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琴,高金利,王 瓊
(青海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把職業教育擺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2019年,國務院和教育部等相關部委密集出臺了十余項政策文件,對“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進行了部署,充分體現了政府部門對實施“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重視,并為開展這項工作指明了方向[1]。如何發展老年護理教育,盡快建立以職業教育為主體,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重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培養具有科學規范、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服務技能,兼有高度職業認同、專注嚴謹、全情投入、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與職業態度,更有生命關懷意識的高素質養老護理人才,以滿足老年醫療保健服務需求,是高職院校的主要責任。
老年人身體各項生理機能減退,甚至罹患各種慢性疾病,認知、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不斷下降,缺乏生機和活力,長期需要照護,老年照護任務重、壓力大,對照護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既要有耐心、愛心、責任心,又要掌握專業的照護技能,還要有長期從事這項工作的熱情。因此,這種職業素養的培養應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在“1+X”老年照護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強化護理專業學生的老年照護職業意識,培養具有生命關懷的職業素養和慎獨精神的職業道德,能夠將醫學人文關懷很好地應用于實際工作中,熱愛老年護理事業,有強烈的職業自豪感和歸屬感,從根本上端正學生的職業態度,可以將老年照護作為一份職業、一份事業腳踏實地、心甘情愿地干下去,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質量和幸福感,穩定養老服務隊伍。
在完成學歷教育、保證證書含金量的基礎上,對于已經學習和掌握的知識點和護理技術操作,并且完全覆蓋老年照護內容的可以實行免修;對于護理專業中通用的相關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老年照護工作的特殊性及針對性予以強化,如專業課中學過的氣道異物梗阻的解救、外傷出血的救護,要根據老年人的特點進行風險點的強化;現有的專業課教學不能覆蓋老年照護內容的,要結合養老護理實際,按照模塊實行補修,強化知識和技能的運用能力,實現能力轉化。
“1+X”證書制度的試點促使職業教育體系和培訓體系逐步完善,形成更加合理化的培養培訓方案,使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更加符合行業企業崗位需求,各校根據教育部要求,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覆蓋專業知識、職業素養和技能操作三方面。雖然很多高職院校也采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但是一般都是以學校為主導,企業缺乏主動參與和深度合作的動力,參與積極性不高。這就要求學校與行業企業簽署合作協議,行業企業主動參與職業教育,與學校共同作為職業教育育人“雙主體”,真正實現共同育人,為企業育人。
部分高職院校教師對老年照護“1+X”證書制度、等級標準還不能全面、準確理解和把握,如何把等級標準知識和技能融入現有的高職護理教育人才培養方案中,需要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同進行探索和嘗試,這樣才能逐步形成滿足行業崗位需求的專業培養模式。因此,應加強校內專任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積極與行業企業對接,鼓勵教師到養老服務機構進行頂崗實踐,了解老年照護職業的新標準、新技術,掌握老年照護職業等級證書培訓內容和要求,使高職護理專業“1+X”證書制度能夠有效落實。同時,與行業企業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共同探討改革老年照護人才培養方案,開發實用、夠用、好用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資源共享、利益共擔的見習、實習基地,聘請醫院、養老機構的行業專家為老年照護培訓的兼職教師,構建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開發培訓資源,將涉老行業企業的職業理念、企業文化與學校職業教育緊密融合。
“1+X”就是在學歷教育的基礎上,根據老齡化社會發展需求、養老服務行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行業專家參與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老年照護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有關內容及要求有機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在學歷證書、護士執業資格證書、老年照護等級證書“三證融通”基礎上,以職業素質養成教育為主線,建立“知識、技能、人文、品德、創新”并舉的“校企融合、五位一體”的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現養老服務行業企業與學校共同育人、過程共管、成果共享,培養滿足行業企業需求的老年照護人才。
老年照護“1+X”證書課程體系應在原有護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嵌入與老年照護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關課程,既要兼顧護理專業通識課程,又要避免課程重復設置,還要根據老年照護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在專業基礎課程模塊中嵌入人際溝通與交流、老年營養與膳食兩門核心課程;在專業課程模塊中嵌入老年照護(初級)、老年照護(中級)、康復護理技術3門專業核心課程;在專業素質拓展課程模塊中嵌入老年心理學核心課程,使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由原來的7門增至13門,設置既能體現專業普適性,也能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吻合的老年照護“1+X”證書課程體系,實現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深度融合。具體專業課程體系見圖1。

圖1 老年照護“1+X”證書護理專業課程體系
