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佳艷,熊海燕,趙 琦,徐 飚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上海 200032)
2020年春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教育部要求采取政府主導、高校主體、社會參與的方式,共同實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在線教學,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網絡教學是實現“停課不停學”的最佳手段,其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和計算機設備,實現了異地、實時、互動的教學模式[1]。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間,我院流行病學教學團隊利用網絡技術,在分析流行病學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綜合應用網絡學習平臺、微信交流平臺以及網絡會議室等多種手段開展了本次教學活動。課程結束后,同時利用在線調查工具開展調查,以評估教學效果,總結遠程教學實踐,為進一步優化和推進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流行病學中的應用提供參考。
本次流行病學線上課程主要采用視頻學習以及師生在線互動討論的方式進行,主要通過以下步驟開展混合式教學:(1)大綱梳理與知識點拆分。教學團隊根據網絡在線教學內容的特點、網絡學習的需求,將不同章節知識點進行了拆分。其中理論、方法、知識點部分重點講解,應用型知識點重點討論與分析。(2)課程視頻準備。授課教師根據預先拆分的知識點,提前完成所有知識點的視頻錄制,一般兩個學時(90分鐘)的課程按照45~60分鐘,4~6個視頻進行課程錄制。2020年流行病學課程共計錄制視頻108個,累計時長1 461分鐘。(3)視頻推送:授課教師在上課前3天,提前將相關視頻發布在復旦大學教育中心(以下簡稱“超星學習平臺”)的流行病學課程主頁,將閱讀資料發布在Elearning學習平臺,可供學生提前預習,但是不作為強制評分條件。(4)課前準備:教師提前一天發布第二天課程學習的具體安排及思考題。(5)課堂教學互動:上課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視頻,并在不同的知識點之間穿插必要的引導性討論,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點。(6)課后答疑:利用超星學習平臺在線跟蹤學生學習進度,及時解答學生疑問。
以參加2020年春季流行病學學習的74名學生為研究對象。
使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綜合超星平臺學生學習的相關數據,分析學生在整個學期中的學習行為、對學習資源的利用情況、對混合式教學模式以及學習效果的評價等。
采用Excel軟件建立原始數據庫,利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并進行描述性分析。
2020年春季,流行病學課程共計18個教學周。超星平臺數據顯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開課前2天就開始進行在線學習。開始授課后基本上保持穩定的學習規律,每周一、二上課當天學生的學習次數最多,周中基本維持在較低水平,總論部分的學習次數遠遠高于各論。整個春季教學過程中,平臺數據顯示,學生人均章節學習176次(91~319次),學習頁面累計訪問14 984次,其中上午8~12點時段瀏覽次數最多,共計7 504次,占學習頁面訪問次數的50.08%。整個課程共發布108個視頻,平臺數據顯示,84.89%的學生完成了全部視頻和任務點的學習,僅有2位學生(2.7%)學習進度不足90%。
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94.6%以及82.4%的學生傾向于選擇教師上課的課件以及《流行病學》教材(紙質版),少部分學生會查閱課外參考書籍(18.9%)和課外文獻(16.2%)。48.6%的學生會在上課前根據視頻提前預習,其中58.3%的學生會全部預習,25%的學生選擇部分感興趣的知識點預習,少部分學生(16.7%)只預習方法部分。預習時間分析顯示,大部分學生(61.1%)預習用時為30~60分鐘。另外,有50名學生(67.6%)會在課后及時復習視頻中的知識點,其中50.0%的學生會選擇將部分知識點反復看,40.0%的學生會全部復習,剩下的少部分學生只復習方法部分。與預習用時比較發現,部分學生復習所用時間相對較長,復習用時小于30分鐘的比例較低,而超過1個小時的學生比例較高,其中有6%的學生單一章節的復習時間在2小時以上。67.6%的學生認為教學視頻對期末復習很有幫助,可以反復看。74.3%的學生表示自己在觀看視頻時不會快進,但77.0%的學生會倍速觀看。55名(74.3%)學生會反復觀看知識點,反復觀看的知識點多為病例對照研究、隊列研究這樣的重、難點。
調查發現,盡管所有學生基本都實現了在線學習,但是只有15名學生(20.3%)在線學習時基本沒有遇到任何問題。結果顯示,學習環境嘈雜、網絡不穩定、電腦等設備不穩定是影響學生在線學習最主要的問題,分別有58.1%、56.8%以及39.2%的學生遇到過上述問題,其中16名(21.6%)學生這3種問題均出現過。24名(32.4%)學生認為疫情期間在線學習最大的困難是沒有教材,分別有47名(63.5%)、44名(59.5%)和 49名(66.2%)學生認為其缺乏學習氛圍、容易分散精力以及在家學習容易懶散。分別有14名(18.9%)和19名(25.7%)學生反映因教學節奏太緊湊或大家討論太激烈而跟不上學習進度。
