒有建會這個概念。即便建立工會,也不清楚工作如何開展。”
錦州市義縣總工會相關負責人的說法佐證了這種情況。義縣下轄的七里河經濟開發區是省級經濟開發區,這里規模以上的企業有25家。園區成立之初,雖然在市總工會、縣總工會的推動之下,絕大部分企業成立了工會,但工會作用發揮不明顯。縣總工會多次想深入基層指導工作,礙于人手不足、經費受限等因素,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辦法就在問題之中。”周晨表示,工業園區的工會工作雖然存在很多問題,但園區本身有一個鮮明的特點——企業集中。在這里建立指導站,一方面有利于集中服務,不僅可以有效破解基層力量不足的難題,還易形成“一呼百應、資源共享、經驗傳播”的集群效應;另一方面,針對企業和職工反映的問題,企業民主管理工作平臺可以及時研究、及時反饋、跟蹤指導,做到集中破解。
2019年11月,錦州市總工會率先在溝幫子工業園區建立了企業民主管理工作指導站試點。之后,又在另外4個省級工業園區建起指導站。
作為指導站的“母體”,非層級化工會工作站打破了原有固化的地域區劃、企業分布和三級工會管理體制,實行“行業+工會工作站”“區域+工會工作站”“集團+工會工作站”的工作模式。而在工業園區內補充建立指導站,則進一步優化了這個系統。
在指導站的架構設計上,站長由所在縣(市)區總工會副主席擔任,園區工會聯合會主席擔任副站長,吸納當地人社等部門工作人員為成員,錦州市總工會還向指導站派駐業務部門工作人員當指導員、聯絡員。同時,市總工會制定了指導站工作方案等規章制度,設立1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指導站的工作,包括開展培訓、組織會議等。所在園區負責提供辦公場所、辦公用品等。
人、財、物齊備,建章立制后,指導站開始履職:大力推進企業民主管理工作,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助推企業發展。
必補功課
指導站成立之后,進行的第一項工作,是培訓。
職工代表大會作為企業實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曾經在錦州市的眾多工業園區企業中面臨窘境:企業經營者和職工不知道職代會的概念,職代會流程不規范、走過場,甚至有的企業經營者抗拒職代會……周晨表示,要讓企業經營者和職工知曉職代會,認知層面的功課必須補上。
周晨曾兼任過指導站站長,他親自擔任培訓講師,為企業經營者、工會主席、職工授課,授課內容包括職代會的制度、特征、作用、法律依據、職權,召開職代會的程序……當企業和職工對職代會的認知度大幅提升后,指導站則以點帶面,以典型引領的模式,將職代會制度在園區企業中廣泛推廣。
錦州北鎮市溝幫子商場有限責任公司,總部坐落于溝幫子工業園區,是園區內的重點企業。企業經營者比較支持工會工作,但苦于工會工作人員業務不精,連最基本的職代會流程也不明晰。“手把手教。”周晨表示,起初,他帶著指導站工作人員深入企業,事無巨細地指導職代會工作,職工卻不理解:“職代會能解決啥事?”疑惑沒持續多久,幾天后,一張調查問卷擺在大家面前:請大家提出希望工會解決的問題,并形成職代會提案,如果予以立案便可給予解決。職工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開始填寫問卷:改善食堂伙食、逢年過節應該多發福利、改善工作環境……眾多提議被歸納整理之后,最終形成了職代會提案,其中大部分得到解決。
指導站將園區的企業經營者和工會干部都拉到北鎮市溝幫子商場有限責任公司,進行職代會現場觀摩,“回去就照著這個樣子開職代會。”
典型引路,讓眾多企業找到了職代會的正確“打開方式”。在指導站的指導下,位于錦州七里河經濟開發區的遼寧錦興電力金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對職代會不了解,到一年開了3次職代會。“關于公司的重大決策,職工的重大利益問題,統統上會。”企業工會主席杜卓說,通過召開職代會,職工的工資漲了,職工的勞務合同變成了勞動合同,職工的榮譽評定等問題,都要通過職代會。
互通共議
