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鑫鑫(哈爾濱商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8)
提高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發展中最深層、最持久的根基。[1]一個國家的實力既包括國防科技硬實力,也包括文化教育等軟實力。中國能在國際舞臺上大展身手,不僅僅源于我國有強硬的硬實力,還源于我國有龐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軟實力,作為我國新時代文化的文化淵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仍然具有作為精神支撐的時代價值。黨中央曾多次出臺相關政策倡導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嵌在高校教育過程中,要求教育者要緊扣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科學規范地遵循教育過程中的教育原則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的方方面面。[2]站在歷史的長河中,方能看到遠方。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高校課堂,既是對傳統文化發展的創造性轉化的時代要求,也是增強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必然要求。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軟實力,其產生和發展與中國文明的進程道路以及中國古代特殊的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結構、以及政治結構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3]五千年悠悠華夏文明史留下了內涵豐富且覆蓋面廣的傳統文化,主要可歸納對國家、社會和個人三方面的價值遵循和理論指導。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衛國的責任擔當,“名為邦本,本固邦寧”的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以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求學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社會風氣。
1.增強大學生底氣。“文化自信”就是對文化的底氣,當代大學生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主體。培養當代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是我國高校教育的目標,這一目的與我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對知識分子要求中的“為中華民族崛起而讀書”、“修身”、“齊家”、“治國”等內容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將優秀傳統文化引入高校課堂,不僅能幫助大學生理清未來在哪里,向何處去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夠教導大學生從何處來,可以讓大學生清楚的理解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主流價值、核心思想與民族精神等,從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心中扎根,尊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似于中華民族中關于大學生三觀教育和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關系,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為人處世原則,這些都是古人留給現代的優秀傳統文化,這些內容作為當今高校的教育內容,不僅符合我國將傳統文化融入課堂的要求,還能增強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與運用,促使當代大學生用中華文化豐富自身,促進個人的發展與民族的繁榮,從而堅定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推動高校教育內涵式發展。所謂推動高校內涵式發展,就是要堅守高校教育課堂的價值立場為引領,培養具有理想信念堅定和遠大志向的社會主義時代新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時代背景下,高校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的時代新人,就要了解自身的文化,主動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了解本國歷史才能對自己的國家更加熱愛與自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歷史的根基,也是推動高校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精神動力,對于構建高質量高校教育有重要的意義。這就需要高校在進行專業知識講授的過程中,加深對四史的講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深入學習科學真理現實意義。大學生作為接受教育的主體,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課堂,主力培養擔當時代重任的主力軍,可以為高質量發展注入生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高校教育內涵式 發展。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現實要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文化興盛更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重要指示,為我們如何正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了燈塔。中華傳統文化被封印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有挖掘其時代價值,對其創新性發展,才能歷久彌新。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育過程中,主要是指在進行專業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借助思想實時的課堂平臺,在進行專業理論教育過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愛國情懷、處世之道、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優秀內容對其進行為專業理論課所用,不僅能豐富專業知識教育的內容,還能在培育社會時代新人過程中讓社會大眾對我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深了解,增強人民大眾的文化自信和愛國意識,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至于在歷史長河中慢慢褪色,能在新時代仍然熠熠生輝。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文化自信結合起來,主要是將中華文化“內嵌”在高校教育課堂過程中,所謂“內嵌”是指兩者的結合并不是生搬硬套或者斷章取義,而是要認真研究這兩方面的理論內涵,有規律地將其融合,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來自各方面的努力和創新,在兩者結合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問題,需要在實踐中慢慢摸索,最終實現二者的完美契合。
1.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堂是傳播中國精神和中華文化的主渠道,在教化育人和踐行理論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立足于本專業的學術性,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發展規律,準確恰當地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在對大學生講授我們要尊重、熱愛和保護自己的國家時可以多多引用類似于“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對國家的深刻情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犧牲精神的名人詩詞理論背景,以及岳母刺字等經典故事,以此來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忱。在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時,可以穿插“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等崇高的理想信念,幫助大學生在青年時期樹立遠大的理想。這些優秀中華文化都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修養,在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引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深度,而且還進一步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高校教師隊伍豐富自身。教師作為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導力量,在講授本專業知識時,恰如其分地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考驗教師的個人專業素養,而且還關乎教師個人的文化底蘊。所以,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高校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專業理論功底和中華文化理論修養,巧妙地將二者結合起來,運用古今中外對比的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民族的精神將明白,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通過細致、系統、深入的專業教育,讓學生對為什么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還要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3.拓展高校教育載體。理論只有在實體中才能展現出來,在高校教育中,大多數是理論灌輸的課程,需要一定的實際載體才能化為改造社會的實際力量。在將高校教育課堂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利用好各種載體,可以讓兩者的結合更加契合和成功。
在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大背景下高校教育的載體更加廣泛,除了傳統的教室和課本外,還有各種網絡載體和傳媒載體。在新媒體時代,可以通過微電影、公益廣告和動畫片的方式進行教育,在教育過程中可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通過講好中國經典故事來進行德育教育可以更加生動和有效,運用多媒體和互聯網創辦傳統文化紅色網站,可以讓教育內容更具便捷性和可接受性。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潛移默化的意識形態教育,在校園環境中無形的教育和引導著大學生。所以理應將中華文化的道德規范、思想精華和行為規范提煉出來恰當的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除此之外,還可以讓校園日常生活中充滿中華文化氛圍。比如在進行黨史教育時,可以用征集紅色家書和英雄故事等舉辦一場紅色文化宣講活動,還可以開辦公眾號,每周普及一個與中國精神相關的中華文化故事。讓大學生在自主參加校園活動時,深入了解中華文化內涵與作用,讓學生本人既成為教育者又成為受教育者。
4.發揮社會實踐的教育功能。理論來源于實踐,最終要付諸實踐。高校教育目標就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運用專業知識理論去進行社會實踐是檢驗專業知識實效性的最好途徑,也是檢驗課堂效果的最終途徑。所以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進高校課堂過程中,可以通過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每月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等實踐載體進行教育,利用中華傳統節日如端午節劃龍舟了解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重陽節到敬老院關愛老人,弘揚我國尊老愛幼的優秀美德,清明節祭拜先烈做到心懷感恩和身懷愛國情懷,達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意涵豐富而偉大,因傳承而興盛。作為弘揚社會主導意識形態主渠道的高校教育課堂,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追本溯源,并對其進行符合時代的引用,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將其與大學生的教育目標相結合,才能使我國素質教育根基穩固,不會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進高校課堂,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要求,更是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課堂相結合文化,會讓高校課堂更有深度和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