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彥明 張瑞超
“雙碳”目標的提出是落實“健康中國”戰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具體舉措,在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新要求的同時,也為商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提供了機遇和挑戰。國際上一些大型商業銀行在本世紀初就開始注意環保問題,具有開展綠色金融的實踐經驗。本文以花旗銀行、摩根大通銀行、三菱日聯銀行、匯豐銀行、巴克萊銀行等為例,分析和總結國際大型銀行開展綠色金融實踐的經驗,以為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綠色金融提供借鑒。
國際大型商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的背景及歷史
西方國家從18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工業革命,在實現生產力迅速提高的同時,也造成了對環境的嚴重破壞。直到20世紀80年代,人類經歷了一系列全球性生態環境惡化問題之后,西方開始反思傳統經濟模式的弊端,試圖尋求既能提高經濟效益又能保護資源、改善環境的發展模式和戰略。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對具有全球意義的加速工業化、人口急速增長、廣泛的營養不良、不能再生的資源消耗和日益惡化的環境五種基本趨勢進行了分析,認為人類生態足跡的影響因子已然過大,生態系統反饋循環已經滯后,其自我修復能力已受到嚴重破壞,若繼續維持現有的資源消耗速度和人口增長率,人類經濟與人口的增長只需百年或更短時間就將達到極限。1987年,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代表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交了《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認為“我們需要一個新的發展途徑,一個能持續人類進步的途徑,我們尋求的不僅僅是幾個地方、幾年內的發展,而是在整個地球遙遠將來的發展?!薄叭祟愑心芰κ拱l展持續下去,既保證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后代的需要與發展?!?/p>
2002年10月,國際金融公司和荷蘭銀行等九家大型國際銀行從緩解其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壓力出發,在倫敦召開會議討論項目融資中的環境和社會問題,會后由荷蘭銀行、巴克萊銀行、西德意志州立銀行和花旗銀行采用世界銀行的環境保護標準與國際金融公司的社會責任方針,共同起草了一套針對項目融資中有關環境與社會風險的指南,被稱為“赤道原則”。赤道原則是一套自愿性金融行業基準,適用于全球各行業總成本超過(含)1000萬美元的新項目融資,以及可能對環境和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舊項目擴容和更新現有設備有關的項目融資。2003年6月,包括4家發起銀行在內的10家大銀行宣布接受赤道原則,到2007年12月,這一數字增加到56家,業務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而到十年后的2017年底,全球宣布采納赤道原則的金融機構已有92家,來自37個國家,項目融資額約占全球融資總額的85%。
在亞洲,2003年10月,瑞穗實業銀行宣布采納赤道原則,成為亞洲首家赤道銀行。2004年10月,瑞穗實業銀行在對包括內部38個行業的實施細則的操作手冊及內部操作流程重新制定的基礎上,編制完成《瑞穗實業銀行赤道原則實施手冊》,并將其應用于全球的項目融資和財務顧問活動,使其聲譽和經營績效得到顯著提升,在國際項目融資中的排名由2003年的第18位上升至2006年第3位。
在赤道原則的運用過程中,赤道銀行實際上成了環境和社會保護的民間代理人,赤道原則也逐步發展成為行業慣例,非政府組織成了監督赤道原則實施的主要力量。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赤道銀行的中心工作是進行審慎性審核調查:一要審查是否是項目融資,赤道原則只適用于項目融資,而不適用于公司融資;二要審查分類是否準確;三要對“環境評估報告”“環境管理方案”和貸款協議進行形式和實質審查。目前,赤道原則金融機構督導委員會有來自全球的72個金融機構的代表組成。2010年3月26日,作為赤道原則4家發起銀行之一的花旗銀行,由于其對赤道原則發展做出的長期貢獻,獲選擔任新一屆赤道原則金融機構督導委員會主席這一重要角色。
國際大型商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的制度規定和戰略規劃
隨著赤道原則的落實和綠色金融業務的逐步拓展,國際大型商業銀行開始注意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治理體系之中,形成了與綠色金融業務相關的制度規定和戰略規劃。
