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英雄故事是文藝創作的永恒主題,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我國各族人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傳頌著民族英雄的故事。進入21世紀以來,將少數民族英雄故事通過動畫的形式進行傳承,成了一種值得分析的文學藝術現象,這些動畫作品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也十分具有研究價值。
【關鍵詞】 新時代;少數民族動畫;英雄
【中圖分類號】J95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08-0077-03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在中國各族人民的心中,都屹立著一些經典的英雄形象,比如蒙古族的江格爾、瑤族的密洛陀等。在全面進入數字時代的21世紀,動畫已經成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越來越多的動畫作品以塑造少數民族英雄形象為主要主旨。根據動畫作品所塑造英雄形象的品質可以將其劃分為三類,下面將分別論述這三類作品是如何以動畫形式對少數民族經典英雄形象進行塑造的。
一、英勇睿智的英雄形象
神話與傳說是少數民族題材動畫一個主要的故事來源,神話、傳說中的“神”與主人公也成了少數民族題材動畫中這些“英雄”的原型,這類民族英雄或天生神力、勇猛無比,或貌不驚人、睿智無雙;本文主要以動畫短片《苗王傳》《丑小老頭征服龍王爺》《神箭手哲別》《鐵木真被困深山九天九夜》,動畫電影《英雄江格爾之尋寶記》,動畫電視劇《龍娃》《天香公主》等作品為例,來論述當代少數民族題材動畫作品對于此類英雄形象的塑造。
蘊涵東北地區各少數民族文化的動畫電視劇《龍娃》講述了原為黑龍轉世的龍娃,為解救百姓與父親,與朋友人參精參丫、赫哲族族長之子莫日根等人一同踏上除妖之路,最終打敗以白龍為首的邪惡陣營,守衛一方太平的故事。
《龍娃》取材于遠古神話,運用“龍”“人參精”“莫日根”等漢民族、朝鮮族與赫哲族民間文學典型意象與形象,塑造了黑龍“龍娃”、 人參精“參丫”、族群圖騰守衛者“莫日根”等一系列少年英雄形象,通過對龍娃等人一步步斬妖除魔,最終打敗惡勢力之首——白龍,奪回被盜的太陽寶珠這一戰斗過程的描寫,體現了龍娃的善良、機智,參丫的聰慧、睿智,莫日根的英勇、正義等精神品質,在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同時,極具教育意義。
綜合比較我國少數民族題材動畫作品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可以發現,“龍”這一意象的文化內涵也被大力挖掘:《苗王傳》中的主人公“阿龍”的真身是一條龍,《丑小老頭征服龍王爺》中的黑龍王是作為主人公“丑小老頭”的對立面而出現的,《龍娃》的主人公“龍娃”則是東海龍王九子——黑龍的轉世。
除此之外,動畫片《龍娃》還將“莫日根”這一東北眾少數民族共有的典型形象作為主要人物角色,這是“莫日根”形象在我國動畫創作上的首度現身,《龍娃》這部作品上映于2007年,雖然影響力不大,但也可以看出我國少數民族題材動畫創作者在挖掘民間文學資源上所做出的努力。
改編自《蒙古秘史》的動畫短片《鐵木真被困深山九天九夜》與《神箭手哲別》呈現的分別是成吉思汗少年與成年后的故事。
《鐵木真被困深山九天九夜》講述的是鐵木真少年時期被泰赤烏部首領塔爾古臺俘虜的一段經歷,短片在敘事上沿襲了原著的“三段式”結構,將鐵木真被困在深山之中九天九夜內的緣由與經過分成三段:鐵木真為了躲避塔爾古臺的追捕逃進了深山,躲了三天三夜,想要出去之時馬鞍掉了,他認為這是天意,返回深山又過了三天三夜;當他再次嘗試出來的時候,巨石擋住了去路,相信長生天的他又在深山中躲了三天三夜;之后,他夢到家人出事了,于是做了一個危險的決定,沖出深山,卻在歸途中遇到埋伏,不幸被俘。情節在相似的重復中盤旋上升,最終得到升華,雖然結局是個悲劇,但在這九天九夜的遭遇中體現了鐵木真勇敢無畏的斗爭精神,頑強的毅力與愛護家人的胸懷。
《神箭手哲別》講述了哲別歸降成吉思汗的故事:哲別在先時隨泰赤烏部作戰,曾用箭射傷過成吉思汗,后欲隨速日汗投降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十分賞識他的能力,并不計前嫌,將其培養成草原上廣為傳頌的神箭手。接納哲別這件事,也充分體現了成吉思汗對人才的愛惜和寬廣的胸襟。
以歷史人物香妃為原型的維吾爾族動畫電視劇《天香公主》,用3D動畫技術呈現了“天香公主”伊帕爾罕尋父與保衛絲綢之路的成長經歷:清朝雍正年間,生活在新疆喀什的維吾爾族小姑娘伊帕爾罕,為了尋找被西方邪惡勢力擄走的父親和失傳的家族珍寶,與小伙伴圖爾都、娜依麥等人展開了一段奇幻冒險,最終戰勝了敵人,解救了父親,捍衛了家園。
