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喜(甘肅:寧縣和盛鎮屯莊小學)
時至今日,大數據技術已成為社會各個產業精準把握市場行情、分析市場動態的有力工具。而大數據支持下的精準化教學,在以往的嘗試性教學實踐中,也為教師精準掌握學生學情、開展知識資源有效整合,提供了諸多便利。為確保精準化教學更好地提升小學數學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師應從理論高度,全面認識大數據技術對數學精準化教學的促進意義,準確把握精準化教學的實施要點。
精準教學,是美國教育學者奧格登·林斯利受行為心理學啟發,于20 世紀60 年代提出的新型教育實踐模式。按照精準教學理論對教育場景的描述,教師應當在全面追蹤學生學習表現、細致分析學生學習行為的基礎上,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教育策略,即在分析把握學生行為數據的前提下,開展教育活動。精準教學理論的提出,將傳統的“因材施教”原則上升到了可量化的實踐層面,而隨著大數據技術的高度成熟,小學數學的精準化教學優勢,也得以進一步凸顯。本文認為,大數據支持下的數學精準教學,具有如下幾方面積極意義。
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是新課改政策的重要精髓之一。大數據支持下的數學精準教學,充分呼應了這一改革精神。在小學數學的精準教學模式中,以往由教師為中心的局面被打破。教師在安排教學規劃、設計課堂教學重點時,不再單方面遵循考綱要求,而是將學生的具體學習需求放在首位。建立在精準學情分析基礎上的數學教學,教師所講授的內容,將不再是循規蹈矩的知識灌輸,而是緊密呼應學生對學習難點的困惑。也就是說,教師由教學活動的掌控者,轉變成了學生學習活動的輔助者和服務方。學生在教學關系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凸顯。
精準教學的實施,對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實踐技巧,以及信息技術應用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落實精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既要做好教材內容的層次劃分,又要具備應用教學信息平臺開展學情分析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做到對多種現代教育技術,特別是多類型線上教育平臺、信息化教學軟件的靈活運用。因此,在大數據支持下開展小學數學精準化教學,實質上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的過程。
如前所述,精準教學是高度響應“因材施教”原則的現代教育實踐手段,借由精準教學的前期信息收集整理,教師的教學規劃也將更加契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難點學習需求。在學生視角下的精準教學,每一堂數學課,都將是新穎的知識探討課和寶貴的難點答疑課。參與小學數學精準化課堂學習時,學生將自覺保持極高的專注力,以更飽滿的學習熱情面對數學學習道路上的各種挑戰,因而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將得到顯著提高。
數據是開展精準化教學的基礎前提,能否獲得豐富的教學數據,從根本上影響著小學數學教學的精準化程度。要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小學數學的精準化教學,教師首先應樹立正確的數據挖掘觀念。具體而言,教師要跳出對“數據”內涵的狹隘感知:學生的階段性測評成績,屬于學情數據,學生在教學平臺上,對多個教材知識點的重復瀏覽次數,也屬于學情數據,甚至學生在參與課堂學習過程中,目光掃到某一段話,面對某個問題時皺眉、疑惑的表情,都屬于學情數據??傊?,教師要善于捕捉多種表現形式的學情數據。結合現實情況,當前多數小學針對校內教學實際,均開發了獨立運轉的線上教學管理平臺。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課堂打卡情況、出勤情況、參與線上課堂時的表情狀態,以及提交線上作業的時間長短、作業完成質量,全部納入“學情”范疇,作為開展精準化教學的數據依托。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面向學生的線上調查表,直接獲取學生對數學各板塊知識的偏好情況和實際掌握情況。
在數據收集的基礎上,教師還應具備正確分析數據的能力。精準化教學的開展,目的是在保證整個學生群體共同進步的基礎上,充分兼顧不同學生個體的特殊學習訴求。所以,在對學生學情數據進行挖掘分析時,教師應當在共性需求和個性需求之間,找到比較恰當的契合點。一方面,教師仍應以教材考綱所列的學科教育目標為重點依托,規范進行課堂教學,力求將數學各板塊知識點,系統、細致地呈現在學生面前。為確保教學質量,教師需特別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的搭配運用。另一方面,教師可根據學生對不同知識點的掌握和反饋情況,依據學生對特定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將教學難點梳理為重點講解、線上補漏等多個級別。對學生普遍疑惑的知識點,可在課堂教學中重點分析研究;對一些可通過作業練習來理解的知識點,則通過布置針對性的課后作業,令學生熟練掌握;而針對少部分學生反饋的數學難點,教師可在線上教學中,專門為這些學生答疑解惑。
