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凡
建筑工人在工地干活兒受傷了,找誰賠償?有人說,找建筑公司,因為項目是他們在承建;也有人說,只能找小老板,因為是小老板招工人進場的。
小老板是比較接地氣的說法,法律用語是“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自然人”。建設工程領域中,個人掛靠公司的現象屢禁不止。他們以公司名義從發包單位手中承接項目,又轉包或分包給其他個人。接受轉包、分包的個人招兵買馬,就成了大家所講的小老板。
在法律上,建筑工人與小老板的關系多是勞務關系。出現傷害事故時,應當由小老板承擔賠償責任,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疑問不在這里,而在于:傳聞中的建筑公司承擔責任,究竟怎么個承擔法?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勞社部發〔2005〕12號)第四條規定:“建筑施工、礦山企業等用人單位將工程(業務)或經營權發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自然人,對該組織或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由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發包方承擔用工主體責任。”顯然,規定撥開了建筑公司承擔賠償責任的第一層迷霧,但只這一層,還遠遠不夠,畢竟真正難的是如何找建筑公司賠償。
第一種思路是,申請勞動仲裁,以建筑公司作為被申請人,要求確認勞動關系。如果能成功確認勞動關系,就有希望將工人所受事故傷害認定為工傷,從而獲得賠償。
由于建筑工人在求職、入職中處于弱勢地位,一般難以掌控勞動合同,工地上轉包、分包關系又十分復雜,申請勞動仲裁確認勞動關系時,經常要從總包單位開始逐個進行,才能弄清每一層的轉包、分包關系。這個過程需要經過多次勞動仲裁,必然導致建筑工人的維權山遙路遠、歲月遷延。
本期案例中的于工面臨的就是這樣的情況,前幾次勞動仲裁看似敗訴,實際上其目的并非勝訴,而是取得轉包或分包合同的證據。而后續的捷報頻傳,也是通過多次勞動仲裁取得了足夠的證據,水到渠成的結果。
于工與承包單位的勞動關系獲得仲裁委員會支持,是因為他直接接受用人單位管理,符合勞動關系的特征。在更復雜的案件中,不僅公司之間層層轉包,還會出現公司轉包給個人,或者個人掛靠公司之后招用工人的情況。這就使得建筑工人想要直接申請勞動仲裁確認勞動關系,將會十分困難。此時要想認定工傷,就必須轉換思路,采取另一種方案。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執行〈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人社部發〔2013〕34號)第七條中規定:“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分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該組織或者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從事承包業務時因工傷亡的,由該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承包單位承擔用人單位依法應承擔的工傷保險責任。”該規定實際上跳出了確認勞動關系的思維定勢,直奔主題,為接受個人招用的建筑工人提供了工傷賠償的綠色通道,建筑工人借此可以直接申請工傷認定。
至此難免會有疑慮:沒勞動合同,又不申請勞動仲裁確認勞動關系,工傷認定窗口會拒絕受理工傷認定嗎?實際上,直接申請工傷認定的操作,不僅有大量現實案例支撐,還有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直接規定。所以,建筑工地上受傷的工人,注意收集證據,證明小老板與建筑公司之間的關系,多可以實現工傷認定的目的,成功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