(1)滲透生命意識和生命倫理教育,增強職業認同感。老年照護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對照護人員的生活照料、心理護理、老年護理技術、康復護理技術、急救護理技術等工作內容制訂了具體標準,分別為初級、中級、高級3個等級。因此,在理論課程授課過程中,以課程模塊的遞進(公共素質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職業技能核心課程模塊),滲透生命意識和生命倫理教育,加強人文關懷在操作中的體現,使老年人感受到被需要、被尊重和被理解,使護理人員認識到自身職業的重要性,逐步形成穩定的職業素養,增強職業認同感。
(2)制訂核心課程標準,融入課程思政。將思政素質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課程教學中,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促使學生在掌握老年照護技能的基礎上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實現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為護理人才的職業發展構建聯動橋梁[1]。在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和系部統一組織下實施教學活動,在老年照護專業負責人和課程負責人的帶領下,與真正從事老年照護工作的行業專家共同成立專業建設團隊,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分析每一項護理操作可能存在的風險點和職業素質的切入點、體現點,按照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核心課程標準。
(3)實施理實一體化、分組帶教,提高實訓教學質量。在校內理實一體教室采用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為保證實操培訓效果,將班級學生分為8組,每組6人,教師示教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扮演老人和照護人員,輪流進行實操練習,通過角色扮演法親身體會,教師和學生雙方邊教、邊學、邊做,學練結合。同時,聘請行業企業優秀管理者和員工,給學生開設系統化、專業化、實用化的實踐課程,充分發揮優秀楷模作用,將職業素質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中。
(4)實習實訓中心遷移,拓寬職業素養養成渠道。實習實訓是護理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養成渠道,也是職業素養重要的鍛煉途徑[2]。“1+X”老年照護專業對學生的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要求較高,僅靠課程教學、校內實訓的培養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與企業、行業深度融合,將實習實訓地點拓展到養老院、老年患者家庭、老年活動中心、日間照料中心,甚至老年人活動較多的場所,如公園、廣場等,通過開展面對面的健康宣教和照護服務,讓學生直接接觸服務對象,獲取與老年人的交往經驗,有助于溝通能力的培養,真正體驗老年照護職業的內涵,形成職業認同感。同時,激發老年人對生活的希望,對身體康復建立起信心,愿意積極配合照護計劃的實施。
(5)內培外引,全面提升“雙師型”教師隊伍素質。為準確把握教育部“1+X”證書制度的精神,深入了解老年照護、失智老人照護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內涵,先后選派多名專業教師參加“1+X”老年照護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試點項目教學研修班,經培訓機構考核合格后,獲取師資培訓證書和考評員證書,做好專業教學的整體設計和課程安排,滿足學生的授課和證書考評。
(6)重視考前強化培訓,提高通過率。將16個初級實操考核項目對照考評標準進行風險點的分析、研判,按照2個操作加1個心理應對組合的方式進行校內模擬考試,教師進行點評,讓學生掌握實操要點和風險點,提高考核通過率。
(7)綜合評價,構建基于“1+X”的考核監督體系。學習考評指南,講解理論、實操考務工作流程及考務工作要求,統一考評標準,梳理每項操作考評評定細則和風險點,建立以學習者的職業道德、技術技能水平和就業質量以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為核心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3]。在考核評價方式上采用以過程性考核為主,終結性考核為輔的綜合考評方式,分為理論考核和實操考核,但更多注重學生在各項操作中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評價的主體為考評站成員和企業專家,主要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和標準進行考核。
在高職院校中實施“1+X”證書制度,主要目的是提升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老年照護、失智老人照護職業技能,但是在制度實施過程中,容易忽略老年照護職業所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的培養,而只重視技能考核,將職業教育變成證書教育,從而偏離這項制度的本質。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樹立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并重的辦學理念,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良好的人文素養,為職業技能素質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4]。
傳統以滿足醫院臨床護理需求為主的高職護理人才培養觀念,定位于培養臨床普通護理人才,對老年照護職業崗位標準認知不足,課程體系中老年照護服務、照護服務管理制度、照護需求等課程欠缺,針對性的職業素質教育、照護技能培養欠缺,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群體的長期照護需求。老年照護“1+X”證書護理專業課程體系中,嵌入了老年照護、失智老人照護等級證書相關課程,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水平既能滿足專業教學標準,能夠順利考取護士執業資格證書,又能深入學習老年照護職業技能,獲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總之,良好的職業認同感和職業素質是職業人才的核心競爭力,職業素養的培育絕不僅僅局限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應該將職業情懷、職業素質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學生認同老年照護職業,具有職業熱情,這樣才能夠提高其養老服務崗位就業意愿,滿足行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