加強“綠色”治理,完善組織架構
國際大型銀行為有序開展綠色金融業務,通過在董事會、管理層融入綠色金融機制,設立由銀行高管和專家組成的決策咨詢層面的諸如環境和氣候委員會等機構,構建科學的治理體系和組織架構,在體制和機制上將綠色金融納入長遠考慮,并審慎評估、控制環境和氣候風險。
國際大型商業銀行在董事會下設諸如環境和氣候委員會等專門機構,在做出集團的可持續發展策略時首先聽取由高級管理層提交的戰略規劃,并定期審查管理層綠色金融工作進展情況,對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工作進行最終的監督。如花旗銀行既要由董事會下設的提名、治理和公共事務委員會來負責直接監督企業的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相關工作及績效,并對ESG相關問題提供建議,還要由風險管理委員會來監督企業的氣候風險管理相關工作及審核相關風險管理政策框架。匯豐銀行則由董事會下設的集團風險委員會負責監督集團的氣候風險和機遇。此外,大多數銀行將ESG績效加入了高管的薪資績效考核指標內,以促進綠色金融業務效果的提升。
國際大型銀行的高級管理層一般都要下設負責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機構,專業推進綠色金融管理與戰略執行。如花旗銀行近兩年改革了可持續發展和ESG團隊,由首席可持續發展官領導,負責與合作伙伴共同制定花旗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和關鍵舉措,并協調和監督其實施;增設了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ESRM)團隊和氣候風險團隊,負責整個集團的獨立風險管理。摩根大通則組建了高管層負責的環境和氣候及相關風險的管理團隊,其中,全球危機管理團隊負責提供7×24小時全天候的對環境和氣候潛在風險的監控,全球房地產團隊則管理銀行在全球范圍內的建筑物和數據中心,以確保其在自身運營中實現環境保護的可持續性。三菱日聯在高管團隊中增設專門負責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職位,負責制定集團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可持續發展和氣候相關工作,統一協調整個企業的環境和社會活動等工作。
另外,為了研究綠色金融政策及氣候相關問題的全球趨勢,一些銀行設立了由高管和專家組成的跨部門、跨職能的委員會,為綠色金融治理提供支持。例如,匯豐集團為應對氣候問題帶來的機遇與風險,一方面,設立了氣候商業委員會來制定集團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氣候目標,并向管理層提供建議;另一方面,設立了氣候風險監督論壇,負責制定和監督銀行應對氣候風險的方法。再如,花旗設立了全球可持續發展指導委員會,成員包括來自銀行、公共事務、ESRM、運營等不同部門的高管,為可持續發展政策和舉措提供意見和指導;還設立了氣候風險咨詢委員會和全球性的氣候風險工作組,為氣候風險的管理和整合以及氣候戰略的制定等工作提供指導、反饋和支持。
制定綠色金融政策,規范操作流程
多數國際大型商業銀行都積極參與探索相關的國際準則及行業標準,在推動行業標準如赤道原則(Eps)、綠色債券原則、波塞冬原則等的確立和國際化的同時,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積極制定自身的綠色金融風險管理政策與業務操作規程,在強化環境和氣候風險管理工作的同時,也規范了綠色金融業務的開展。花旗銀行根據其參與制定的赤道原則(EPs),在2003年就制定了企業自身的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ESRM)標準,擴大了EPs中對金融服務和產品的適用范圍,作為識別、評估和管理項目融資及客戶活動的潛在環境和氣候風險的框架。摩根大通在2005年基于赤道原則和國際金融公司(IFC)準則,發布了首個綜合性的環境和社會風險治理政策(E&S風險政策)以及環境和社會政策框架(E&S框架),用以在應對環境和社會挑戰時指導企業自身決策,幫助客戶進行融資、信息披露與可持續轉型等相關工作。巴克萊銀行也在2017年與獨立研究公司sustainalytics合作制定了自身的可持續金融框架,作為其進行可持續融資服務以及相關信息披露等工作的指引,框架中參照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對綠色活動和禁止項目的范圍進行了詳細界定,并規定了巴克萊銀行對綠色和社會融資的識別流程。三菱日聯集團制定了“MUFG環境政策”作為指導自身處理與環境相關問題的整體行動指南,同時在金融板塊設立了“MUFG環境和社會政策框架”,規定了“禁止融資業務”與“限制融資業務”的范圍,并引入盡職調查流程,以識別和評估融資業務的環境和社會風險或影響。
制定綠色金融戰略規劃
為應對越來越嚴峻的全球氣候形勢,大型國際銀行基本上都將綠色金融發展提升至企業戰略層面,制定具體的綠色金融戰略,并在實踐過程中進行持續迭代和優化。
