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冰玉
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日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指標,是彰顯民族特色、培育民族精神和增進民族團結的重要因素。而校園文化是高等教育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明確的校園文化建設意識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發揮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培養的指引作用,以此實現“文化育人”的效果。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堅定文化自信,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沒有文化的高度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我們立足新的歷史方位,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興盛繁榮,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自信,需要我們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雙創”之路,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自信。[1]因此就大學生而言,可以這樣認為: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新時代新青年需要在對本民族文化的清晰認知上,對優秀的先進的傳統文化及自身未來文化的充分認可及肯定,并努力結合歷史的背景,融入新時代的新理解,將中華文化以新形式弘揚并傳承下來。大學生文化自信具有漸進性的特征。大學生對自身文化的認同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在他人教育與自我教育的過程中,由認知到懷疑到認同再到認可的過程,逐漸形成對自身文化的自信。
高校校園文化的定義在理論研究中有著不同的闡述,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進行定義。廣義上,高校校園文化包含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四個方面。狹義上,高校校園文化特指校園精神文化,對此存在兩種說法。一是“課外活動說”指在學生課余活動中,一切以群體形式出現的文化活動。另一種是“校園精神說”則認為校園文化主要是指在學校本職任務以外所形成的文化,該內容包含教育方針、培養目標、校風、學風、班風建設等。而最能體現校園文化本質的是校園風氣和校園精神。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提高文化自信強有力的載體,校園作為一個物質化場所,能夠通過物質環境的建設與改善,展現中華優秀文化的魅力。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與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故展現中華優秀文化的途徑也是豐富的。無論是通過語言文字載體的詳細闡述,或是大眾媒體的直觀展現,或是以活動載體讓大學生直接感受并參與優秀文化的弘揚與傳承過程,這都是高校文化建設提升大學生對文化認同感的有效舉措。[2]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指標之一。高校校園是弘揚與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承擔著傳承與發展中華文化的重要使命。與此同時,高校校園是當前大學生進行生活并學習的場所,而校園文化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大學生。因此,積極響應國家對文化自信建設的要求,努力營造鮮明的中華文化氛圍,努力做到讓大學生將文化自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每一所高校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
大學校園文化是一所大學校園的人文氣息,對大學生的人格、品格培養起著重要推動作用。近年來,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日益提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在其獲得一定成效的同時,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逐漸顯露。
現階段,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欣賞度和認同感較以前而言已有大幅提升,但是仍存在著部分大學生盲目追求外來文化,一味排斥傳統文化的現象。在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多元文化思潮的沖擊下,面對新奇的特立獨行的西方文化,且大學生的心智和意識形態并未完全成熟的狀態下,易于產生從眾心理和高虛榮心的現象。同時,在一些高校開設的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選修課如“論語選讀課程”“古詩詞鑒賞”“四書五經賞析”等,大學生普遍參與度并不高,大多數學生偏向于修滿學分而報名參加課程,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未得到大學生的廣泛支持。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矛盾運動,就目前而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已經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成效也已逐漸顯現,但是仍有問題存在。受到市場化和功利化等因素的影響以及領導者的官本位思想,校園文化建設容易成為一項面子工程,僅僅停留在表面形象建設而忽視了高校校園的精神文化內涵、學風建設。真正將學校的精神文化注入文化建設,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模仿、上傳下達的表面工程上。
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狹義內涵來看,物質文化建設普遍得到重點建設。從其影響而言,重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確有重要意義,這不容置疑。但是,倘若建設中過度注重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如繁雜的布局、華麗的教學樓、冗余的設施設備,諸如此類的物質文化建設不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正確的目標,無法真正反映高校校園的文化的內涵。再者,關于高校制度文化方面,雖說近年來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一些高校仍沒有做到將學校的制度文化內化于學生心中,而是一味重視校園規章制度對學生的約束作用,并未做到真正發揮制度文化的實效意義,也難以體現人本精神。而至于行為文化建設,如今校園文體、實踐類活動在高校建設中也已開展得有聲有色,但仍存在著形式化、機械化的現象,活動之后又缺乏相關的思考環節,缺少一定的教育意義。最后,被認作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核心的精神文化,在建設中受到的重視程度不夠,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因此,規劃調節好各個方面的校園文化建設,將四個部分組成有機的統一體,將精神文化作為整個文化建設的主線,并合理建設物質文化,發揮行為文化應有的特色與意義,靈活運用制度文化,從而為高校校園的發展注入靈魂。
明確校園文化建設在現階段所存在的問題與影響因素后,文化認同感的培養和提升應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故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該在實踐領域中奮力推進,展現其在堅定文化自信方面的實踐意義。具體而言,運用新時代新傳播方式,共同培養校園文化的各個主客體,發掘出校園文化的真正魅力。
行為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運用好這一手段也同樣可以為校園文化建設增添一份光彩。就校園文化藝術活動而言,這既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展現校園美育成果的重要方式。將中華傳統文化、先進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文化的新時代新內涵與校園文藝活動相結合,將其基本理念以藝術的形式展現,提高大學生的接納度,更加生動有趣地發揮行為文化在提升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
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我們的態度既不是閉門造車、一味排斥,也不是全盤吸收、盲目崇拜,實則應該將外來文化的精髓與之吸收,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做到不僅發揮傳統文化的魅力,又能緊隨時代潮流。正如易中天說三國,一掃學院式的高雅嚴謹,以全新的方式向大眾闡述三國故事,得到了眾多青年學子的喜愛。再如華中師范大學的戴建業教授,以風趣幽默的方式向大眾解說古詩詞,讓年輕人領略到了詩詞在當代的生命力。利用大學生所喜愛的大眾媒體,采用大眾所欣賞的口吻,吸引學生的興趣,從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現如今,高校之間的發展差異逐漸縮小,校園文化缺乏特色和底蘊,其文化建設的功能也未得到展現。正是因為文化的發展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環境和外來文化的影響,校園文化作為文化的一種具體形式,亦是如此。這也就決定了我們在進行高校自身校園文化建設時,既要注重對校園歷史文化的傳承,又要從自身文化的特征出發進行建設。因此校園文化的建設要處理好繼承與創新兩者的關系,如對校園發展歷史進行深入探析,尋求其歷史發展中的人文底蘊,將其中的精華與高校現代發展特色相結合,打造屬于自己校園的獨特文化。
優秀文化可以豐富人的精神生活,開發人的精神潛能。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紐帶,能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更是當今時代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新時代校園文化建設需明確一點,要根據對現階段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問題、成因及影響因素的分析,探索出一條以文化自信為導向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路徑,重點推進文化認同感的培育和提升,這不僅是對時代發展潮流的順應,也是傳承與發展自身文化的重要措施。總體而言,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以實踐為主的文化行為,但同時也不可低估理念建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