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代朝
“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國家安全教育路徑探究
王代朝
[南開大學]
國家安全是定國安邦的基石,開展高校國家安全教育是國家安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國家安全教育是落實新時代國家安全戰略的必然舉措,是維護社會安全穩定的重要保障,是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題中之義,是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迫切需要。本文對高校國家安全教育進行了系統梳理,發現存在學生安全意識淡薄、宣傳教育方式單一、課程系統不完善、師資力量薄弱、考核評價缺位等突出問題,結合“三全育人”理念,從核心引領、課程改革、安全文化氛圍營造等方面提出對策和建議,以期為高校國家安全教育工作提供借鑒。
三全育人;高校;國家安全教育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1],總體國家安全觀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根本遵循,有著豐富的理論意義、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只有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才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障。高校要緊密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從全員、全程、全方位等維度,深入開展國家安全教育,引導師生樹牢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升青年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增強學生自覺維護國家安全能力,進而推動全社會凝聚起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合力。
進入新時代,世界發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地緣經濟與政治重心出現轉移,新興國家群體逐漸崛起,全球政治開始覺醒,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演變,加速了這一變化。雖然,我國國家安全總體形勢持續穩定向好、有序可控,但也要看到,我國面臨復雜多變的安全環境和發展環境,境外間諜機構從未停止策反、滲透活動,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頻頻通過干涉香港、臺灣問題意圖阻礙我國發展,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尤為艱巨。國家安全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其內涵、外延不斷豐富。高校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是貫徹落實國家安全法規的客觀要求,也是履行立德樹人的職責所在,高校要深入開展國家安全形勢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形勢、辨別是非、提升防范本領,教育學生敢斗爭、會斗爭,共同維護國家安全。
隨著科學技術迭代更新,信息化時代加速到來,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在思想觀念、文化素養等方面變化顯得有些滯后,存在文化墜距現象,尤其是在安全教育、安全理念、安全素養上,還需要進一步提升。高校是我國人才培育的重要陣地,肩負著為黨育才、為國育才的時代大任,把國家安全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引導學生增強安全意識,自覺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可有力提升全民安全素養,夯實社會安全穩定基礎。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把“加強國家安全教育和國防教育”也列入其中,國家安全教育已然成為愛國主義教育不可缺少的機體組成。總體國家安全觀內容豐富、外延廣泛,涵蓋政治安全、國土安全、社會安全、生物安全等多個領域,具有充沛的愛國主義教育教學資源。高校作為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陣地,要充分利用國家安全素材、載體,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小我”與“大我”之間關系,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幫助學生將愛國熱情轉化為報效祖國的具體實踐,把青春奉獻給祖國、把汗水散在中國大地。
青年學生富有朝氣、積極活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但也是西方敵對勢力拉攏、分化和腐蝕的主要對象,境外間諜機關誘騙我國部分高校大學生竊取、出賣國家秘密的事件時常見諸報端。大學生長期生活在校園中,社會閱歷普遍匱乏,明辨是非能力不強,如果學校不重視國家安全教育,必然會導致學生防范意識低,甚至可能會被境外情報機關拉攏,引發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做好高校國家安全教育,組織學習國家安全法律法規,開展反滲透、反顛覆和案例警示教育,可以提高學生警惕性,增強鑒別能力和處置能力,做到不竊密、不泄密,為國家安全保駕護航。
我國高度重視國家安全教育,頒布了國家安全法,發布了《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從多層次、多角度對高校國家安全教育做了部署,整體上來說高校國家安全教育形勢明顯改善,但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生對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解不夠深入。部分學生的認知還停留在傳統安全領域,認為國家安全主要集中在政治、軍事、國土等方面,沒有重視信息安全、生態安全等新領域,存在盲點、盲區。二是對當下國家安全形勢認知不足,不能及時甄別國內外敵對勢力破壞活動,容易受外來文化輸入影響,如上海師范大學吳躍東通過對上海1246名大學生的調查問卷發現[2],很多學生對我國當前的安全形勢沒有一個較為客觀和清晰的認識。