近年來,各大國際銀行相繼采納氣候相關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的建議,加大了對氣候風險的重視,開始將氣候風險的識別、評估與控制加入綠色金融戰略規劃中。如花旗銀行設定的2025年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將氣候風險管理新增入戰略目標范圍,明確將低碳轉型融資、氣候風險評估和自身運營的碳中和三個重點領域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活動支柱(見表1)。此外,還擴大了低碳轉型融資的范圍,在上一戰略周期設立的融資標準上增加了可持續農業和土地使用、循環經濟兩個新的標準。
為保障環境戰略的執行、推動綠色經濟轉型以及承擔對環境和社會的責任,多數國際大型銀行還制定了自身的綠色金融戰略融資目標(見表2),并在定期發布的環境和社會相關報告中披露融資目標的工作進展,以便相互監督和督促自身開展多樣化的綠色金融業務,確保自身及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劃穩步推進。
此外,國際大型銀行開始在自身及其融資和投資組合中設立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幫助社會向凈零經濟轉型。2021年4月21日,由43家創始銀行參與成立了銀行業凈零碳排放聯盟(NZBA),致力于通過協調成員機構的資金促進全球凈零碳排放經濟發展,努力實現《巴黎協定》中的全球溫控目標。根據NZBA規定,成員銀行需要設立2030年和2050年的環保目標以及中間目標,加速促進自身運營和投資組合中的凈零碳排放轉型,并承諾促進客戶脫碳轉型,每年要進行碳排放過渡進展的信息披露等。截至2021年11月,NZBA已吸引了來自39個國家的95家銀行參與,總資產達到了66萬億美元,占全球銀行資產的43%。NZBA進一步推動了國際大型銀行做出碳中和轉型的承諾,目前花旗、摩根大通、三菱日聯、巴克萊、匯豐五家銀行已全部加入NZBA,并相繼定下了2030年之前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2050年之前實現銀行所有貸款和投資組合的凈零碳排放目標。有的銀行如摩根大通在2020年就開始實現自身運營中的碳中和。
國際大型商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的業務創新與風險管理
探索綠色創新,拓寬服務種類
綠色金融是金融產品、服務創新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國際大型銀行充分認識到綠色金融帶來的巨大機遇,在遵循國內或國際相關標準的同時,通過多樣化的融資與服務模式,開辟了金融創新的新領域。他們提供的綠色金融產品構成十分豐富,幾乎涵蓋了普通銀行能涉及到的所有領域,不僅有向大、中、小企業客戶提供的項目融資等服務,也有向個人及家庭提供的零售類服務,其實施主體包括零售銀行、企業和投資銀行、資產與財富管理、保險等,涵蓋領域包括可再生能源、節能技術、綠色建筑、綠色交通、清潔技術、可持續食品、農業和林業、循環經濟、污水處理等,甚至還為新能源汽車及節能型住房提供優惠貸款。如摩根大通在遵循赤道原則、綠色債券原則、聯合國負責人投資原則等一系列國際和行業標準的基礎上,提供綠色領域的項目融資交易、雙邊貸款、股票、債券、私募基金及咨詢等服務,還于2018年推出摩根大通ESG(JESG)固定收益指數和數據套件,在其中嵌入了本公司的環境和社會投資戰略,提供了首個將ESG指數納入綜合基準的新興市場債券指數,將動力煤開采和發電公司排除在指數之外,賦予綠色債券更大的權重等,以鼓勵對環境和社會領域的投資。又如,巴克萊銀行對客戶提供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存款、綠色貿易存款、綠色債券、綠色選擇性應收賬款融資和綠色票據貼現在內的多樣化綠色金融服務,涉及范圍包括債務和股權資本市場、企業貸款和消費貸款。
在實現綠色創新過程中,國際大型銀行善于結合數字化技術,提升服務質效。他們將綠色金融業務與新興的數字化技術結合起來,通過創新工作流程,提高銀行的工作效率。如在綠色債券的發行過程中,需要將綠色資產等新項目更新入公司資產負債表匯總,以便為債券融資,但傳統的人工操作工作量巨大且進度緩慢。針對這一問題,花旗銀行于2019年與微軟合作開發了新的平臺,運用機器學習技術,快速掃描資產負債表數據并自動識別潛在綠色資產,生成融資或再融資結構建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為更多客戶提供綠色債券服務。
注意對氣候及相關風險的識別及信息披露
氣候風險包括兩類:一類是物理風險,由颶風和洪水等天氣時間的頻率和嚴重性增加或天氣模式的長期變化而引起;另一類是轉型風險,在向低碳經濟轉變過程中產生,包括政策、技術和消費者行為的變化。氣候風險帶來的轉型和物理風險會讓銀行的投資組合以及自身資產都面臨遭受損失的可能。國際金融穩定理事會于2015年設立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提倡加大氣候風險相關風險與機遇的識別與披露力度,以方便企業的投資者、貸款人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了解相關風險,并提出氣候風險和機遇的定義、風險分析方法、信息披露框架及工作開展建議。TCFD的建議受到了世界各地企業和組織的廣泛支持,各大組織機構開始重視氣候風險的治理,并積極進行氣候風險相關信息的披露。多數國際大型銀行已發布了本公司的TCFD報告,并積極開展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加大對氣候風險的管理。除了對氣候相關風險信息披露的TCFD報告外,國際大型銀行還會每年發布可持續發展相關報告,如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等,積極披露其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進展。
