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娟,車恒英,侯貝貝,李阿萌,鄭婧雯,鄒太玉
(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安徽 蕪湖 241001)
臨床實習是護生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環節,實習效果對提升護生臨床能力和職業素養至關重要。神經內科是護生臨床實習的重要科室,具有疾病復雜抽象,患者病情重、變化快及專科護理任務量大的特點。傳統的臨床帶教方式難以讓護生收到滿意的學習效果,探索更好的神經內科帶教方法迫在眉睫。翻轉課堂教學以護生為主導,充分發揮護生自主學習和創新思維能力,通過不斷變化、動態的臨床案例教學,使原本枯燥的理論知識具體形象[1],護生在主動思索、積極探究中習得應對新問題和化解新矛盾的策略技巧,更能調動護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2]。為此,本文旨在探索基于臨床案例的翻轉課堂教學在神經內科護生帶教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在我院神經內科實習的本科護生為研究對象,以2019年入我科的本科護生為對照組(56人),以2020年入我科的本科護生為研究組(54人),兩組護生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習時間均為 4周,輪轉入科,每 4~5人分為一個學習小組。
兩組教學內容均按照實習大綱和護理部帶教計劃實施。對照組:第一周總帶教教師詳細進行入科介紹,每位護生由高年資教師實行一對一帶教,帶教教師每周提問神經內科知識;第二周帶教教師進行神經系統疾病病情觀察理論講座和專科操作示教;第三周參加由責任護士或帶教教師主持的教學查房;第四周進行出科鑒定及考核。研究組實施基于臨床案例的翻轉課堂教學,具體如下。
1.2.1 教學團隊 在原有總帶教和帶教教師各1名的基礎上,增選2名熱愛教學、樂于奉獻、具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護師任教學秘書,作為帶教教師后備人選。護士長和帶教教師負責對全體人員進行帶教培訓,營造關心關愛護生,人人參與帶教的氛圍。
1.2.2 教學實施(1)根據教學大綱要求護生掌握的臨床常見神經系統疾病,包括面神經炎、吉蘭巴雷綜合征、脊髓炎、腦出血、腦栓塞、短暫性腦缺血、癲癇、帕金森病、重癥肌無力等的專科操作內容,制作成教學路徑,入科介紹時發給護生,要求護生根據臨床案例每周至少完成3種相關疾病知識的學習,任務的完成必須有對應疾病患者的姓名、住院號和帶教教師簽名。實施二對一帶教,即一位護生分別有高年資和低年資兩位教師共同帶教。高年資教師臨床經驗豐富,低年資教師和護生年齡相仿,有共同語言,有利于溝通交流、因材施教。護生和教師班次和分管患者相同,每天晨交班時首先由護生根據臨床路徑內容結合臨床案例進行病史詳細匯報,包括患者現病史、危險因素、臨床表現、目前治療措施、護理問題、健康教育及相關疾病進展,然后由教師補充完善。每周結束后帶教教師確保護生教學路徑按時完成并簽名。護士長在護生入科時就如何尊重患者、溝通交流技巧、換位思考、共情等相關人文知識對其進行培訓。(2)帶教教師每天和護生溝通5分鐘,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態、心理、對專科知識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況、教學路徑完成情況,做到每天針對性帶教。護生每天必須在教師的監督下完成床邊患者健康宣教2份,提高溝通交流和人文關懷能力,促進專科知識鞏固。(3)將專科操作(吸痰、氣管切開護理、心電監護、鼻飼護理、壓瘡護理)評分標準和操作步驟提前發給護生,讓其自行練習,第二周集中示教,每一項操作首先隨機抽護生演示,其他護生觀看并記錄存在的問題,操作結束共同討論,最后帶教教師做正確的操作示教并強調任何操作都要體現對患者的尊重和關懷。每項專科操作要求護生至少有一次在教師指導下對患者實施的機會。(4)專科理論講座安排在第三周,內容為神經系統疾病病情觀察及護理,包括生命體征監測及臨床意義,意識瞳孔觀察與判斷,運動障礙、感覺障礙、語言障礙的識別與護理,顱內壓增高的臨床表現及處理,腦疝的急救,腦膜刺激征的檢查方法和臨床意義等。由教師主講改為護生主講,入科時將講座內容分給每位護生,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準備課件,同時要求每一部分必須和臨床真實案例相結合,講授時附上住院號和圖片,真正體現理論聯系實踐,教師從課件制作、講座內容、存在的不足方面進行點評。(5)護理教學查房安排在第四周,實習小組成員共同參與,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從案例選擇、患者家屬溝通配合、床邊護理查體、PPT制作到團隊分工協作完全由護生完成,帶教教師負責統籌安排、督察和糾錯。(6)出科鑒定。鼓勵護生以口述方式總結4周的實習,鍛煉護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綜合能力。