2.4.1 教學方式 大多數學生喜歡在線學習,認為在線學習時間自由、復習方便、可以反復學習。另外,分別有40.5%、51.4%和43.2%的學生認為該學習方式預習方便、可以分段學習且學習氛圍較放松。只有少數學生(21.6%)認為在線學習兼具以上所列的所有優勢。
2.4.2 在線討論 關于課堂討論接受度方面的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68.9%)根據討論問題來選擇是否愿意參與討論,24.3%的學生愿意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剩下的學生基本在課堂討論中不發言。31名(41.9%)學生會提前準備課堂討論題目的答案。62.2%的學生認為流行病學課堂互動對視頻知識點的理解比較有幫助,而認為互動對知識點的理解非常有幫助與一般的學生占比相當,只有2名學生認為課堂互動對知識點的理解不太有用。
2.4.3 教學效果 47名(63.5%)學生對此次線上教學總體上表示非常滿意,26名(35.1%)學生表示較滿意,只有1名學生表示一般。同時,學生對教師授課清晰度和難度的評價顯示,大部分學生(70.4%)認為教師授課非常清晰,近半數學生(54.2%)認為教師授課難度一般。
2.4.4 學習效果 關于學習效果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82.2%)在課程開始前對于流行病學的關注程度較高。另外,對學生在學習此課程前期望掌握的流行病學知識程度,以及學習后所掌握的流行病學知識程度的自評分進行比較分析,以1分為最低,5分為最高,χ2檢驗表明,學習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度與學習前預期掌握知識的程度評分構成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1)。學習前學生期望自己的流行病學知識掌握度可以達到(4.3±0.8)分,但學習后學生對知識掌握度的自我評分為(3.8±0.7)分,可見學生認為通過線上學習所得知識并未達到自身預期。
3.1.1 學生線上學習習慣與資源利用情況較好 通過對學生在超星平臺上的學習行為與習慣進行分析后發現,學習情況統計基本符合預期情況,但大多數學生選擇于上課當日及上午進行學習,反映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待提高。關于學生學習資源利用情況,由于本次線上課程由教師提供視頻以供學生預習及復習,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在預習或復習時會倍速觀看以及反復觀看重、難點,這無疑可以讓學生有的放矢地學習以有效掌握知識點,并且相關視頻對學生期末復習鞏固知識點很有幫助。
3.1.2 混合式教學優勢與阻礙并存 盡管所有學生基本都實現了在線學習,但網絡教學的缺點不容忽視,如缺乏學習氛圍、容易分散精力、網絡或設備不穩定等。這些不足之處勢必會使網絡教學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3.1.3 混合式教學評價結果基本滿意 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模式具有時間自由、學習氛圍比較輕松的優點,這些優勢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的同時也促進了教育的現代化。另外,在教學安排方面,與以學生為主導且課堂氛圍活躍的翻轉課堂不同的是[2],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生對于課堂討論的積極性不高,但認為課堂討論對知識點的理解比較有利,可見由于線上課程少了師生之間面對面的直接互動和教師對學生的監督約束而對課堂教學效果造成一定影響。學生對此次課程評價為總體滿意且認為教師講課較清晰,難度適中,但學生學習后的知識掌握度自我評分明顯低于其所期望的自我評分,可見教師教學效果尚可,但學生學習效果未達到期望值。
3.2.1 充分利用超星學習平臺與線上教學資源 教師可利用超星學習平臺對學生的學習和課堂活動參與情況進行跟蹤統計,以改進教學,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另外,線上教學對教學資源的依賴較大,因此面對多樣化的教學資源,教師應找準“核心”資源,保證學生能夠自主學習。
3.2.2 最大化發揮網絡學習優勢 為提高學生線上學習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提升網絡信息獲取能力和網絡技術應用能力,如將即時通信軟件應用于教學,作為師生、生生交流溝通的橋梁,以克服網絡教學中無法直接面對面交流的劣勢,也可運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軟件開發豐富的課程資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網絡教學在實際應用中仍需師生共同努力來最大化發揮遠程教學的優點,以最大限度減少其缺點帶來的不利之處。
3.2.3 拓展線上教學方式 教師應結合流行病學課程特點,不斷拓展互動方式,充分利用現代化網絡教學平臺,采用案例教學結合頭腦風暴、小組討論、在線搶答等多元化線上課堂互動方式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充分鍛煉學習能力并理解相關知識點。同時,應該引導學生培養邏輯思維和從群體角度思考問題,并合理安排學習內容,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如可以對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進行系統詳細的講解,而對于各論部分可推薦自學并提供相應拓展學習材料[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