為了更好地尊重絲路文化帶上的民族傳統、展現民族風貌,動畫片的創作者吸取了多個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情節、人物、建筑等方面提出的諸多寶貴意見,希望能夠借此展現出燦爛的多民族文明,同時也為文化交流做出一點貢獻。
二、善良誠信的女性英雄
“仁”“善”“美”“誠”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少數民族題材動畫的英雄形象中也有所體現,而且主要體現在對民族民間文學作品中女神形象的塑造上,此類作品包括:改編自滿族創世神話的動畫短片《白山·薩滿》,改編自瑤族創世神話的動畫電視劇《密洛陀》,改編自侗族民間故事《長發妹》的動畫電視劇《長發姑娘》,改編自壯族民間故事《媽勒訪天邊》的動畫短片《媽勒訪天邊》與系列動畫電視劇《尋找太陽》等。
《密洛陀》是瑤族的創世神話,講述了瑤族創世女神密洛陀開天辟地、孕育人類的故事,動畫片《密洛陀》截取原著中“開天辟地”“創造人類”“勇斗老虎”和“定日月”等內容進行改編,運用“老師公”給小朋友講故事的敘述形式,將瑤族最重要的神話呈現在電視熒屏上。
除了講述瑤族最重要的節日“祝著節”的來歷,《密洛陀》還融入了猴鼓舞、笑酒、彩蛋等瑤族傳統習俗,不僅具有很高的觀賞性與審美價值,還具有較高的社會學、民族學價值。
動畫電視劇《長發姑娘》根據侗族民間故事《長發妹》改編:侗族女孩長發妹偶然發現了一個擁有清純泉水的寶地,并結識了生活在那里的“野孩子”阿寶和他的朋友畫眉鳥小皮、山貓虎虎。山妖教唆阿寶偷了侗寨鎮寨的寶刀,釋放了黑龍,侗寨遭受了嚴重的旱災。為解救飽受干旱所苦的相親們,長發妹不顧山妖的詛咒說出了山泉水的秘密,自己卻因此要永遠受到泉水的沖刷。薩歲女神讓長發妹以一頭長發為代價,暫時欺騙山妖,阿寶、小皮和虎虎幫助長發妹奪回了鎮妖寶刀,打敗了山妖,拯救了侗寨,阿寶和侗寨的誤會也由此化解。在人物設置上,《長發姑娘》加入了山貓虎虎、畫眉小皮等配角,增加了故事的矛盾沖突以及畫面表現的動作性,同時還融入了侗族的傳統民族服飾、風雨橋、鼓樓等特色民族建筑,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改編自同名民間故事的動畫短片《媽勒①訪天邊》講的即是這對壯族母子歷經百年歲月為黑暗中的族人尋找太陽的故事,全片無一句臺詞,僅配以感染力極強的背景音樂和壯族民歌,人物形象簡潔鮮明,故事節奏強勁明快,將一個講述少數民族女性英雄的恢宏故事濃縮在短短五分鐘的動畫短片中,選題大膽,創意新穎,將壯族民間文學元素融入動畫創作,具有極高的文學內涵和地域特色。繼動畫短片《媽勒訪天邊》首次將這一經典民間故事納入動畫創作領域之后,由廣西電視臺制作的《尋找太陽》系列動畫電視劇,再度將這塊民間文學瑰寶進行深入挖掘,使其在現代技術的“編寫”之下綻放出嶄新的光芒。與動畫短片《媽勒》將視角聚焦在“母親”身上不同,《尋找太陽》則將主人公設定為“兒子”阿勒,通過主角阿勒在尋日旅途中的成長經歷,展現了壯族人敬畏自然,不怕困難,追求幸福的民族性格,以及媽勒母子堅毅頑強、信守承諾的精神品質。
三、從古老神話到當代生活的英雄之路
從《白山·薩滿》中的創世女神阿布卡赫赫,到《苗王傳》中的苗人先祖阿龍;從《英雄江格爾》中的民族英雄江格爾,到《媽勒訪天邊》中的文化英雄阿勒;從講述領導人烏蘭夫少年經歷的《紅色之子》,到展現當代青少年精神風貌的《足球小巴郎》。
21世紀以來的少數民族題材動畫的英雄旅程,完成了由古老神話到當代生活的無縫銜接。下文主要以動畫電視劇《紅色之子》與動畫短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為例,來闡述英雄題材動畫的多元化發展道路。
綜合前文所述的少數民族題材動畫作品所展現的英雄故事,即使它們產生于距今已有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原始社會,也依然受到現代社會的歡迎,并且被動畫這一十分具有現代文明特性的藝術形式所表現出來,這是因為這些古老的少數民族神話、傳說與民間故事,符合時代精神與當今社會的價值取向。
不論是《江格爾》中圣主江格爾與其麾下眾勇士合力創建的那個富強、文明、和諧、平等的“寶木巴”樂土,還是《苗王傳》中苗王阿龍為拯救其族民而拼搏、犧牲的博愛精神,抑或是《媽勒訪天邊》中村民們爭相為尋找光明而赴險的團結、友愛以及媽勒母子信守承諾百年如一日踐行旅程的堅定與誠信,都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與品質。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少數民族題材動畫的創作也進入了大眾時代,越來越多講述平民英雄故事的動畫片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內蒙古安達文化公司根據全國道德模范龍梅、玉榮真實事跡而創作的動畫短片《草原英雄小姐妹》,呈現了這樣一個故事:1964年2月9日,內蒙古達茂旗草原的蒙古族姐妹龍梅和玉榮為生產隊放羊時遭遇暴風雪,為了不使生產隊的羊群遭到損失,兩人頂風冒雪追趕羊群,直到在雪地里暈倒凍傷,后二人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截肢。