要進行氣候風險管理,首先應對其進行充分的分析與識別。國際大型銀行普遍將氣候風險嵌入集團的重大風險清單或風險管理框架之中,并從與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戰略風險、操作風險、合規風險和聲譽風險等主要風險類別相結合的角度全面考慮氣候風險中的轉型風險和物理風險,以及對每一項風險進行短期、中期、長期的區分,確保能更全面、準確地識別環境和氣候風險。
管理環境風險,進行投融資限制
為加強對環境風險的管理,國際大型銀行針對高碳排放行業進行投資融資限制,并逐步關閉信用敞口,以及注重供應鏈管理,盡可能降低高碳行業及上下游運營帶來的環境和社會影響。例如,花旗銀行依據其ESRM政策,提出將逐步取消對收入的25%以上來自動力煤開采企業的融資,并且不再為動力煤開采、燃煤發電、北極天然氣開采等碳排放領域的新增企業或項目提供融資服務,且規定2025年底將碳排放企業信用敞口降為2020年的50%,到2030年關閉信用敞口。
進行試點工作,量化評估氣候風險
為了更科學地預測和管理氣候風險,各大銀行積極采用量化的監測風險工具,開展相關試點工作。一方面,開展環境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試點工作,及時識別并量化氣候風險所帶來的信用風險水平,預計其可能造成的財務損失,供銀行內部制定出支持綠色融資和抑制污染型投資的轉型定價機制。如匯豐銀行開啟了內部氣候情景分析試點,通過預測汽車、建筑施工、金屬和采礦等高轉型風險行業及其子行業的投資組合所面臨的風險水平,估測各部門的違約風險以及環境風險所造成的財務影響。三菱日聯通過對截至2050年的過渡風險和物理風險進行情景分析,測算出自2021年3月下旬至2050年以能源、公用事業和汽車行業為代表的過渡風險總額為230億日元,以洪水災害為代表的物理風險總額約為380億日元。另一方面,使用量化工具分析客戶的投資組合與銀行自身碳排放目標的一致性。雖然這類分析工具和方法仍在不斷探索與改進中,但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多家銀行已經開展對目前流行的巴黎協定資本轉型評估工具PACTA的試點工作,用于確定某些碳密集型行業的投資組合與巴黎協定規定的目標之間的差距,以便于銀行管理氣候風險及影響、評估及改進客戶投資組合的氣候風險、改進氣候目標以及指導其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建議和融資解決方案,確保能夠幫助客戶實現脫碳轉型。
國際大型銀行綠色金融實踐對國內銀行業的啟示
中國的金融部門也在較早時候開展了綠色金融業務和實踐,特別是自2016年以來,沿著“自上而下”頂層推動和“自下而上”基層探索的路徑,持續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綠色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不斷涌現。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18年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余額為8.23萬億元,同比增長16%;全年新增1.13萬億元,占同期企業和其他單位貸款增量的14.2%。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綠色PPP、綠色租賃等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層出不窮,拓寬了綠色項目融資渠道;同時,綠色金融標準、統計制度、信息披露、評估認證等一系列基礎性制度安排逐步完善,也初步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有益經驗。
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實現“雙碳”目標將帶來全局性變革,在為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的同時,也將給商業銀行從體制機制改革到業務拓展、產品開發帶來機遇和挑戰。因此,我國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要未雨綢繆,積極應對,在借鑒國際大型商業銀行相關經驗的基礎上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加強環境相關制度與政策建設,完善綠色金融治理體系。我國商業銀行應在自身治理框架中更多地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建立科學高效的組織架構,明確責任劃分,全面應對全球環境變化帶來的綠色金融風險與挑戰。