一是宣傳教育時間相對集中,部分高校國家安全教育集中在國家安全教育日、新生軍訓等節點,在這期間密集開展活動,普及國家安全知識,但其他時間缺乏常態化安全教育機制,存在分散性、零星化、運動式教育情況。二是教育方式單一,大部分學校通過專題培訓、現場問答、主題觀影等方式開展國家安全教育,講解式宣教多、體驗式教育少,學生參與度不高,教育效果不顯著。
課程教學是高校國家安全教育的重要陣地。當前大部分高校尚未開設專門課程,涉及到國家安全的主要有軍事理論課、思修課、《形勢與政策》《大學生安全教育》等課程,但講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容較少、課時較短,學生受眾也有限,未能發揮課堂教學育人主渠道作用,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理論指導和價值引領。同時,課程教學采用傳統灌輸教學方式,學生興趣不高、課堂抬頭率較低,不能很好吸引學生主動學習。
當前高校國家安全教育一般由思政教師、保衛部門或武裝部干部、學生輔導員等人員承擔,一方面,一些教師沒有經過系統化、專業化學習,對總體國家安全觀認識和領悟不夠深入,把握核心要義和理論內涵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知識傳授、塑造價值效果需要再提升;另一方面,大多數教師是兼職負責國家安全教育,時間和精力較有限,不能很好結合時政熱點、貼合學生實際去開展教學活動,導致教育針對性、實效性不足。
考核評價是推動落實的有力抓手。一是部分高校缺乏國家安全教育評價機制,一些高校還是采用傳統的評價方式,比如考試、論文等,側重于結果考核,忽視對學習過程的評價。二是高校監督體系不完善,有些學校雖然重視國家安全教育評價,把國家安全教育與國防教育同考核,采用理論學習與軍訓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對推動學校國家安全教育具有一定積極作用,但是因缺乏有效監督機制,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考核合理性和科學性。
國家安全教育要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核心理念,深刻領會其科學內涵和核心要義,引導師生全面自覺踐行,推動高校安全教育再上新臺階。一要提升思想認識,高校要站在講政治的高度充分認識開展國家安全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要將國家安全教育作為重要工作來抓,要成立相關工作小組,明確職責分工,完善頂層設計,為國家安全教育工作開展提供有力指導。二要完善體制機制,高校要構建和完善考核、激勵、督導機制,充分調動黨委教師工作部、學生工作部、教務處、人事處等職能部門發揮優勢,激發一線教師和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形成共同參與、協同推進的校園國家安全教育體系。三要強化隊伍建設。一方面要配強教師隊伍,大力引入國家安全領域專業教師,選聘國家安全機關等校外專業領域兼職教師,不斷充實師資隊伍;另一方面要加強隊伍教育培訓,高校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元為綱,緊跟時代發展,通過定期開展專題調研、主題研討、經驗交流等活動,要著力打造理論過硬、業務精湛的教育團隊。
一是高校要探索開設國家安全必修課[3],填補專項課程設置空白,要配備專業教師隊伍,統一教學內容,采用研討互動、社會實踐、案例教學等多種方式,改進國家安全教育方式,調動學生的主動能動性,激發學習熱情。二是要深化課程融合,將國家安全教育有機融入軍事理論、大學生安全教育、思政課和專業課程中,明確專題教學課時,確保國家安全教育貫穿在學生教學各個階段,促進廣大青年學生自覺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三是要積極發掘課堂資源,把國家安全教育融入到課程思政建設和其他課程教學過程中,結合時政熱點、專業特點、學生興趣點和成長階段,深入挖掘課堂資源、豐富課堂內容,增加國家安全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如針對理工科研究生,可以從科研項目保密方面開展國家安全教育。
高校要大力開展校園安全文化建設,開展“體驗式”“滲透式”教育。一是發揮社團育人功能,通過平安志愿者協會、國旗護衛隊等社團組織,廣泛開展諸如定向越野運動、經典電影重演、演講比賽、劇本殺游戲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寓教于樂,擴大國家安全教育輻射面,提高師生參與度。二是定期開展主題教育日活動,在新生開學、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國防教育日等重要節點,組織開展形式多樣活動,打造主題觀影、知識競賽等品牌活動,在活動中增加實踐體驗環節,增強國家安全教育感染力和滲透力,提升安全育人效果。我校在今年國家安全教育日聯合天津市國家安全局開展國家安全進校園活動,深受學生喜愛,被多家媒體報道。三是借助新媒體拓寬宣傳渠道,整合學校官方網站、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和廣播站、LED顯示屏、電子宣傳欄等傳統媒介,形成宣傳矩陣,開辟專題專版,以鮮活有趣、貼近師生的方式宣傳國家安全知識,營造良好國家安全文化氛圍。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升學生國家安全意識,需要學校、社會、家庭同心而謀、同向而行,更需要學生主動作為、勇做表率,只有這樣才能以點帶面,推動形成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合力,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02).
[2]吳躍東.大學生國家安全觀教育影響因素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19(03):39-45.
[3]卜浩然.新時代高校國家安全教育體系建設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8(12):62-64.
該課題獲天津市高等學校安全管理協會2019- 2020年度高校保衛科學研究重點課題支持,項目名稱:高校學生消防安全教育模式構建研究。
(責任編輯:楊書元)