她們的英雄事跡后來在中國內地廣泛傳揚,因此兩人被譽為“草原英雄小姐妹”。1965年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根據這一真實事跡而制作的動畫片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放映,受到全國幾代青少年觀眾的熱烈歡迎。但隨著歐美、日韓動漫搶占我國主要動漫市場,以及在國產動畫向庸俗、低幼化發展的大環境下,《小姐妹》與其他一部分優秀的國產動畫片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個曾經在內蒙古地區乃至全國少年兒童之間口耳相傳的故事,在飛速發展的現代文明社會遭遇了傳承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內蒙古安達文化公司以制作《蒙古族優秀德育故事》系列動漫為契機,重新將《小姐妹》的故事搬上了熒屏,并運用了3D動畫技術,賦予這一經典故事以新的生命,深入挖掘龍梅和玉榮姐妹倆善良、美好、純潔的品質和集體意識觀念,教育當今的青少年在集體和國家財產受到威脅時,要挺身而出,勇于擔當,并且要運用科技進步帶給我們的便利,采取恰當的方式方法保衛國家財產。
《紅色之子》與《草原英雄小姐妹》講的都是平民英雄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都在平凡的人生中為社會的進步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這種奉獻精神與為他人犧牲的大愛,使他們成了時代的英雄,感動與鼓舞著每一代人。從創世英雄、民族英雄的塑造,到女性英雄、文化英雄的觀照,再到平民英雄精神的弘揚,我國少數民族英雄題材動畫完成了一次從古老神話到當代生活的偉大旅程。盡管絕大多數動畫作品仍脫離不了對經典作品做簡單復制的窠臼,甚至存在著創造力不高、原創性不強、拼湊少數民族文化符號等缺點,但我國少數民族動畫人在英雄題材動畫多元化道路上所做的探索與嘗試,是值得肯定的。
英雄題材動畫的多元化發展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題材的多元化,有《白山·薩滿》和《密洛陀》中的創世英雄(女神),《苗王傳》中的始祖英雄,《媽勒訪天邊》中的文化英雄,《紅色之子》中的平民英雄等;二是形象的多元化,比如英勇頑強的少年鐵木真,足智多謀的丑小老頭,仁慈善良的長發妹,誠實守信的媽勒母子;三是文化的多元化,例如《白山·薩滿》體現了滿族的薩滿文化,《密洛陀》《苗王傳》分別講述了瑤族和苗族的文化傳統;四是環境的多元化,《白山·薩滿》《密洛陀》《苗王傳》與《媽勒訪天邊》所呈現的是原始社會的風貌,《紅色之子》《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作品的故事背景則是近代與現代社會,《英雄江格爾》則是在史詩敘事中融入了當代特色。
21世紀的文藝創作與研究,需要一種開闊的視野和多元化的文化觀念,少數民族英雄題材動畫的多元化視野,是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在動畫創作領域中的體現。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從這些英雄人物的偉大事跡和生活經歷中,提煉具有歷史和時代意義的精神思想,以此作為一種可以仿效、實踐的思想燭光,映照當下的生活,為人們提供思想和精神給養和方向,是鍛造和傳承經久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也是時代賦予一切藝術家最起碼的社會責任。
動畫的出現,為我國民族民間文學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傳承方式,少數民族優秀的文學、文化資源也為動畫創作提供豐富的養料,滋養著動畫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
注釋:
①媽勒:壯語,意為“母子”。
參考文獻:
[1]岳曉英.中國少數民族題材動畫片研究[J].貴州社會學,2010,(4):129-131.
[2]楊峰.關云德剪紙藝術的薩滿情節[C].2011-2013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集,2013,10.
作者簡介:
張中旭,女,蒙古族,內蒙古赤峰人,赤峰學院文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