帶教結束,對兩組護生進行專科理論和操作考核、教學滿意度問卷調查和人文關懷能力量表測評。
1.3.1 專科理論和操作考核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內容,帶教教師出A、B、C 3套理論試卷,每套包括名詞解釋、選擇題、簡答題和案例分析,每次出科考核按字母順序選取理論試卷進行考核。操作考核采用抽簽方式在真實患者身上完成專科操作1項,由兩位帶教教師統一考核,每項總分為100分。
1.3.2 教學滿意度 采用自行設計的教學滿意度問卷對護生進行不記名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教師風范和教學態度、內涵、方法、效果5個方面,共計20個條目,評價從“非常不滿意”到“非常滿意”分別賦值1~5分,總分為100分。
1.3.3 人文關懷能力 采用人文關懷能力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進行測評。CAI是美國Nkongho教授編制的,本研究采用的是國內學者馬語蓮等[3]翻譯修訂的版本。該量表包含認知(14個條目)、勇氣(13個條目)、耐心(10個條目)3個維度,共37個條目。
采用SPSS 21.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 t檢驗,以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護生理論和操作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生理論和操作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生理論和操作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 理論成績 操作成績對照組研究組P 90.52±5.25 92.76±4.05<0.05 93.90±1.77 95.06±1.35<0.05
研究組護生教學滿意度評分(95.65±4.85)分,明顯高于對照組(91.61±7.8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比較(±s,分)
組別 認知 勇氣 耐心 總分對照組研究組P 59.05±12.13 65.85±8.25<0.05 65.50±11.05 70.07±6.77<0.05 45.86±6.49 48.91±6.16<0.05 170.43±22.47 184.83±12.71<0.05
神經內科知識復雜抽象,傳統教學很難激發護生主動學習興趣,知識點很容易忘記。而基于臨床案例的翻轉課堂教學能幫助護生內化和提升臨床護理知識和技能[4],促使護生有目的且主動復習理論知識、查閱文獻資料、掌握最新進展[5]。通過與患者或患者家屬的溝通交流及對案例的分析、每日患者病情匯報、護生主導的理論講座和護理查房,讓枯燥難懂的神經系統知識變得易于記憶和掌握,且臨床案例病情是動態演變的,可有效鍛煉護生的分析思考能力[6],有利于知識體系的建立。技能操作通過護生反復自主練習并在真實患者身上進行操作,護生能夠熟練掌握,更注重操作細節和注意事項。為防止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護生對教學任務的忽視,將教學內容制作成路徑,每天、每周任務一目了然,每天下班前指導教師必須在教學路徑上簽字,確保護生當天任務完成。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生神經內科理論、操作成績均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基于臨床案例的翻轉課堂教學讓護生動手操作機會增多,師生的教與學針對性更強,有利于護生專科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提升,因此護生對教學的滿意度更高。
基于臨床案例的翻轉課堂教學讓護生有更多機會接觸患者并與其溝通交流,各項操作都需要得到患者或其家屬的同意,護生必須換位思考,深入了解患者的疾病特征及對于人文關懷的差異性需求,針對性地溝通、傾聽、理解和體驗[7],才能得到患者的認可,從而在完成實習任務的同時收獲良好的情感體驗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量表中認知、勇氣、耐心3個維度的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