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琳 王璇 楊濤 李亦彪 劉長宇 李玉瑛 郟建波(五邑大學 廣東江門 529020)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這意味著課程思政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鋪開和推進[1]。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五邑大學作為以工科為主的多學科大學,是廣東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高校之一。學校秉承“根植僑鄉,服務社會,內外合力,特色發展”的辦學理念,積極培養能夠適應和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我院環境工程專業以“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為契機,圍繞地方高校轉型,結合本地區的產業特點,積極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環境監測》是環境工程專業一門十分重要的基礎課、核心課,學好這門課將為未來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針對這門課程的性質和教學內容,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挖掘課程思政的切入點。
優化教學設計,將課程思政內容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貫穿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去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網絡謠言和國外一些反動勢力的惡意抹黑有自己的判斷力,針對此類問題,非常有必要在上課過程中,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一些行業粗放式的發展模式確實帶來了很多環境問題,但是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是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并不僅僅發生在中國。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調研工業革命以來發達國家曾經經歷過的環境問題。在水和廢水監測以及空氣和廢氣監測章節跟大家分享自己調研的一些環境污染公害事件以及這些環境污染公害事件引發的原因。例如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倫敦煙霧事件、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等,這些公害事件都引起眾多民眾非正常死亡、殘廢、患病。[2]學生經過自己課下的調研,以及同學之間的充分討論,會對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對我們國家目前面臨的環境問題有更加理性的理解。以后再遇到類似斷章取義的言論時,能夠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自我調查和研究,而不是輕信網絡傳言。
我們國家充分吸取發達國家曾經的慘痛教訓,在發展的過程中并沒有重蹈發達國家曾經的覆轍。在《環境監測》的教學過程中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例如,在水質監測這個章節中列舉“長江十年禁捕”的例子,讓學生在課堂上分組討論國家為什么要出臺“禁捕令”,學生通過相互討論,交換意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以及我們國家如何將生態文明建設一步一步落到實處,使生態文明理念逐漸根植于學生們的心中。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分組調研“禁捕令”實施后長江流域水質、生態環境的變化情況,以PPT匯報的形式跟大家分享調研結果,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團隊溝通、協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學生畢業后從事環境監測及管理等工作打好必要基礎。通過這樣一個思政點的融入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均得到提升。
當前高校專業課程普遍存在著教學內容多,課時不夠的情況,針對這一情況,結合本校環境工程專業辦學特色,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梳理,構建科學、合理、緊貼時政的知識框架體系,突出重點、難點。近幾年來隨著霧霾天氣的頻發,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達到空前階段,這一階段所出臺的制度是有史以來最多、形式最多元、最具戰略地位的。但是我們的教材因為編寫時間的限制,沒有涉及這方面內容,為了使教學內容緊貼時代要求,在課堂教學中重點補充這部分內容,包括一些標志性的會議內容,法律法規的出臺以及一些最新的標準,例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4年)即:“大氣十條”,給學生介紹“大氣十條”的具體要求,以及“大氣十條”中要求的重點整治區域,以“京津冀地區霧霾”為例,介紹一個地區的大氣污染問題與周邊地區的關系。同學們自行分組,利用課余時間,每組調研一個重點整治區域,最終形成小組匯報,介紹重點整治區域的工業發展背景,分析“大氣十條”實施以來,各個重點整治區域環境監測系統的建立與完善情況,并根據自己所學知識給該區域未來的發展提出一些建議;在分組討論過程中,同學們會根據自己的調查結果發現“大氣十條”執行短短六年時間,重點整治區域的空氣質量明顯好轉,引導學生去了解國家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的整治力度和決心。對時事政策的內容進行擴展,讓學生更加關注熱點環保問題,更加熟悉國家政策導向。例如:在介紹“碳中和”“碳達峰”這個概念時,補充一些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作出了哪些貢獻。[3]中國是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大國,同時作為聯合國氣候大會的主要參與國和積極推動者,一直在為實現全球氣候變化治理目標貢獻力量,用實際行動踐行中國的減排承諾。雖然我們國家面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局面,但是仍然積極踐行減排承諾,沒有以保持經濟增速為目的而調低中國承諾的減排目標,經過以上思政事例的講解進一步堅定學生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環境監測》的教學過程中融入一些緊扣當前環境監測領域熱點的問題,講述一些環境領域科學家的事跡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探索精神。[4]每年針對環境監測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選取環境領域比較有影響力的期刊上發表的科技論文2-3篇,作為《環境監測》這門課程前沿教學內容的重要補充。[5]目前環境監測領域研究熱點之一為在線監測技術,在備課過程中,對國內外在線監測技術方面取得的進展進行收集、整理選取一些案例補充到教學大綱。例如,我們曾經選取本學院郟建波教授團隊在水質COD在線監測技術的最新成果作為案例介紹電化學技術在水質監測領域的應用與未來的發展趨勢。同時,通過講解相關領域的國際高水平論文,來補充和完善相關教學內容。熱點主題的選取不僅僅是對教材的補充,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寬學生的科研視野,讓同學們了解本專業在前沿領域的研究成果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從而激勵那些致力于投身科研工作的學生,使他們堅定信念奮勇拼搏。
五邑大學作為一所省屬理工科大學,生源大部分來源于省內,在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立足地方特色,學生所學知識、技能以及學生所具備的素質應該能為地方經濟服務。如環境監測這門課程教學中,結合江門本地重點排污企業特點,增設一兩個特色專題教學內容,由企業兼職教授介紹本地重點排污企業的類型、污染物的特點,并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實地參觀、實習,了解本地企業情況。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所學知識,給企業提出一些節能減排或工藝改進建議,使學生們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工程實踐中,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指出哪些知識點可能是環評工程師和環保工程師等資格證書考試中將會涉及的內容,通過對相關內容的重點講解,使同學們了解自己所學課程在未來職業發展中的重要性,以便于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工作需求和實現自我提升的需求。
環境工程專業學生未來將肩負生態保護的重擔,畢業后將奮斗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第一線。在環境工程專業課的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去獨立思考問題,將課程思政內容融入每一堂課程中,注重愛國教育和價值引領,使學生既具備扎實的基礎,又對本專業的前沿技術有一定的了解。生態文明建設事業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長期堅持工作。作為一名未來環境保護領域的工作者應該從心底熱愛生態保護事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