總體來看,小學數學每兩個學年都將經歷一次學習難度的明顯上升。所以在實踐精準教學時,教師仍需保證教學進度的循序漸進,確保學生視角下的小學數學課程,在難度上是一個緩慢上升的過程,從而避免其產生畏難情緒和厭學心理。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實施精準教學時,可將教學方式創新和學生思維特點的信息發掘結合起來。在講授數學知識、探究數學問題時,教師可鼓勵學生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將對知識點的認知以及研究問題時的思維順序繪制出來。這種將隱形思維路徑可視化的新穎教學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自我審視意識,強化學生對自身邏輯思維的主動感知能力;另一方面,教師也可通過對學生思維過程的直接觀察,更準確地把握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特別是思考數學問題時的思維特點,為合理調整教學進度、做好教材知識的分層整合,提供現實參考。
眾所周知,數學教學是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為優化這一學科的教學結構、促使數學教學工作滿足大數據時代的發展要求,教師應充分利用大數據的技術優勢,發揮大數據的關系理解功能與數據分層功能,積極拓展數學教學的數據來源,深入挖掘學情信息以及課程數據,以大數據為技術依托,提升學情分析與判斷的精準度。在進行《圖形和變換》一課的課前準備階段,教師可以借助以智慧教室為代表的一系列線上教學軟件,首先為學生設計幾道和該節課知識點緊密聯系且貼合現實生活的問題,供學生進行預習式探究。例如,在銳角、鈍角的辨識方面,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幾組素描用幾何器械,要求學生從平面視角找尋其中暗藏的銳角和鈍角;而在圖形變換方面,教師則可借助網上常見的圖形平移、變換小程序,在相繼展示典型的圖形變換過程后,由學生回答諸如“哪些圖形進行了平移操作,它平移了多少個單位?哪些圖形進行了銳角/鈍角幅度的旋轉?”等等。通過對學生答案的分析解讀,教師將更精準地發現學生對該課程知識理解的細化偏差。
教師對大數據技術的適應與應用能力,體現為對數據源的拓展與數據價值的深入挖掘。為實現精準化教學,教師應以大數據分析為途徑,將海量的數據信息轉化為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尤其是對異常數據的分析,應在樹立個性化教學思維的基礎上,尋找數據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以提升分析、梳理數學知識的精準度。以《圖形和變換》的知識梳理為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線上預習作業中的問題表現,將該課程知識點劃分為學習難點、易混淆知識點兩種類型。對學生無法把握的學習難點,教師可結合考綱要求,在課堂上重點講授;而針對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如,角度接近90 度的銳角和鈍角分辨、360 度旋轉和小幅度平移的區別,教師可采用定義內涵精講和課后強化練習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熟練掌握。
建立在精準分析和數學知識結構優化分層基礎上的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改變了以往數學知識由教師向學生單向傳遞的局面,形成了以學生需求為中心的、圍繞數學知識展開的師生互動式學習過程。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展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仍需要同步進行學生學習行為的數據采集分析,以確保教師對教學重點的精準把控,另一方面,還應通過對多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創新運用,始終保持數學教學的新鮮感。在實際講授《圖形與變換》時,教師可以搭配采用分組教學方法,在完成學習難點的教學工作后,將學生分為4~6 人一組,進而在委任小組長的指揮分工下,共同開展對混淆知識點的探討式學習。其間,教師應當分階段聽取小組長對組內學習情況的匯報,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經過組長安排,靈活調整各小組的學習重點。
綜上,信息技術的進步,深刻重塑了社會各領域的發展方式。而在教育內容相對固定的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同樣可以應用大數據技術支持下的精準化教學,完成教學關系的優化,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為確保精準化教學的順利實施,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在正確認識精準化教學內涵、意義的基礎上,全面把握數學精準化教學的實施要點,立足教材結合學情,將大數據分析的潛在教育價值充分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