首先,強化董事會對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視,加強對綠色金融工作的監督,統籌戰略層面的綠色金融風險和機遇的監督管理,將綠色金融與銀行的長遠發展共同考慮。其次,在管理層增設由高層管理者帶領的可持續發展相關部門和團隊,也可考慮增設專職負責可持續發展及環境風險洞察與管理的崗位,如首席可持續發展官職位,負責加強銀行對未來風險機遇的把控,協調內部各部門與團隊合作,幫助制定綠色發展戰略規劃,以及對相關人員進行環境問題的培訓等工作。此外,應建立由銀行高管、內外部專家等組成的指導委員會,為綠色金融戰略目標規劃、政策框架和風險管理方法的制定與修改等提供建議和指導,支持銀行的綠色金融治理工作。最后,制定應對環境問題的總體行動指南與風險管理政策,積極采納國際及行業準則,融合自身實踐,建立符合自身實際的環境政策框架,明確綠色金融的融資評估流程、風險識別、管理與持續監測,以及環境相關信息的披露等工作。
強化戰略指引,制定切實可行的戰略目標。以綠色金融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且投資周期長、收益見效慢,是一項充滿挑戰的艱巨任務。商業銀行在發展綠色金融過程中制定目標清晰且切實可行的戰略規劃,有利于明晰階段性目標和行動路徑,穩步推進綠色低碳轉型。首先,應制定具體的戰略規劃,確定支柱性戰略領域,加大對氣候風險的識別與管理,加強為客戶提供綠色轉型融資解決方案,并注重在自身的運營中實現碳中和。其次,制定向特定環保領域的綠色金融融資目標,并定期披露實施進展。另外,制定自身的碳中和目標與投資組合中的凈零碳排放目標以及中間目標,定期審查目標完成進度,并提高對融資客戶的環境相關要求,推進整個社會的低碳轉型。
開拓創新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我國商業銀行的綠色金融產品以綠色信貸為主,輔之以綠色債券、碳金融、綠色基金等業務,但在產品種類的覆蓋范圍上還不夠全面。未來可進一步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既要擴寬綠色金融產品覆蓋范圍,積極開展面向個人和小微企業的零售類綠色金融業務,并加大金融創新,積極研發綠色金融創新工具,豐富綠色金融的融資與服務模式;又要積極應用新型的數字化技術,將綠色金融與金融科技相結合,開發高效的綠色金融技術與服務平臺,提升業務質效。
提高綠色金融風險管理能力。首先,要加強氣候風險的識別與管理,從多維度全面識別氣候風險中的轉型和物理風險;同時,加強環境相關的信息披露,采納TCFD建議,積極披露TCFD報告或綠色金融專項報告。其次,根據綠色金融戰略或國家的碳中和政策,不斷提高對高污染、高碳排放行業的融資限制,并逐步取消對這些行業的融資,確保我國雙碳目標的順利完成。最后,要積極開展環境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試點工作,量化和監測環境風險帶來的潛在損失;使用量化評估工具測量投資組合的配置與碳中和目標是否相一致,積極與國際接軌,科學管理氣候風險。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責任編輯:劉 彪
全球視線月度資訊
澳大利亞央行重申加息尚遠
12月7日,澳大利亞央行維持關鍵利率在0.1%,并繼續執行每周購買40億澳元政府債券的計劃,持續時間至少到2022年2月中旬。
OECD預測全球宏觀經濟增速漸穩
12月14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預測全球經濟將繼續復蘇,預計在2021年實現5.6%的反彈后,全球經濟增長將在2022年以4.5%的速度增長,到2023年放緩至3.2%。
美聯儲宣布加速縮減購債
12月15日,美聯儲貨幣政策聲明顯示,將加快縮減購債(Taper)步伐,即從2022年1月開始,每月減少資產購買的金額由150億美元提高至300億美元,并于2022年3月完成Taper。
英國央行意外加息15基點
12月16日,英國央行“意外”宣布加息,將基準利率上調15個基點至0.25%,并維持購債規模不變。
土耳其經濟風險上升 央行宣布降息
12月16日,土耳其央行宣布將政策利率下調100個基點至14%。降息決議公布后,土耳其里拉匯率再創新低,股指下跌7%,10年期國債收益率升至201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受供應鏈瓶頸和疫情影響 德國央行下調德國經濟預期
12月17日,德國央行預計,2021年德國國民經濟實際增長2.5%,低于6月份預測的3.7%;2022年的增長預計為4.2%,低于6月份預測的5.2%;而2023年的增長預期則由1.7%上調至3.2%。
韓國預計2021年GDP增速為4%
12月20日,韓國政府發布《2022年經濟政策方向》,預測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為4%,較2021年下半年提出的預期下降0.2個百分點,2022年經濟增速為3.1%,較前期預測上升0.1個百分點。
日本政府2022財年初步預算規模創紀錄新高
12月24日,日本內閣批準了9400億美元的2022財年初步預算案,規模連續第十年創下紀錄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