推廣職代會的工作在園區一炮打響后,相應的民主管理工作順理成章全面鋪開。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集體協商。
“漲工資這事,還用和職工談判?”起初,企業經營者對集體協商尤其是工資集體協商,普遍持懷疑甚至是反對的態度。指導站工作人員的一句話,打消了眾多企業經營者的顧慮:“我們是協商,和你們做業務一樣,有事好商量,和氣生財!”在遼寧金實集團有限公司,指導站的工作人員向勞資雙方就如何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展開面對面、手把手的培訓,從協商內容到協商方式,再到協商的程序,方方面面,一個不漏。
指導站先指導公司進行了一場模擬工資集體協商。模擬過程中,勞資雙方代表卸去了壓力,友好溝通,最終就相關議題達成一致。“就不用進行正式協商了。”沒等指導站的工作人員開口,勞資雙方均如此表示。就在模擬協商現場,雙方簽訂了集體合同。
“實踐證明,企業和職工之間,凡事都可協商。”周晨說,集體協商不僅充分維護了職工的合法權益,企業資方也逐漸認識到,通過協商可以大大降低勞動爭議事件的發生,還可以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尤其是通過行業集體協商,可以使行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有序——挖墻腳的事越來越少了。
北鎮市溝幫子商場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張明說,集體協商凝聚了職工隊伍,大家有了話語權,主人翁意識和工作積極性高漲。2021年受疫情影響,公司遭受很大沖擊,在開展集體協商時,職工主動提出“我們今年不漲工資,和企業一起扛過去”,這讓張明萬分感動。
模式創新撬潛能
截至2021年9月,5個省級工業園區所屬80家企業已完成建會75家,涵蓋職工近萬人,其中68家企業規范開展了集體協商,并成功召開了職工代表大會。

隨著指導站的工作推進,勞資關系和諧,職工地位提升,企業呈現出新的氣象。2021年,5個省級工業園區所屬部分企業主要經濟指標恢復至新冠疫情前最好水平,有的企業銷售收入同比最高增幅超過了5%。
位于七里河經濟開發區的遼寧春光制藥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在指導站的推動下,民主管理工作開展得頗有成效。公司工會主席劉鳳民介紹說,在指導站的幫助下,職工有了主人翁意識,很多技術工人從身邊的“小改小革”做起,在工作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此基礎之上,公司工會成立了職工創新工作室,工作室研發的奶酪灌裝機不僅取代了國外的設備,還為企業創造了巨大效益。
出現突發狀況影響勞資關系和職工權益時,企業和職工第一個想到的也是指導站。2020年,同為七里河經濟開發區的一家企業進行重組,職工人心波動。“會不會被裁員,是不是要降工資?”職工帶著這些問題走進指導站。了解具體情況后,指導站工作人員立刻同企業行政方溝通,并指導企業工會開展工作。“先從開展職工活動入手。”指導站工作人員介紹,企業工會開展趣味運動會、知識競賽等文體活動,讓職工卸下壓力、放松身心;同時,指導站又指導企業工會開展民主生活會,讓大家坐在一起談心聲、提意見。企業工會將大家的意見傳遞給行政方,行政方也拿出了實實在在的行動:投資20萬元改造職工浴池,購置冰柜、空調等設備,設置廠務公開欄,隨時發布改制信息……公開透明的信息分享之下,質疑聲不見了,職工隊伍穩定了。
在制度體系更新的基礎上,推進工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完善聯系廣泛、服務群眾的群團工作體系,這是新時代工會工作的方向。錦州市總工會副主席孟軍表示,錦州市總工會創新建立的省級工業園區企業民主管理工作指導站,從工會的層級架構上創新設計,打破了原有固化的層級模式,實現企業民主管理組織機構更加健全、工作內容更加豐富、工作舉措更加完善、運行程序更加規范、作用發揮更加有效的“五個更加”工作目標。這是一條具有時代性、可持續發展的工會組織模式建設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